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官就要走好“乡土路”
柘荣法院双城法庭纪事
本网讯 常言道“清官难断家务事”,在山清水秀的小县城柘荣,却活跃着这样一支善断“家务事”的队伍,虽然仅有四名干警,却管辖着两个乡镇的一审民商事诉讼案件。近三年,年均结案200多件,约占柘荣法院案件总数的20%,其中仅离婚案件就占到了122件,房屋买卖合同案件则占95件,涉诉标的1300多万元,法定审限内结案率100%。调解撤诉率为77.5%。这就是柘荣县人民法院唯一的派出法庭——双城人民法庭。一直以来,双城人民法庭一直保持与时俱进,敢为人先,勇往直前,不断进取的工作热情和旺盛饱满的工作斗志,在积极运用诉讼协理员机制,畅通矛盾纠纷排解渠道的同时,该庭还联动党、政各部门机关、社区等形成合力化解矛盾,通过调解促成案结事了人和。2013年该庭荣获市法院集体三等功,2015、2017年荣获全省法院系统先进集体。
“做法官的说不得有多崇高的理想,但这心坎里装着的案件总得理的顺、办的清,就算是把这脚下的鞋子走烂,把这嘴皮子磨破,能还这乡邻镇里一片和谐,咱这心里总觉的值!”柘荣法院双城法庭庭长胡坤龙说道。
雨后泥泞的山路,混杂着泥土,显得更加的湿滑难行,送行的警车因为道路原因,停在了山脚下,胡坤龙庭长小心翼翼地抱着案卷,徒步走在入村的小道上。在这崎岖的山道子,脚步娴熟的胡坤龙庭长说道:“走好乡土路也是当好法官的一门功课啊”。
不得不说的是,即使在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柘荣这个闽东北的偏远山区小县,仍免不了有不少住在山坳里的贫困百姓,他们大多是上了年纪老人或是不及学龄的留守儿童,村子里十来户人,不少村民没通电话,取个钱款还得到几里外的乡里。闹了别扭矛盾,老人还得扯着孙女,大老远坐着进城的班车,步履蹒跚走到法院,颤颤巍巍的掏出几元诉讼费,搁着谁都于心不忍。但凡县里大大小小十几个自然村递来的案件,承办法官都自觉的领了任务,尽可能的到村子里开展工作,上门立案、实地调解、巡回审判、案后回访等自然成了庭里最常见的工作,这近乎成了法庭办案法官心照不宣的惯例。
就拿今天的案子来说,当事人老王原本是县城里本分的清洁工,大清早清扫垃圾时,不小心被途径的车子蹭了一下,原本身子骨还硬朗的他,硬是在床上躺了半个月没下地。村子里通讯不便,老王两口子唯一的孩子还远在北京打工,一时半会赶不回来,而肇事的又是外地车辆,开个调解会议,肇事司机张某和保险公司工作人员都得从邻县赶来,想让两方碰个面都难。
为了原告能够尽快得到赔偿,不提往来的电话、信件,光这山路胡坤龙庭长就来来回回跑了六七趟,又是说法又是讲情。特别是肇事司机起初认为赔偿款项理应由保险公司代为偿还,一副与己无关高高挂起的姿态。多次释明无果后,胡坤龙庭长赶至邻县将肇事的张某硬是拉到原告住所,看到原告的生活条件和病情伤势,小张被噎着一句话都说不上来,当即同意了原告的要求,并自愿在全额赔付的基础上多支付一万元作为精神赔偿金。案件调结后,胡坤龙庭长还积极联系老王所在的保洁公司,为他争取工伤保险等相关救助。今天带来的执行款虽然不多,还真别说,这袋子里踹着的是咱的心意,这路走的有些晃悠,但心里踏实。
就着胡坤龙庭长的话来讲:“柘荣就这么大,真要较真,往上几代,那都得是亲人,乡里乡亲要在法律规定内,能帮衬的上的,咱多跑跑腿,这理顺,心里总觉得值。”
走好“乡土路”,做好村民们的好公仆,是柘荣人民法院双城人民法庭一以贯之的工作要求,针对柘荣“县小人情多”熟人社会的特点,双城法庭努力践行新时代“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工作主线,从县域风土人情实际出发,坚持合法自愿的基础上,着力加强调解工作,把全程调解、优先调解贯穿到审判工作的每个环节。依托当地基层调解组织“和事佬工作室”,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和民间诉讼协理员的积极作用,多元化解民商纠纷,让大量矛盾纠纷通过调解等方式得以化解。同时,在调解过程中,多用“乡土话”和他们沟通和交流,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无论他们说的对与错,不打断当事人的发言,要当事人把话说完,让他们发泄心中的怨气,促使当事人消除矛盾,达成合解。调解率的提高,也大大的减少了社会不安定的因素,消除了当事人之间的隔阂。2015年至2017年年均调撤率达55%以上,努力做到案结事了,平息矛盾,促进辖区的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