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伍建设

让流浪人员温暖回家

2020-07-29 00:02作者:郑振忠 2014-1-23来源:
      1月15日,天气晴好。寿宁县城的街道两侧挂上了喜庆的红灯笼,山城里的春节气氛越来越浓。55岁的叶建发孤身一人暂住在县城南部的凤阳乡基德村,在外流浪30多年后,2013年12月26日,叶建发在救助站的帮助下,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救助站帮助找到了回家路
  刚吃完午饭的叶建发,听到有客人来,便从屋外进来。土木结构的老房子里,没有灶台也没有饭桌,一块搭在凳子上的木板就是他吃饭的地方。或许是屋子里没有窗户的缘故,尽管是中午时间,却感受不到半点阳光。“这是送给你的棉被、食用油和大米。”叶建发接过慰问品后,紧紧握着救助站工作人员的手,激动地说道:“我在外流浪这么多年,现在眼睛又看不清楚,多亏了救助站的帮助,才回到这里。”
  叶建发膝下无儿女,去年在邵武流浪乞讨被发现时已患有严重的眼疾。经当地救助站核实后,便与我市救助站取得联系将其送回寿宁。寿宁县救助站负责人表示,等今天乡里的敬老院建好了,他就可以住到“五保幸福园”里,那里的条件会好些。
  而在寿宁县托溪乡托溪中学里,17岁的叶涛,终于从贵州回到了学校。“5岁时,他妈妈就离开了他,从此杳无音讯。”寿宁县救助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叶涛的爸爸叶开强常年在外务工,无暇照顾他。2013年年初,叶涛辍学后便流浪至贵州。直到2013年8月,通过贵州、福州、宁德等救助管理站,才被送回家乡。经协调,叶涛于2013年9月,在托溪中学八年级注册入学。重返校园的叶涛,各方面表现优异,受到任课老师的一致好评,救助站还给予叶涛每月300元的生活补助。
  “去年春节期间,市区一名老人在汽车北站附近露宿街头。当时寻找他家人可以说是费尽周折。”市救助管理站站长兰慰提起流浪老人郑润波还记忆犹新。由于老人长期流浪在外,户籍已被取消,工作人员只能根据他提起的几个地址到福安实地寻访。在几天的寻访后,终于在福安市潭头镇湖塘村找到了郑润波的堂侄。通过调查了解,最终确认流浪老人就是湖塘村的郑润波。2013年2月28日,流浪老人郑润波终于见到了阔别32年的亲人。
  打造救助站的温情课堂
  在市救助站的临时救助点,兰慰向记者介绍,原本的区域经改造后将基本满足包括救助食堂、救助大厅、办公区等在内的功能需求。24小时开放的接待厅将在近期启用,流浪人员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填写一份“申请救助登记表”,并出示相关证件,经审核甄别后,符合条件的即安排救助。“对那些无法提供相关证件的,我们采取先及时救助、再查明情况的办法。”兰慰说。
  近年来,外省流浪人员在我市流浪乞讨的现象较为普遍。由于这些对象一般只讲当地方言或患有精神疾病,救助站工作人员护送他们回户籍所在地的过程并不容易。“坐上几十小时火车都是习以为常的事。”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徐巍表示。
  而对于街上所谓的“职业乞讨人员”,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表示很无奈。虽然救助站可提供免费的食宿,还帮助他们回家,但仍有部分流浪人员不愿接受救助。对此,市救助管理站改变过去“守株待兔”式的被动救助方法,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主动救助,拓展救助服务的范围。“在交通要道、车站、广场等地设置救助引导牌,发放救助联系卡,通过‘流动救助车’上街做好巡查工作。”兰慰介绍说。仅去年,全市共救助6557人次(市级救助1436人次),同时共接返6名流浪未成年人回家,帮助2名未成年人重返课堂。
  “寒冬送温暖”、“接送流浪孩子回家”、“送流浪孩子上学”……亲情在这里体现,关爱在这里延续,让更多的人帮助他们找到回家的路。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