新媒在线

一场公开听证会解开23年心结

2021-06-08 18:38作者:王淇锋 冯梅英 陈来源:

         本网讯  “20多年了,今天终于把这一切都放下了,心病去了,我们还是朋友!”
 
        “特别感谢检察官们,你们是真的用心将天理国法和人情融进了办案中……”
 
        两只手握在了一起,气氛也好了起来。近日,宁德市检察院组织开展一起借贷合同纠纷案听证会后,双方当事人余某甲与余某乙终于放下了积怨,重拾昔日情谊。而这一天的到来,历经了23年。
 
        追溯源头
        找“症结”开“良方”
 
        1997年6月,某渡假村由于经营管理不善亏损,承包给任某地区商会会长的余某乙经营,由其自负盈亏。同月,华侨余某甲与余某乙协商约定,其借给渡假村的有关款项由余某乙负责偿还。后因度假村亏损,余某乙未依约还款。余某甲催讨无果,遂于1998年5月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余某乙按协议约定还款人民币共计137334.06元及相应利息。
 
        法院一、二审判决均支持余某甲的诉讼请求。余某乙不服,提出再审申请。经法院再审改判余某乙偿还余某甲两笔款项,分别是人民币50000元和12593.92元及相应利息。
 
        余某甲不服法院再审改判,常年居住在国外他不断通过信件反映诉求。2020年10月15日,已回国定居的余某甲向宁德市检察院申请监督。接到余某甲的申请后,承办检察官认真审查案件,努力追溯问题源头,为化解纠纷“把脉开方”。
 
        定分止争
        变“不让”为“互让”
 
        该案虽然争议的标的不大,但矛盾纠纷积压至今已达23年,双方当事人对立情绪不断累积。尤其是申请监督人余某甲多年来不断逐级上访,给矛盾化解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经办检察官了解到,目前,该案已进入法院执行阶段,被执行人余某乙依然不服,提出了执行异议。
 
        为了避免矛盾继续激化,产生无休止的诉累,检察官在充分调查核实的基础上,摒弃就案办案的简单做法,通过多次走访案件当事人,面对面座谈,发挥检察主导、引导作用,耐心细致地开展释法说理工作,引导双方当事人把关注力从“争”转向“保”,在双方各自利益关切之间找到平衡点,促成双方主动让步,为化解矛盾打下良好的基础,把一盘23年的“死”棋下成“活”棋。
       
        可是,双方当事人在具体和解条件上仍无法达成一致,申请监督人余某乙表示只能支付8万元,调解工作再一次陷入僵局。
 
        听证破局
        用“理性”解“怨恨”
 
        5月27日,为寻求进一步化解矛盾的措施方法,在双方当事人同意的前提下,宁德市检察院就该案开展公开听证会。
 
        听证会上,检察官给予双方当事人充足的发言时间,并进行充分的对话和沟通,让双方当事人释放藏在心头多年的负面情绪。同时,从情、理、法多角度引导双方当事人回归理性轨道,为化解20余年的怨结开启了一条通途。
 
        听证会历时4个多小时,当事人通过亲身参与诉讼监督程序,累积的负面情绪得到很大程度的纾解。见双方当事人情绪和缓,有了沟通和倾诉的意愿,现场的人民监督员在一旁循循善诱,引导二人放弃积怨,重拾昔日“情谊”。
 
        听证会后,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开始“破冰”,表示愿意各退一步,最终达成和解协议:被申请人余某乙自愿一次性偿还申请监督人余某甲人民币10万元整,双方承诺案结事了、互谅互让,各自撤回抗诉申请、执行申请、执行异议复议申请,并息诉罢访。
 
        “‘小案’里有‘大民生’,把‘小案’办好,为百姓解忧纾困,推动社会治理,就是‘我为群众办实事”的生动实践,也是对检察官执法办案能力的综合考验。”宁德市检察院党组书记、代理检察长陈良华如是说。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