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伍建设

记福建省宁德监狱监区长林昭钊

2020-07-28 23:55作者:佚名来源:
    他质朴豪爽、坚忍不拔,96年警校毕业后一直扎根改造转化服刑人员的第一线,历任数个中队、大队、监区岗位。他不曾忘记当初警徽下的入警誓言,用19年的青春,用一名共产党人、人民警察笃定的信念,践行着自己的誓言。他就是宁德监狱七监区监区长——林昭钊。

剪纸育魂 德润身心

    漫步在宁德监狱四监区走廊,眼前是一幅幅精美剪纸作品,纤巧真切、形色毕肖,很难相信这是服刑人员创作的。2012年底,林昭钊调任四监区监区长,刚组建的四监区,新的是环境设备,旧的却是监区文化,服刑人员劳动改造之余常常无所事事,违规率居高不下。林昭钊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常组织民警研究讨论,并向该监狱教育科寻求帮助,经过多次研究,大家提出要发挥监狱坐落畲族乡的地理优势,将民族地域文化引入监狱创新监区文化。此后一段时间,他与教育科民警一道经常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对闽东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考察调研、观摩学习,对木拱廊桥、柘荣剪纸、霍童线狮、畲族银饰等4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了解,最终确定围绕“柘荣剪纸”做文章,多次赴柘荣洽谈剪纸师资进监,不懈的努力终于打动了柘荣技校的老师们。

    2013年6月,四监区创办了首个监区兴趣班——“德润剪纸创作室”,“富润屋,德润身”取自《礼记·大学》,这也寄托了他“德育重塑完善之人格,美育培育健康向上之爱好”的教育改造理念。

   服刑人员黄某每当看到自己参与创作的作品《百蝶图》,就会想到林警官,他说:我们每一张纸、每一把剪刀都浸透了林大的心血,他出资采购剪纸创作书,下载打印厚厚一摞剪纸作品供我们学习,更有数不清的晚上陪我们共同创作。在去年司法部监狱管理局“放飞梦想?重塑新生”服刑人员艺术作品征集活动中,这幅作品荣获三等奖。

   林昭钊说:“教育改造和监区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育人,即培育人格健全、道德自觉的人,然后才是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经过一年多的“塑形工程”,四监区在过道、号房、文化活动室等区域挂满了服刑人员亲手创作的剪纸作品,营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德润监区”,既丰富了服刑人员生活,还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实现了“德润身心”的教育改造效果。

公能服众 弦动人心

    2014年底,林昭钊被调至七监区任监区长,担负在短期内树立示范监区的重大责任。监区组建初期,多数民警警龄不足两年,且管理能力相对薄弱,而服刑人员大多是各监区筛选下来的“精英”、“刺头”,顽危犯较多,监管责任相当重。而他认为,每一名“刺头”其实都是一匹野马,如果能够驯服他的野性,那么或许比温顺的马更有闯劲!

    服刑人员李某,因在原监区故意伤害其他服刑人员,被加刑半年,改造努力付诸流水,导致心灰意冷,经常打架斗殴,甚至挑衅民警,并扬言:谁也管不住我,不要枉费心机!调到七监区一年后,他违规率却逐渐减少,改造成绩越来越好,去年还获得监狱表扬。他说“被加刑后,原打算破罐破摔,‘混’完余刑,但林大没有放弃我,实心实意对我好,替我们着想,做事公道,即便是民警管理不公,他也毫无偏袒,我们服他!”

   “公心”正是林昭钊的秘密武器。七监区成立两年来,他健全完善监区管理细则,并严格抓好贯彻执行,他要求民警对服刑人员要做到公平公正,为避免徇私,全体服刑人员都有监督的权利,并不断畅通民警反应问题渠道。

    林昭钊常说:“每个服刑人员都如同一架琴,重要的是你能找到拨动其内心的那根弦。”

    唐某,34岁,是五进宫的抢夺惯犯、顽危犯,谈到他对林大的印象,他有些不好意思,他说,去年7月刚到七监区,自己想反正刑期不长,就对民警的管理爱理不理,还多次顶撞民警。林大好几次找我谈心,虽说我是罪犯,但他很尊重我,记得他指着监区食堂的对联跟我说过,要善用其心,善待一切,你的改造不是为别人,而是为家人、为自己,人来世上走一遭不容易,做人要认真。我觉得他是真心对我好,所以有时候想不通钻牛角尖,就和林大聊天,他就像是我朋友。

改变谋发展 劳动助矫正

    常年扎根基层,林昭钊深刻意识到监狱粗放式的劳动模式中,服刑人员量的考核大于质,导致自我管理要求降低,一些服刑人员只把劳动当任务,矫正效果甚微。恰逢监狱提出打造劳动矫正品牌监区,他主动请缨第一个“吃螃蟹”,一步一个脚印摸索以立品牌、强管理,实现服刑人员自我约束、自我革新、自我提升为目的的监狱劳动矫正新模式。

    为加快打造品牌车间,林昭钊十分注重民警业务技能和管理水平提升,带领监区民警开始长达两年的“改变我自己”蜕变之旅。从穿线开始、抬压脚、放裁片、起针、走线、刹车、回针、断线,一步一步学,一针一针踩,直到能独立缝制一件夹克。为防止闭门造车,他还向监狱请示,希望组织一批民警外出“取经受训”。2014年上半年,林昭钊亲自带队先后到知名企业学习管理经验和先进工艺,和民警吃在工厂,住在工厂。去年开始,监区试点推行“3P”团队建设、精益生产管理模式改善、企业文化建设、亚克力板制作工艺、组合模具开发等劳动管理和技术创新成果,这些在监狱均是首创。其中,全部由参训民警负责的21车间IE部模仿工厂模式,通过强化服装模具开发、疏通前后道处理等方式,有效促进了品牌车间建设和生产标准化建设,短短半年,七监区服刑人员违规率显著下降,服刑人员在车间的自我管理明显提高。

    这些努力有效提高了民警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服刑人员劳动意识和规范意识的培养,提升了服刑人员职业技术水平,为其更好适应社会生活打下基础。谈某,原七监区服刑人员,现于某知名服装加工厂上班,他在来信中写到,自己现在工厂上班,每个月有五千元的收入,感谢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人,希望曾经的同改好好改造,掌握好技能,和他一样可以自我谋生。

学无止境 立己达人

    民警张超评价林大是一名“儒帅”。工作19年,读书已然成为习惯,即便在值班也是手不释卷。大量的阅读,他较系统地储备了心理学、法学、管理学方面知识。他还非常喜爱传统文化,常常和热爱文学的民警谈论读书心得,监区讲评时,孔孟老庄名言也是信手拈来。已过而立之年的他,还通过努力取得了厦门大学的毕业证书和法学学士学位。

    林昭钊对于监管改造,对于教育改造以及劳动改造都有着自己的哲学,这与他工作之余勤于思考、多方涉猎不无关系。他常说,高墙内的封闭性对民警管好服刑人员提出更高要求,要准确定位自己的身份,明白我们不单是执法者、管理者,更是教育者和示范者。随着监管改造的形式变化和监狱文化的拓展,如果仍然固步自封,管理方式陈旧,缺少法治意识,就很容易出问题、吃苦头。

    《论语》有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林昭钊亲自书写条幅“立己达人”悬挂在监区办公室内,时刻警醒自己,他说:监管改造工作其实是民警与服刑人员共同成长的过程,对服刑人员管理要怀着谦卑的心态,要在司法公正的前提下,努力做到推己及人。服刑人员是犯法者,损害了社会利益,但同时很多因为家庭缺少亲情关爱或穷困辍学,导致文化素质很低,监区百分之七八十都是小学、文盲,这也是他们为人处事缺少基本认知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他们也是迷途者!我们也有父母儿女,监管改造要有一种悲天悯人的心态,要深信我们的工作就是真心换人心。

    迷途觅知返,润物细无声,他用19年的光阴融化了高墙内的一块块“坚冰”,用辛勤的汗水滋润了一方方干涸的心灵,使一棵棵枯树萌发了新芽。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