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治理

时隔12年,村民终与企业主化解隔阂

2020-07-28 23:45作者:陈婷来源:

本网讯  民以食为天,农以地为母。从古至今,土地便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物质来源,农民将土地视为生命般珍惜。然而柘荣县黄柏乡陈家山村村民江伏建却在自己的农田上犯了愁,历时12年。

 

村民因何犯愁?企业主、村民各执一词

背景

 

柘荣县黄柏乡陈家山村村民江伏建所拥有的农田,位于柘荣县广鸿水电有限公司修建的电站道路旁,2004年不幸遭遇台风,被冲毁。该村民坚持,原因在于广鸿水电有限公司在建设过程中施工不当,直接损坏了水路,导致其农田被毁,要求广鸿公司对其遭遇的损失进行补偿。而广鸿公司则拒绝接受该村民的论断,坚持该事件应当属于自然灾害,不应由企业承担其自然损失。

 

双方各执一词,不能够达成共识。虽然当时通过黄柏乡党委、政府组织双方进行协商,决定由企业支付4000元作为村民农田的经济补偿,但由于沟通层面的断层,江伏建并未领取到赔偿款。由于缺乏法律意识以及沟通协商能力,时隔数年江伏建不仅未对款项问题提出异议,也不曾咨询当地政府寻求帮助,只是闭门造车,独自烦恼,导致农田问题一直搁置。

 

农田怎么赔?谁来让步?

 

直至2013年,村民江伏建到黄柏乡政府反映该问题,要求政府部门帮忙协调解决此历史遗留问题。鉴于时间跨度太长,证据缺失,为了能在最大程度上还原事件的真实性,乡党委、政府迅速成立调查组。通过走访当地老村干、电站施工人员及当时政府负责协调的人员等知情人士,在摸清基本事实后,先后多次召开协调会议。

 

但是在赔偿额度层面,又将这个问题搁在了尴尬的境地,双方互不妥协,难以达成一致意见。村民江伏建要求补偿的额度较高(要求企业按照高速路黄柏境内补偿标准予以赔偿,并补偿其近年来未耕种的损失),而广鸿水电有限公司认为村民江伏建损毁田地地处偏僻,赔偿标准太高,且近年来均处于亏损状态,难以承担赔偿金额。

 

双方各有各的难处,手心手背都是肉,黄柏乡政府站在中间方,也难以抉择,秉着公平公正的原则,政府也无法将秤砣偏向任何一方。“农田怎么赔?”终于走进了一个死胡同。

 

群策群力,解难题

 

近几年,黄柏乡党委、政府加大调解力度,充分利用“调解工作室”、“乡村和事佬”的作用。以点带面,深入矛盾双方,抓住问题指向——赔偿金额无法谈拢问题,通过打“亲情牌”、讲“法律知识”、绘“利弊得失”、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循序渐进地上门对矛盾对象进行不同程度的思想建设工作。

 

首先,调动“调解工作室”、“乡村和事佬”人力资源。利用“乡村和事佬”亲民这一特性,与村民进行最直面的沟通,以浅显易懂而直击利害关系的表达,让村民能够了解到自身的问题,以及如何才能够以最合适最合法的方式获得应有所得。利用调解工作室的“民间律师”,从专业的角度与企业主进行有效沟通,整理“和事佬”收集的关于村民的意向资料,与企业主做更为深入的探讨。且充分安排企业主同和事佬、村民进行有效沟通。通过通力合作,以中间方的温暖度,逐渐化解矛盾双方的冰点。

 

其次,调解工作方式分四步走。一打“亲情牌”,透过家人、亲朋的介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逐渐让双方能够更加理性地直面矛盾问题;二讲“法律知识”,透过专业“民间律师”为矛盾双方答疑解惑,提供合规合法的解决方案,提高矛盾双方的法律意识,普及村民的正确上访常识;三绘“利弊得失”,以可靠的具体数据作为利弊权衡的考量,拿事实说话,让矛盾双方充分了解利弊得失;四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宣传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使矛盾双方了解到我们每一个人不仅是一个单个的人,而是寓于社会之中的人,退一步海阔天空。

 

最后,通过多次协商,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村民江伏建终于同意将赔偿标准降低,同时,柘荣县广鸿水电有限公司也同意提高赔偿标准,双方预期赔偿金额已逐步达成一致。

 

    此次农田纠纷终于在此刻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时隔12年,村民终与企业主化解隔阂。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