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要闻
公共服务体系助力和谐社区建设 ——福鼎市社区示范建设侧记
2020-07-28 19:25作者:沙庆庆 2014-9-9来源:
2013年12月,省民政厅命名表彰了一批先进典型,其中,福鼎被评为全省社区建设先进市,桐城街道还被评为全省社区建设示范街道,富民社区被评为全省社区建设示范社区。此外,省民政厅还推荐上报桐城街道作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街道。
荣誉的取得得益于福鼎市近年来全力打造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近年来,福鼎市积极推动社区建设向“设施优等、管理优化、服务优质、环境优良”的“四优”目标迈进,以“服务再下沉、内容再增加、群众更方便”为原则,坚持“三个注重”,不断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有效提升了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真正建成了全省和谐社区示范县(市)。
载体建设,构筑服务平台
社区城市的细胞。如何建立运行稳定、安全、可拓展的社区服务管理平台,全面提升社区工作效率,不断满足各种新需求,方便居民生产生活,是社区建设的首要任务。
福鼎市建立了以市、街道行政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为主体的三级公共服务体系,在街道和社区层面,普遍建立了“一站式”服务大厅,将民政、计生、综治、流动人口管理等涉及行政管理和为民服务项目集中起来,面向群众提供全程代理服务。社区也成立了志愿者服务组织,将社区文化、体育、教育、科普等各项服务全部进入社区,以社区为依托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科技手段,建立社区信息化服务管理平台,通过社区网站,短信语音群发平台等,打造出连接社区与居民的双向快速通道,实现了社区与居民的“零距离”。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福鼎市先后投入3200万元用于社区办公楼建设,目前,城区14个社区办公楼平均面积达到800平方米。同时,兴建了社区文化站,内设图书馆、阅览室、健身房;投资2000多万元在各社区附近征用了25000平方米的空地,建成近20处可供体育锻炼、文娱休闲的户外活动场地。
夯实基础,保障服务发展
加强社区规范化建设、网格化管理和工作者队伍建设,奠定了福鼎市社区建设的坚实基础。
在探索社区多元治理模式上,福鼎市按照“街巷定界、规模适度、任务相当、无缝覆盖、动态调整”的原则,将每个社区划分为若干个网格,建立社区网格志愿者队伍,形成网格长、专职网格员、网格协管员、网格监督员、志愿者的1+3+N队伍网格。
全市社区均按照1000—3000户范畴规模设置,组织机构统一按照“党组织、居委会、服务站”的框架设立,社区工作和活动场所按照“一厅三室一中心”功能安排,即“一站式社区服务大厅、警务室、图书阅览室、计生服务室、社区居民活动中心”。
为强化社区干部队伍建设,福鼎市在提高社区干部工资福利待遇的同时,不断完善社区工作者的选聘任用、教育培训、考核激励、规范管理等机制。两年来共有105人参加了岗位培训,有2名社区主干考取了公务员。
长效机制,共享和谐成果
社会管理越来越细,居民的社会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差别化和个性化,内容、标准都在发生变化。如何建立一个长远有效的机制又是一个新课题。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组长,市长为第一副组长,市各套班子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城乡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把社区建设工作列入党代会报告、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文明城市创建等重要内容,坚持每年召开1—2次全市城乡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充分实现和谐社区建设工作中的党政主导作用。同时加强对社区民间组织的培育,广泛开展共驻共建活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调动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福鼎市还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新路子,通过市政府“民生工程”的形式,全市30个社区全面推开居家养老服务,服务覆盖面和项目不断扩大,服务形式日益人性化;另一方面,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便民利民的原则,大力推进商业服务网点建设,形成了一大批社区连锁服务企业,使居民不出社区就可满足所需。
通过更新思路、整合资源、健全机制,全市形成了以需求为导向、供需有效对接的完善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使社区公共服务变得更加充分、更为均等,惠及更多的居民群众,大大增强了社会的亲和力和包容性,切实提高了幸福指数,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加了社会和谐因素。
荣誉的取得得益于福鼎市近年来全力打造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近年来,福鼎市积极推动社区建设向“设施优等、管理优化、服务优质、环境优良”的“四优”目标迈进,以“服务再下沉、内容再增加、群众更方便”为原则,坚持“三个注重”,不断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有效提升了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真正建成了全省和谐社区示范县(市)。
载体建设,构筑服务平台
社区城市的细胞。如何建立运行稳定、安全、可拓展的社区服务管理平台,全面提升社区工作效率,不断满足各种新需求,方便居民生产生活,是社区建设的首要任务。
福鼎市建立了以市、街道行政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为主体的三级公共服务体系,在街道和社区层面,普遍建立了“一站式”服务大厅,将民政、计生、综治、流动人口管理等涉及行政管理和为民服务项目集中起来,面向群众提供全程代理服务。社区也成立了志愿者服务组织,将社区文化、体育、教育、科普等各项服务全部进入社区,以社区为依托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科技手段,建立社区信息化服务管理平台,通过社区网站,短信语音群发平台等,打造出连接社区与居民的双向快速通道,实现了社区与居民的“零距离”。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福鼎市先后投入3200万元用于社区办公楼建设,目前,城区14个社区办公楼平均面积达到800平方米。同时,兴建了社区文化站,内设图书馆、阅览室、健身房;投资2000多万元在各社区附近征用了25000平方米的空地,建成近20处可供体育锻炼、文娱休闲的户外活动场地。
夯实基础,保障服务发展
加强社区规范化建设、网格化管理和工作者队伍建设,奠定了福鼎市社区建设的坚实基础。
在探索社区多元治理模式上,福鼎市按照“街巷定界、规模适度、任务相当、无缝覆盖、动态调整”的原则,将每个社区划分为若干个网格,建立社区网格志愿者队伍,形成网格长、专职网格员、网格协管员、网格监督员、志愿者的1+3+N队伍网格。
全市社区均按照1000—3000户范畴规模设置,组织机构统一按照“党组织、居委会、服务站”的框架设立,社区工作和活动场所按照“一厅三室一中心”功能安排,即“一站式社区服务大厅、警务室、图书阅览室、计生服务室、社区居民活动中心”。
为强化社区干部队伍建设,福鼎市在提高社区干部工资福利待遇的同时,不断完善社区工作者的选聘任用、教育培训、考核激励、规范管理等机制。两年来共有105人参加了岗位培训,有2名社区主干考取了公务员。
长效机制,共享和谐成果
社会管理越来越细,居民的社会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差别化和个性化,内容、标准都在发生变化。如何建立一个长远有效的机制又是一个新课题。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组长,市长为第一副组长,市各套班子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城乡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把社区建设工作列入党代会报告、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文明城市创建等重要内容,坚持每年召开1—2次全市城乡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充分实现和谐社区建设工作中的党政主导作用。同时加强对社区民间组织的培育,广泛开展共驻共建活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调动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福鼎市还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新路子,通过市政府“民生工程”的形式,全市30个社区全面推开居家养老服务,服务覆盖面和项目不断扩大,服务形式日益人性化;另一方面,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便民利民的原则,大力推进商业服务网点建设,形成了一大批社区连锁服务企业,使居民不出社区就可满足所需。
通过更新思路、整合资源、健全机制,全市形成了以需求为导向、供需有效对接的完善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使社区公共服务变得更加充分、更为均等,惠及更多的居民群众,大大增强了社会的亲和力和包容性,切实提高了幸福指数,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加了社会和谐因素。
编辑:
最新更新
各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