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优 争先 争效 】霞浦县公安局:做强一个中心引擎,实现九大跨越转变
本网讯 改革创新是实现公安工作现代化、推动公安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霞浦县公安局深挖内部潜力,努力在“变”中求“新”,在“新”中求“强”,在“强”中求“优”,于2022年1月,率先在全市建成了集信访接待、警情流转、保险受理、反诈中心为一体的县级公安综合性接警服务中心,创新推出“接警一件事,服务一站式”新模式新做法,实现了运行模式更科学、服务百姓更直接、工作成效更明显的目标,真正将接警服务中心打造成为新时代“人民公安为人民”的一张亮丽名片。
一站式接收
实现接警、信访、服务三大转变
坚持机制优化,实现“被动接警”向“精准定责”转变。建立健全警情流转机制、争议警情处置会商机制以及警情“跟踪建档”机制,由法制大队牵头,明确各业务部门警情受理职责,并对争议警情进行现场研判会商,实现警情有效流转、受理跟踪到位,监督一插到底的执法目标。中心运行以来,共接待报警群众1218人次,受理警情900余起。
坚持关口前置,实现“信访积案”向“初信初访”转变。通过设立信访接待窗口,常态化推进“局长接待日”,将信访化解工作关口前移,在警情苗头性问题的初期或尚未扩大前及早介入,做到“有访必接,有问必答”和疑难信访问题局领导必约访,减少因警情受理不及时、处警不规范、执法瑕疵等引发的信访问题。截至目前,累计登记受理信访件63件、化解39件,其中初信初访35件、化解31件。
坚持统筹调度,实现“多口受理”向“一门受理”转变。设立“三窗五区八室”,整合警情咨询、信访接待、保险办理、反诈劝阻等业务职能,明确各区域职责,搭配“引导员”机制和自助设备24小时高效便捷的服务优势,为群众提供全天候、更优质的利民便民服务。截至目前,累计接待群众5959人次,进行伤情鉴定、信息采集1317人次。
一体化运作
实现保险、预警、劝阻三大转变
坚持靶向施策,实现“事后处理”向“事前化解”转变。依托信访接待、警情流转等机制优势,及时掌握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利用“社会综合治理+保险”机制,在受立案阶段对符合保险救助的群众第一时间受理救助,最大限度挽回群众损失。截至目前,累计兑现保险救助金360万余元,受益群众达400余人次。
坚持科技赋能,实现“传统预警”向“智能预警”转变。在实现“三方通话”及勤务平台警情推送的基础上,完善快速止付冻结机制,通过建立分级联动劝阻机制,将劝阻责任向各派出所延伸,结合推广“国家反诈中心”APP和“金钟罩”小程序注册安装,严格落实定人、定岗、定责,做到第一时间精准劝阻,同步开展上门劝阻,优化劝阻流程,提升预警劝阻成功率。截至目前,累计成功预警劝阻电信网络诈骗70起,挽回金额200余万元,全县电信诈骗警情同比下降26.7%。
坚持整体联动,实现“单打独斗”向“联合作战”转变。主动加强与金融部门的协作配合,建立“警银”联合审查机制和定期会商机制,每日联审人数高达500余人次,进一步加强对新开卡的流程管理和存量银行卡的梳理,加速查办银行移交可疑线索,共计曝光纳入惩戒的“两卡”失信人员20余人次。
一盘棋推进
实现宣传、教育、防范三大转变
坚持有的放矢,实现“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针对“老妇幼”等易受骗人员,发动各派出所、街道(社区)干部、网格员、企业员工等力量开展“大摸排、大劝返、大审核、大宣传”,依托每月1场次的大型反诈宣传活动,采取互动、解答、案例展示等方式,提升该群体的辨别防范能力。
坚持高频推进,实现“蜻蜓点水”向“全域覆盖”转变。联合公交公司在城区设置反诈宣传公交车50辆、城乡客运车60辆,对城区60个小区进行“扫楼”宣传,共计发放宣传单16万余份、张贴宣传海报8000余张。高频率推出线上每周“微课堂”“反诈周预警”,推出“早安式”宣传451期,覆盖全县13个乡镇、2个街道。筛选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典型诈骗案例,推送至辖区物业群、业主群等90个微信群,覆盖42000余人。累计发布电信网络诈骗案例25条、公众号51条,其中“早安海报”创新做法被福建长安网、澎湃新闻等多家媒体转载报道,阅读量超过10万余次。
坚持开拓创新,实现“千篇一律”向“别出心裁”转变。结合当下热播的影视节目,推出自制视频《狂飙大佬PK反诈民警》;巧用脱口秀形式,推出《“蓝朋友”说反诈》系列专栏;契合重点节日,推出“双十一”防骗活动、“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最强大脑”等宣传活动,将过去略显生硬的宣传方式变得灵活有趣,深受辖区群众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