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民间智慧 调解民间纠纷
“社会法庭”之“草根和事佬超市”、“孝德调解室”、“信访评理室”
本网讯 乡贤文化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根植乡土,蕴含着见贤思齐、崇德向上的力量,柘荣县东源乡注重对本地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整理、转化创新,于2013年成立“草根和事佬超市”、2015年成立“孝德调解室”,并于2019年8月开始在全镇范围内推行建立“信访评理室”。延续传统乡村文脉,充分发挥具有一定文化和法律知识的优秀退休干部、长辈、乡贤等的示范引领作用,用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引导他们在民间事务调解、监督与服务、遏制陈规陋习、常树文明新风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努力形成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草根和事佬超市”由98名优秀的“和事佬”组成,每名“和事佬”的照片、简历上墙让群众一目了然,当事人可选任意“和事佬”参与纠纷调解,在避免同村调解员出现优亲厚友、相互袒护等现象的同时,方便乡村治安联防队在发现矛盾纠纷时联系属地“和事佬”,由“和事佬”出面出面劝导、说和、调停。此外,对于疑难复杂矛盾纠纷,“和事佬”们还有一套联席“会诊”制度,以便临场时能兼顾各方。近年来,“草根和事佬超市”平均每年受理各类矛盾纠纷100余件,调解数占全乡纠纷数约86%。
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国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孝为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2015年成立的“孝德调解室”正是基于这个理念,它结合柘荣县“孝德文化之乡”建设,邀请心理咨询师及孝老爱亲、邻里和谐、夫妻和睦、爱岗敬业、乐于助人等5类群众身边的道德模范参加调解,打造“孝德法庭”,为群众树立“依法调解、孝德为先”的法治观念,必要时,邀请心理咨询师对当事人进行心理疏导。自成立以来,共调解纠纷346起,调解成功率达95%以上。工作室的先进事迹相继被新华网、老年报、福建日报、福建法治报等新闻媒体报道,并相继在2017、2018年被评为“柘荣县金牌调解工作室”、“宁德市金牌调解工作室”。
2019年8月推行建立的“信访评理室”目前覆盖率已达100%(乡村两级共20个“信访评理室”),聘请了101名人大代表、党员代表、村民代表、离退休干部等公道正派的乡贤担任评理员,及时就地化解矛盾纠纷,减少群众往返奔波,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确保了群众的合理诉求得到及时妥善解决,从源头上减少重复信访、越级上访等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