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伍建设
做事公道才能服众 ——记宁德监狱七监区监区长林昭钊
2020-07-28 23:55作者:王兴龙 王闽铭来源:
他质朴豪爽,1996年警校毕业后一直扎根改造转化服刑人员的第一线,历任数个中队、大队、监区岗位。他不忘当初警徽下的入警誓言,用19年的青春,用一名共产党人、人民警察笃定的信念,践行着自己的誓言。他,就是宁德监狱七监区监区长林昭钊。
漫步在宁德监狱四监区走廊,眼前是一幅幅精美剪纸作品,纤巧真切、形色毕肖,很难相信这是服刑人员创作的。2012年底,林昭钊调任四监区监区长,刚组建的四监区,新的是环境设备,旧的却是监区文化,服刑人员劳动改造之余常常无所事事,违规率居高不下。林昭钊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常组织民警研究讨论,并向监狱教育科寻求帮助。经过多次研究,大家提出要发挥监狱坐落畲族乡的地理优势,将民族地域文化引入监狱创新监区文化。
2013年6月,四监区创办了首个监区兴趣班——“德润剪纸创作室”。“富润屋,德润身”取自《礼记·大学》,这也寄托了林昭钊德育重塑完善之人格,美育培育健康向上之爱好”的教育改造理念。
服刑人员黄某每当看到自己参与创作的作品《百蝶图》,就会想到林昭钊,他说:“我们每一张纸、每一把剪刀都浸透了林大的心血,他出资采购剪纸创作书,下载打印厚厚一摞剪纸作品供我们学习,更有数不清的晚上陪我们共同创作。”在去年司法部监狱管理局“放飞梦想·重塑新生”服刑人员艺术作品征集活动中,这幅作品荣获三等奖。
林昭钊说:“教育改造和监区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育人,即培育人格健全、道德自觉的人,然后才是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经过一年多的“塑形工程”,四监区在过道、号房、文化活动室等区域挂满了服刑人员亲手创作的剪纸作品,营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德润监区”,既丰富了服刑人员生活,还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实现了“德润身心”的教育改造效果。
2014年底,林昭钊被调到七监区任监区长,担负在短期内树立示范监区的重大责任。七监区组建初期,多数民警警龄不足两年,且管理能力相对薄弱,而服刑人员大多是各监区筛选下来的“刺头”,顽危犯较多,监管责任相当重。而他认为,每一名“刺头”其实都是一匹野马,如果能够驯服他的野性,那么或许比温顺的马更有闯劲!
服刑人员李某,因在原监区故意伤害其他服刑人员,被加刑半年,改造努力付诸流水,导致心灰意冷,经常打架斗殴,甚至挑衅民警,并扬言:“谁也管不住我,不要枉费心机!”调到七监区一年后,他违规率却逐渐减少,改造成绩越来越好,去年还获得监狱表扬。他说“被加刑后,原打算破罐破摔,‘混’完余刑,但林大没有放弃我,实心实意对我好,替我们着想,做事公道,即便是民警管理不公,他也毫无偏袒,我们服他!”
林昭钊对于监管改造,对于教育改造以及劳动改造都有着自己的哲学,这与他工作之余勤于思考、多方涉猎不无关系。他常说,高墙内的封闭性对民警管好服刑人员提出更高要求,要准确定位自己的身份,明白我们不单是执法者、管理者,更是教育者和示范者。随着监管改造的形式变化和监狱文化的拓展,如果仍然固步自封,管理方式陈旧,缺少法治意识,就很容易出问题、吃苦头。
《论语》有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林昭钊亲自书写条幅“立己达人”悬挂在监区办公室内,时刻警醒自己。他说:“监管改造工作其实是民警与服刑人员共同成长的过程,对服刑人员管理要怀着谦卑的心态,要在司法公正的前提下,努力做到推己及人。”
编辑:
最新更新
各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