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市综治中心:轻叩心门,事了促人和
本网讯 人民调解、诉讼服务、法律咨询……走进宁德福安市综治中心,敞亮整洁的办事大厅里,一体化开放式的窗口整齐排布。在这座城镇化率达67.8%的闽东县域,基层矛盾化解的传统路径正在提档升级。
机制整合:
从“多头跑腿”到“一站清账”
“听说以前解决这个问题要跑7个部门,现在我直接到综治中心就能解决。”站在福安市城北街道郑厝巷重建工地旁,火灾受损户王某感慨。
2024年初,福安市城北街道发生火灾,导致多户房屋被烧毁,因房屋产权关系复杂,受损家庭迟迟无法办理重建手续。居民心急如焚,不断向各部门反映情况。福安市综治中心收到诉求后,立即着手研究解决方案。
“这件事对百姓日常生活非常重要,我们一定不要让群众带着矛盾过年。”在福安市委政法委的牵头下,一场多方协作的攻坚战启动了。承办律师团队穿越70年时光,从1953年土地清册、1987年房产存根中打捞历史证据,采集11位邻居证言勾勒出7代继承关系图谱,各相关部门同向发力,最终将法定确权周期压缩至三分之一,让欢声笑语重回受损家庭。
这种治理效能的跃升,本质是机制创新的成果转化。在福安市综治中心,“三区协同”的治理格局有序运转:综治指挥大厅的屏幕上,全市矛盾纠纷动态实时流转;速裁法庭的法槌声与调解室的谈心声交织;舒心解压室里的心理疏导、工作室中的法律问诊,让“法理情”在多元场景中深度融合。
这里常驻着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等6家单位,10余名调解员与法律专家全天候值守,真正实现“一个口子收案、一个平台交办、一套机制办结”,正如墙上标语所写的“小事不出村 大事不出镇 矛盾不上交”,这里成为群众信赖的说理的地方。
法治思维:
解纷队伍的“技术革命”
福安市坚持将法治思维贯穿矛盾调解全过程,市综治中心成立了由政法机关业务骨干、资深律师、法学专家等组成的“智囊团”,为复杂纠纷提供法律意见,不断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法治生态,为调解工作注入专业力量。
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纠纷,如婚姻家庭纠纷,福安市综治中心会引入市妇联和心理咨询师协同调解,劳动争议由人社部门提前介入。
今年3月,福安市行政服务中心二楼等待区,6岁男孩小宇在等待区玩耍过程中,不慎将服务中心的智能引导机器人推倒在地,导致机器人外壳破损、导航模块失灵。行政服务中心现场检查后,要求其母亲承担维修费用,但其母亲以“孩子年幼不懂事”“机器人放置位置存在安全隐患”为由拒绝赔偿,双方争执不下。
行政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通过综治中心热线电话请求指派调解人员协助解决。收到指令后,金牌调解员李财兴很快来到了现场。
“我们理解带孩子办事的不易。”李财兴转向孩子母亲说道,“但从法律层面来说,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监护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从道德层面说,公共设施的正常运转关系到每位市民的办事效率。您看这样是否合适,赔偿金额以厂家最新报价为准,我们也会仔细核实维修费用的合理性。”在情在理的一番话让原本紧绷的孩子母亲松了口气:“其实我不是不愿赔,就是担心被‘漫天要价’。现在清楚了,这钱该出。”
心理赋能:
源头消解纠纷隐患
矛盾背后可能隐藏各类心理需求,心理服务能通过分析人格特质、成长经历等,更精准找出冲突根源,助力调解更具针对性。
福安市综治中心通过整合专业资源,将心理疏导与矛盾纠纷调解有机衔接,形成“心理服务与矛盾调解”双轨并行的工作模式。通过系统性融合情感疏导,在化解纠纷的同时关注当事人心理需求,实现从单一事件解决到提升当事人情绪管理能力的深化,从源头上消解负面情绪,预防矛盾升级。
“快递怎么又扔在地上?”2025年4月的一个傍晚,福安市商贸园菜鸟驿站里,林某贵的质问声打破了暮色。员工郑某刚忙完高峰期,语气带着不耐烦:“你可以自己找,没看见我忙着吗?”两句口角后,双方推搡着走进派出所。尽管民警当场促成事件平息,但林某贵次日通过社交媒体公开投诉驿站服务,引发郑某强烈不满,双方矛盾再度激化。
市综治中心经评估后,立即启动心理服务与矛盾调解双轨机制。调解员拿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逐条分析双方权责;心理咨询师则把两人分别带进舒心解压室,引导两人写下“情绪日记”。在双线共同努力下,双方心平气和的进行了沟通,真正实现事了人和。
心理服务为矛盾调解提供“内在修复工具”,调解则为心理服务创造“实践应用场景”。二者结合不仅能解决表面争端,更能推动深层次的心理成长与社会关系重建,是福安市综治中心实现矛盾纠纷化解“治标又治本”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