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要闻

宁德边防支队实施“541”发展战略促进部队提档升级

2020-07-28 19:36作者:2017-6-7 龚丽雯来源:

闽东飞歌唱跨越

 

本网讯   翠绿丛生的同耕园,怪石嶙峋的假山石,美观大方的廉政亭,格调清新的办证厅……走进东冲边防派出所,霞浦县北壁乡上岐村党支部书记赵之惠连连惊叹:“变化太大了!

 

赵之惠今年52岁,与边防官兵打了21年交道,对派出所的发展变化历历在目。“以前派出所没有围墙,四周尽是黄泥巴,雨天群众来办事,进出满身都是泥。现在可不同了,派出所成为村中一景了。”赵之惠乐呵呵地说。

 

偏远海岛派出所的“华丽转身”,是宁德边防支队党委实施“541”发展战略打响的“第一枪”。三年来,该支队党委坚持问题导向,立足部队实际,创新工作理念,转变发展方式,走出了一条转型发展、跨越赶超的新路,部队各项建设实现全面提档升级。

 

摸准实情 找准定位

 

摹绘“洼地崛起”新蓝图

 

宁德曾被称为黄金海岸线上的“断裂带”,驻守在这里的宁德边防支队下辖30个基层单位,分散在闽东千余公里的海岸线上,近半数被确定为偏远艰苦单位。长期以来,因经费来源较少,造血功能较弱,历史欠债较多,部队硬件建设始终处于“档次不高、功能不全、特色不特”的尴尬境地。而一些官兵偏安一隅、得过且过的思想,也使部队加快发展、跨越赶超的势头不够强劲。

 

差距倒逼发展,问题引领发展。面对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现实趋势,该支队党委组织各级领导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工作调研,寻找跨越赶超的出路。

 

“调研论证的力度有多大,工作思考的深度有多大,科学决策的空间就有多大。”该支队党委书记、政治委员潘曦明说,只有真正摸清部队的实情,抓住部队发展的软肋,才能真正抓住发展的机遇,突破发展的瓶颈,推动部队实现跨越式发展。

 

20145月开始,宁德边防支队党委探索建立了“作风建设与民主决策‘四下基层’”工作做法,由支队主官带领机关部门、科室以及大队领导走进每一个基层单位,一路看、一路评、一路议,深入了解部队的发展状况和现实困难,积极探寻发展方向。同时,分11批次组织领导官兵到省内外兄弟部队交流观摩,寻找差距,学习先进。

 

接连六个多月的“思想拉练”,使该支队党委拓宽了思路,开阔了视野,找到了破题的“钥匙”。201412月底,宁德边防支队党委坚持问题导向,深度思考,科学决策,提出了以“541”发展战略引领部队全面跨越发展的工作思路,打出了一套精准的“组合拳”。

 

——持续推动法治、信息、亲民、活力、美丽“五个边防”建设,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破解部队建设档次不高、发展滞后、队伍活力不足的问题。

 

——按照地域特点,将23个基层派出所划分为“一旗、一路、一圈、一远”单位,形成“四类发展”格局,通过重点突破,集中攻坚,破解部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

 

——主动对接国家军民融合战略和宁德市争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试验区,发挥边防部队“亦军亦警”工作优势,打造“军民融合”亮点品牌,破解部队品牌不突出、亮点不鲜明的问题。

 

思路决定方向,路径通向目标。该支队党委精心摹绘的规划蓝图在闽东大地悄然铺开,“洼地崛起、跨越赶超”的目标愿望正在一步步变成发展的现实。

 

冲破荆棘 打破壁垒

 

步入“弯道超越”快车道

 

走进下白石边防派出所,一个集信息处理、指挥调度、巡查监控、信息研判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勤务指挥室映入眼帘,值班员坐在操控台前,轻点鼠标,随机调取各个重点码头、港澳口、厂区要道的视频监控探头,并及时向一线执勤民警通报情况、下达指令。该支队长郭麟说:“从以前‘值班’有余、‘指挥’不足的勤务值班室,到现在资源集成、扁平指挥的勤务指挥室。两字之差却标志着信息化建设功能与定位的根本转变,派出所一线战斗实体作用愈加凸显。”

 

据了解,三年来,该支队“无人机空中巡逻体系”“合成作战指挥平台”“信息化+警务应用平台”等信息化项目拔地而起,在边防安保、专项行动、海上清违等重大任务中发挥了“利剑”功效。共完成G20峰会安保、“靖海固边”专项整治行动等重大任务21个,查获涉毒、涉枪、偷渡、走私等重大案件27起,总涉案金额上亿元。2015612日,宁德市公安局专门召开全市公安边防派出所建设推进会,组织观摩学习边防支队“信息边防”建设经验做法。

 

转变源于理念升级,发展源于问题“倒逼”。随着“法治中国”进程的加快推进,该支队深刻聚焦部队执法突出问题,精心打造以“法治素养、法治精神、法治文化”为核心的“三法融合”品牌,让“法治边防”建设迈入了新的“快车道”。短短三年时间,该支队有36个次单位获评“执法规范化建设先进集体”“执法示范单位”,在福建边防总队20152016年度执法质量考评中排名分获第一、第二。

 

加快发展无止境,蹄疾步稳正当时。该支队党委在推进部队跨越赶超的道路上,致力于一张蓝图绘到底,一鼓作气加油干。“现在部队上下朝气蓬勃,你追我赶的争先氛围日渐浓厚,部队各项建设步入了‘快车道’,军民融合、部队正规化管理等工作甚至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政治处主任王伟深有感触地说。

 

瞄准刚需 出招刚劲

 

迈向“共享发展”新征程

 

坐船驶入三都青山海域,站在甲板上远眺,一艘依偎在大海与青山之间的“军民融合号”趸船格外醒目。步入趸船,军民融合应急室、军民融合检察室、军民融合调解室、军民融合图书室一应俱全,功能完备。

 

“‘军民融合号’是我们所第三代海上警务室的前身,上面每个库室都是根据群众现实需求和职能任务变化而设立的,是‘共享发展’‘双赢发展’凝聚的最新成果。”三都边防派出所教导员王万海说,建立“军民融合号”最终目的是让发展成果惠及群众,让群众真切感受到便捷高效的服务。而这也是该支队下辖其余29个基层单位的宗旨。

 

三年来,该支队所属基层单位以军民融合为牵引,充分发挥边防部队工作在群众中、服务在群众中的职能优势,升级硬件设施,优化服务模式,打通军与民深度融合的最后“一公里”。短短三年间,该支队优化升级文化资源共享、技术资源共通和人才资源共育机制,联合地方建立军民融合海上志愿搜救队、军民融合船管站、军民融合调解室等服务设施27个,开放基层警营文化场所86个,并在工业区、旅游区全面推行“驻企警务”“旅游警务”模式,形成了军民互融互享的“双赢”格局,让群众切身实地地感受到融合带来的“福利”。

 

去年516日,霞浦下浒水村村民林峰与其父亲驾船前往外海作业,由于突遇恶劣天气,渔船被大浪掀翻。接警后,该支队立即向“军民融合海上志愿搜救队”发布指令,随即8艘地方船舶、边防巡逻艇迅速集结展开搜救,最终将其父子成功救起。上岸后,父子俩十分感激,专门制作一面锦旗送至派出所表谢意。

 

写好群众受益的“上联”,也要对好官兵满意的“下联”。在创新为民服务举措外,该支队还立足官兵现实需求,按照“美丽营区”要求全面升级13个派出所营区建设,不断完善从优待警机制,在全省率先建立重症官兵家属卫生救济机制。同时,加强与地方部门共建,协调解决官兵子女入学、家属就业、卫生医疗等难题,让“暖心警营”真正落到官兵心坎上。

 

     共享发展,出招刚劲,群众满意率明显提升,部队发展势头强劲。三年来,该支队各项工作成效42次受到各级批示肯定或交流推广,21个单位67名个人受到省级以上表彰奖励。在2015年、2016宁德市统计局组织的群众满意率测评中,分别以98.5%99.2%的好成绩名列前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