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宁德

探索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东源答卷”

2020-07-28 20:23作者:2019-11-26 陈玉萍来源:

创新多元调处机制,共建“无讼”东源


本网讯  调解制度在我国有着极为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础。它发源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生长于数千年来形成的血缘地缘关系,与国人讲究“天理、国法、人情”的心理及行为水乳交融,是极具特色的“东方经验”,也是中国司法当之无愧的“传家宝”。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人民调解工作必须适应新形式、抓住新机遇、展现新作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人民调解工作的高度重视,为进一步做好新时代人民调解工作指明了方向。


东源乡位于柘荣县东南部,东与乍洋乡和福鼎县磻溪镇交界,西与富溪、宅中二乡为邻,南与霞浦县柏洋乡接壤,北与城郊乡毗连。面积120平方千米,下辖19个村(居)。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上因沈海高速公路复线柘荣段施工、小城镇建设、重点项目建设,征地拆迁纠纷、土地流转、劳务纠纷中涉及村民与集体、村民与村民之间土地权属矛盾纠纷日益突显,常表现为群体性、突发性,这给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增添了许多不利因素,而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动,人们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矛盾纠纷呈现出很多新的情况和特点,也对人民调解工作提出了许多新任务、新要求。


东源乡按照多元化调解的工作思路,创新发展“枫桥经验”,以东源乡调解委员会为依托,先后组建成立了“草根和事佬”超市、“孝德调解工作室”、“信访评理室”、东源乡古书堂诉调对接工作室及柘荣县民间纠纷调解员协会,按照“超市选人、孝德服人、诉调对接、民间联调”衔接机制对全乡范围内的矛盾纠纷进行排查预警、分析研判和调处化解,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第一重:借助民间智慧 调解民间纠纷


“社会法庭”之“草根和事佬超市”、“孝德调解室”、“信访评理室”


乡贤文化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根植乡土,蕴含着见贤思齐、崇德向上的力量,东源乡注重对本地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整理、转化创新,于2013年成立“草根和事佬超市”、2015年成立“孝德调解室”,并于2019年8月开始在全镇范围内推行建立“信访评理室”。延续传统乡村文脉,充分发挥具有一定文化和法律知识的优秀退休干部、长辈、乡贤等的示范引领作用,用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引导他们在民间事务调解、监督与服务、遏制陈规陋习、常树文明新风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努力形成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草根和事佬超市”由98名优秀的“和事佬”组成,每名“和事佬”的照片、简历上墙让群众一目了然,当事人可选任意“和事佬”参与纠纷调解,在避免同村调解员出现优亲厚友、相互袒护等现象的同时,方便乡村治安联防队在发现矛盾纠纷时联系属地“和事佬”,由“和事佬”出面出面劝导、说和、调停。此外,对于疑难复杂矛盾纠纷,“和事佬”们还有一套联席“会诊”制度,以便临场时能兼顾各方。近年来,“草根和事佬超市”平均每年受理各类矛盾纠纷100余件,调解数占全乡纠纷数约86%。


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国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孝为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2015年成立的“孝德调解室”正是基于这个理念,它结合柘荣县“孝德文化之乡”建设,邀请心理咨询师及孝老爱亲、邻里和谐、夫妻和睦、爱岗敬业、乐于助人等5类群众身边的道德模范参加调解,打造“孝德法庭”,为群众树立“依法调解、孝德为先”的法治观念,必要时,邀请心理咨询师对当事人进行心理疏导。自成立以来,共调解纠纷346起,调解成功率达95%以上。工作室的先进事迹相继被新华网、老年报、福建日报、福建法治报等新闻媒体报道,并相继在2017、2018年被评为“柘荣县金牌调解工作室”、“宁德市金牌调解工作室”。


2019年8月推行建立的“信访评理室”目前覆盖率已达100%(乡村两级共20个“信访评理室”),聘请了101名人大代表、党员代表、村民代表、离退休干部等公道正派的乡贤担任评理员,及时就地化解矛盾纠纷,减少群众往返奔波,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确保了群众的合理诉求得到及时妥善解决,从源头上减少重复信访、越级上访等现象的发生。


第二重:使命呼唤担当 使命规划未来


律师与调委会、司法所助力多元调处机制上台阶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基本矛盾也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传统“和稀泥”式调解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人民调解工作发展需要。新形势提出新要求,人民调解工作也要与时俱进。实践证明,让职业律师充分发挥法律功底,参与调解,值得深耕细作。律师参与调解,是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调解机制的一种新探索,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新实践,让调解与法治紧密有序结合,让群众百姓感受到安定有序。

调解看起来是磨嘴皮子的事,靠的一是张嘴,但要做好并不容易,它对人民调解员的各方面都要求很高,不但要有法律专业知识,还要有许多综合能力,如观察能力、说服能力等等。


律师胜在法律知识丰厚,但也未必完全胜任调解工作,此时,有必要让各级调委会、乡司法所充分发挥调解经验,激发人民调解新活力。2015年成立的柘荣县民间纠纷调解员协会汇集了57名来自全县的有着丰富经验的乡村调解员、律师、志愿者,并取得柘荣县民政局颁发的《社团法人登记证书》。协会是我市首个以公民个人名义结成的县级民间调解社团组织,旨在通过会员广泛排查,积极向政府和有关部门反映各类民间纠纷处理情况,疑难复杂纠纷预约联合调解等工作,大大提高民间调解的效率和成功率。为乡调解委员会提供有力支持,协会成立以来接受政府及当事人委托开展人民调解工作共19件,均调解成功。


第三重:“枫桥经验”领路 “诉调对接”发力


东源乡古书堂诉调对接工作室


“一场官司双方累,不如调解最实惠。反正都是说清理,何必花钱打官司。”诉讼与调解对接,在古代中国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并藉由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枫桥经验”、改革开放时期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等,获得新的形式和内容,其生命力至今赓续不绝。作为最后一道防线的司法,屡屡充当解纷前锋,长期主演“和事佬”角色。


为解决“案多人少”矛盾,发挥诉前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优势,达到集约办案的目的,2017年6月,柘荣县人民法院与柘荣县东源司法所在东源乡古书堂司法服务点联合设立诉调对接工作室,调解人员由法官、司法所所长、东源乡工作人员及人民调解员共同组成,在正式立案前,对案件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适宜调解的简单案件,并属于东源乡管辖范围内的,当事人自行申请或由法院委派到该诉调对接工作室,由调解人员进行调解。对已立案有调解可能的,邀请该辖区调解员到法院诉调对接中心,协助调解法官和人民陪审员现场调解,对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调解贯穿始终,由业务庭委托诉调对接工作室进行调解。进一步完善案件诉调机制。自成立以来,共化解纠纷21起,委托、委派调解案件8件,调解成功率100%。调解组织与法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实现信息共享互通、业务无缝对接,不仅有利于法院提升司法效率,还有利于改变老百姓“有纠纷就找法院”的传统观念,有效形成“社会解纷在前,法院诉讼断后”的新型解纷理念,为矛盾纠纷跨时空、跨地域解决提供了一种全新模式。


通过建立三重多元纠纷调处机制,发挥草根和事佬,孝德调解,诉调对接、律师参与和调委会的优势共创“无讼”东源,推动矛盾纠纷源头治理由分散走向统一,体现了中国传统‘无讼’文化与现代法治精神的融合,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引导社会公众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观念。在创建“无讼”乡镇的过程中,及时掌握乡镇治安动态、纠纷动态,社情动态,把握矛盾纠纷调处主动权,使一些社会治安隐患苗头能够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消除,为防止矛盾激化提供保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