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棵大树,用“跟进,再跟进”浇灌
《是什么让宁德三都边防派出所荣誉飘扬基业长青?》系列报道之二
本网讯 那一年,荣誉纷至沓来。
除了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爱民固边模范边防派出所”荣誉称号,2007年,三都边防派出所殷延智、颜冬科等4人同时荣立二等功,温从先等13人荣立三等功。对于一间只有30余名民警的小小边防派出所来说,这又是一项殊荣!
他们总结的“三个跟进”和独具特色的“三都精神”成为一面鲜艳的旗帜,在福建边防战线上空高高飘扬,为推动全国边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示范效应。
“全国学三都,我们怎么办?”荣誉带来的快乐和守护荣誉的压力交织而至,三都边防派出所面临这一大问题。
创业难,守业更难;荣誉高,党和人民的要求更高!“人民情怀”的种子落地生根,长出的大树用什么来浇灌?在现实面前,三都边防人把“三个跟进”拿出来反复分析,无论是经济发展、保障工作还是治安热点,这一切都是为了老百姓,人民是边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归属点,解决好群众问题是他们工作的根基。
对,“跟进,再跟进”!
在找到新阶段的工作价值取向后,三都边防派出所不断创新执法为民的服务措施,全力以赴使警务保障与民生福祉同频共振、无缝对接。十年来,温从先、张志权、颜冬科、郭遥、雷童辉等人和他们的战友都成为“跟进,再跟进”理念的坚定实践者,在他们身上,涌现出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
郑连权,一位曾经被列入礁头警务区“挂号”的对象。数年前,妻子与他离婚后出国,郑连权独自一人带着10岁大的孩子,心生怨气。为此,他常常半夜从城关包车到礁头象溪村的老丈人家撒气,借着酒劲,不是踹门就是破口大骂,搅得老丈人不得不报警求助。一次,两次,警务区民警常常为此半夜出警。
2010年9月一天深夜1点,郑连权又来了,还是像上回一样。从象溪村被带回礁头警务区办公室的他,依旧带着浓浓的酒气。
在警务区办公室里,郑连权一边骂一边乱挥舞着手,对老丈人家的怨言写满在脸上。
这次,时任警长的张志权注意到郑连权嘴里蹦出了两个字——孩子。
“现在,我完全可以依法送你去拘留,那孩子醒来见不到你,怎么办?”张志权一边说着,一边端了一杯浓茶放在郑连权手里。
一句关心孩子的话,让郑连权手中的茶杯颤动了一下,这酒,也醒了一半。张志权一边聊,一边续茶。
“你经常过来闹,即便不管老丈人,孩子一人在家你放心?孩子晚上醒了,看你不在害怕,你能安心吗?”警务室墙上嘀哒作响的时钟,显示是凌晨5点。“孩子上小学三年级了吧,早上要上学,早饭咋办?”
俩人就孩子的读书、穿衣、吃饭的话题聊开了。
转眼间,天蒙蒙亮。已经是清晨7点了。“来吧,给孩子打个电话。”
张志权打开电话的免提,拨通了电话。话筒一头是孩子清脆的声音。
“爸,你在哪?我想你了。”听着儿子一声稚嫩的呼唤,握着电话的郑连权,眼泪涌出眶。张志权悄悄地凑在郑连权耳边:“就说在一个朋友家喝喜酒呢。”电话才刚刚挂断,郑连权这个40岁的汉子,趴在桌前,放声大哭。
“我保证,往后想不开,克制不住自己,不去老丈人家了。要去,也是先到你们警务区办公室。”
从那之后,郑连权再也没有半夜去老丈人家闹事了。
“解决矛盾的秘诀在哪里?”记者好奇地问张志权。
“也没有什么秘诀,主要是平时的群众基础工作做得比较扎实。老百姓‘买我们的账’。”张志权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却是记者在三都采访的几天里最深刻的感受。
4月12日下午,记者结束在三都本岛上的采访,准备去码头坐船赶往海上警务区采访。快到码头时,路边有个四五岁的小女孩朝三都边防派出所教导员王万海喊了一句:“万海叔叔好。”
“小孩都知道你的名字?”面对记者的惊奇,王万海说:“人头熟很正常,就连渔排养殖户的看护犬跟我们都熟,只要看到官兵,就会拼命摇尾巴示好。”
群众工作怎么能做到这么细?带着这个疑问来到海上警务区的记者,在“三都军民融合号”趸船荣誉室里的几本大册子中,找到了一部分答案。
这几本册子是三都的《村民住宅交通示意图册》和《渔排住户分布图》,记者翻开这些“山海图册”,看到里面用手绘记录着三都地区159平方公里海域和陆地信息,精确到辖区内3352栋民宅、527条村道、21片养殖区、1623条航道地形地物,细致到路边的一棵树,一根电线杆。
手绘“山海图册”的创意者名叫颜冬科,荣立过个人二等功3次、三等功3次,并被授予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等20多项荣誉。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这辈子会离开湖南老家,并和大海结下如此不解之缘。
1994年,颜冬科入伍,被分配到霞浦缉私队(现宁德边防支队船艇大队)当兵。四年后,颜冬科顺利考上了军校。毕业后,他再次被分配到了闽东。这次他要工作的地方是三都边防派出所。从普通民警,到警务区警长,再到后来的副所长、教导员和所长。颜冬科见证了三都边防派出所的发展与辉煌,三都边防派出所也给他提供了非常难得且珍贵的成长平台。
日前,记者在平潭边防检查站见到了已经担任副站长的颜冬科。虽然调离三都边防派出所已近三年,但说起三都边防派出所发生的点点滴滴,他脸上那种自豪的神情,丝毫不减。
2003年,颜冬科刚到警区,由于不熟悉辖区海域情况,每次出警、走访都十分不方便。为了解决难题,他带领官兵用相机拍下辖区每一处住宅、地形地物。“海上社区,最大的麻烦就是交通环境复杂多变,陆地上几分钟的路程在环境错综复杂的海上往往需要成倍的时间,只有用脚丈量距离、用船探明航路,才能使官兵出警更迅捷、更准确。”
绘图总共用了三个月时间。官兵们中午吃饭多是就地泡方便面、啃干粮。不懂方言,就请当地老人、妇女、村干部当翻译。颜冬科对那三个月的经历依然记忆深刻,“当时小到一棵树、一座土堆的朝向,都要问个一清二楚。而为了查清‘有户无人’的废弃民房,战友们一起打背包、带干粮,住进无人岛。天气炎热,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最后都晒出了白盐。”
这一本本用官兵们的汗水绘制而成的图册,深度加强了对老百姓的了解,密切了关系,极大提高了走访、出警、抢险救灾的效率。
三都边防派出所有一种神奇的魔力。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在三都待过的一代代边防官兵身上都有一个规律:只要到了三都边防派出所,他们似乎就会变得不太一样,会自发地被“三都精神”感染,生发出比原先更优秀的个人特质。
用所长张志权的话讲,三都边防派出所就像是一个干部“孵化器”。十年来,从这里一共走出了28名团职领导干部,有67名干部走上了不同岗位的主官位置。他们荣誉等身,被三都百姓口碑载道。
颜冬科的徒弟郭遥也是其中的一员。这位曾获福建省“十大边防卫士”、宁德市“首届我最喜爱的人民警察”荣誉称号的湖北男生有着和师父几乎相同的经历。2003年在福建当兵,然后考上军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三都边防派出所。
2009年7月,郭遥和战友雷童辉同时被调到海上警务区。“刚到任那阵子,每天早上7点50分,我们就被颜警长叫去学如何开展群众工作。”郭遥记得那时办公室剩一张椅子,俩人谁坐也不是,每次就都站着听师父传授经验,一站就是一上午。
站了两个月后,郭遥迎来了第一次走访机会。那天凌晨4点,他兴奋地跟随颜冬科进村庄上渔排等收鱼的养殖户,看着师父在船挂机巨大的轰鸣声中跟渔民问鱼苗情况,跟老大爷聊家长里短,甚至连一颗钉子的价格,颜冬科都清清楚楚。郭遥心想,“怎么对谁都有说不完的话,没想到师父是这么个婆婆***人。”
但几个月后,郭遥便惊讶地发现,自己已经变得跟颜冬科一样“婆婆妈妈”。他也开始不自觉地跟养殖户聊起龙须菜怎么种、黄瓜鱼怎么卖,甚至一根绳子、一块石头的市场行情。
“跟群众打交道,要把思维和语言都转为群众的角度,才能真正融入。”时至今日,已调至霞浦渔洋边防派出所担任教导员的郭遥,依然在岗位上运用从三都海上警务区学到的那些“婆婆妈妈”的看家本领。
细浪拍岸,微波荡漾。在浮城渔家的眼里,海上警务区的官兵,就是不养鱼的“渔民”。光阴荏苒,一批批新一代的年轻官兵接过了“钢枪”,让模范边防派出所的魅力与风采依旧。
海上警务区收到的最新一面锦旗,是鸡公山鲍鱼养殖户何老板送来的。2017年过年期间,鸡公山死了一个人,刚休假回来的蒋永明带着一名学员赶往现场。原来,何老板雇来看管渔排的工人酒后掉进海里溺亡了。蒋永明协调法医鉴定,系失足意外。但对方家属来了一群人,要求索赔高额补偿,而这个数额不仅超出了合理范围,也是何老板所不能承受的。
曾深受颜冬科和郭遥群众工作方法影响的蒋永明开始了各方协调,他先把对方家属吃住安排好,让死者家人得以宽心;又跟家属讲明道理,人是自己失足掉落的,不是对方故意,何老板愿赔偿,就是有诚意,双方要相互多理解。
几经协商,双方最终以都能接受的赔偿款达成调解。
时间是常量,也是奋进者的变量。十年来,三都边防派出所始终牢记荣誉的根本在于人民群众,要在细碎平凡的工作中不断催生孕育不凡之处。“老颜警长”——颜冬科,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一系列全国第一;“小郭警长”——郭遥,坚守“把小事做大,把小事做实,把小事做细”的理念,在海上警务区默默坚守九年,用青春和激情浇筑自己的“从警梦”;现任“哈雷警长”——雷童辉,他创新推出的“木板+脚板+平板”的工作法,调处各类矛盾纠纷5300多起……一代代三都边防人坚持将典型放到重大行动和急难险重任务中锤炼和摔打,确保了典型不断线、不断代。
2007年至今,三都边防派出所61次受到各级表彰奖励,4次荣立集体三等功,先后获评公安部“新时期群众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优秀公安基层单位”“群众工作标兵单位”、福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第五届军民共建精神文明先进集体”等十多项省部级荣誉,1人荣立一等功、6人次荣立二等功、38人次荣立三等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经验先后得到公安部、团中央、中央综治办、福建省及宁德市等各级领导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