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要闻
三沙边防派出所“三创举措”全面提升船管站工作效能
2020-07-28 19:25作者:2014-9-17来源:
今年以来,三沙边防派出所以“规范建站、信息管站、科技强站、文化育站”为船管站建设理念,创强队伍、创优服务、创新管理,使得船管站在沿海船舶管理工作中的“桥头堡”作用凸显。7月13日,公安部边防管理局周书奎副局长、边防总队闫建成总队长对该所三沃船管站的规范化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
一、创强队伍,夯实基础。深入分析辖区船舶管理现状,对照船管站规范化建设标准,逐步推动船管站各项建设。一是加强船管员队伍管理。严把船管员“入口关”,聘请2名业务熟、素质高、作风硬、责任心强的社会人员担任船管员。同时完善船管员培训和量化考评激励机制,建立每月船管工作例会,从廉政工作、渔船和渔船民管理、档案规范等方面对船管员进行全方位考评,不断提升船管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二是健全船管站基础设施。按照“有利管辖、方便群众”的原则,将船管站设置在船舶集中停靠的中心渔港,与村委会、警务室合署办公。在规范设置管理服务台、档案柜、制度牌等硬件设施的基础上,推动驻地党委政府将船管站办公经费、船管员工资待遇纳入财政预算,为船管站正常运作提供有力保障。三是明确船管站职能作用。完善船管站对船舶进出港检查、签证、发放证件等各项管理措施,落实每日对进出港船舶清点、核对、登记,船管员准确掌握了辖区船舶底数和动态。同时,依托船管站开展渔船民安全生产常识、法律宣传教育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不断强化对港澳口、码头、停泊段等公共场所治安秩序的管理,充分发挥船管站的职能作用。
二、创优服务,便民利民。针对辖区外来停靠船舶多,且担负台轮管理的特色,在船管站设置“两岸渔民之家”,完善各项便民措施,不断拓宽服务辖区渔船民渠道。一是突出对台服务。三沙港是对台小额贸易和对台劳务输出的重要口岸,该所充分发挥船管站在闽台交流中的前沿阵地作用,从台胞接待、台胞办证、台轮监护等方面入手,推行“四个24小时”工作模式,落实“3个5分钟”硬性标准,不断优化服务环境,将船管站打造为对台服务的窗口。二是完善便民举措。设置信息发布器、LED,为渔船民提供气象、渔讯、燃油补贴申领等方面实时信息。同时,提供船舶修理、补给、避风、就医等方面便利咨询服务,将船管站打造为全天候、全方位的服务平台。三是开设“情感驿站”。悬挂具有地域特色的风景画,摆放茶具,营造出温馨和谐的氛围。定期与渔船民在船管站开展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广泛征求渔船民意见建议,了解渔船民所思、所想、所需、所求,以热情周到、细致贴心的服务,将船管站打造成警民交流的“情感驿站”。
三、创新管理,精确管控。针对辖区大马力船舶多、作业区域广、船舶动态不易掌握的管理难题,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一是强化出海船舶动态跟踪。在船管站接入重点敏感海域监控系统、AIS渔船避碰系统,并安装了单边带电台,实现了对船舶的进出港动态、在外生产作业期间航行轨迹的实时监控,对进入敏感海域生产作业的船舶通过电台及时进行提示,有效防止了越界生产作业的发生。二是规范港内船舶管理秩序。针对中心渔港、澳口船舶停放混乱的问题,该所靠前管理,创新推出 “划段停靠”管理模式,将辖区1035艘出海船舶按照村居划分16个停靠段,根据出海船舶作业类型、船舶大小划分36个船舶停靠点,避免了大型船舶碰撞、航道占用等一系列问题,有效规范了港澳口内船舶的管理秩序。三是严格重点船舶管理。重点摸排登记辖区曾被台(日)临检抓扣、长期在外地区生产作业、经常赴敏感海域作业、本地人员外购渔船(未变更)等4类62艘重点船舶,将其纳入重点船舶管理,建立滚动摸排机制,逐艘明确责任民警,落实每航次一报告、每周一走访、每月一见面、一次谈话的跟踪管理机制。同时,通过选聘“海上治安中心船长”、开展“十船联防”等方式,化民力为警力,船舶管控能力明显提升。
一、创强队伍,夯实基础。深入分析辖区船舶管理现状,对照船管站规范化建设标准,逐步推动船管站各项建设。一是加强船管员队伍管理。严把船管员“入口关”,聘请2名业务熟、素质高、作风硬、责任心强的社会人员担任船管员。同时完善船管员培训和量化考评激励机制,建立每月船管工作例会,从廉政工作、渔船和渔船民管理、档案规范等方面对船管员进行全方位考评,不断提升船管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二是健全船管站基础设施。按照“有利管辖、方便群众”的原则,将船管站设置在船舶集中停靠的中心渔港,与村委会、警务室合署办公。在规范设置管理服务台、档案柜、制度牌等硬件设施的基础上,推动驻地党委政府将船管站办公经费、船管员工资待遇纳入财政预算,为船管站正常运作提供有力保障。三是明确船管站职能作用。完善船管站对船舶进出港检查、签证、发放证件等各项管理措施,落实每日对进出港船舶清点、核对、登记,船管员准确掌握了辖区船舶底数和动态。同时,依托船管站开展渔船民安全生产常识、法律宣传教育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不断强化对港澳口、码头、停泊段等公共场所治安秩序的管理,充分发挥船管站的职能作用。
二、创优服务,便民利民。针对辖区外来停靠船舶多,且担负台轮管理的特色,在船管站设置“两岸渔民之家”,完善各项便民措施,不断拓宽服务辖区渔船民渠道。一是突出对台服务。三沙港是对台小额贸易和对台劳务输出的重要口岸,该所充分发挥船管站在闽台交流中的前沿阵地作用,从台胞接待、台胞办证、台轮监护等方面入手,推行“四个24小时”工作模式,落实“3个5分钟”硬性标准,不断优化服务环境,将船管站打造为对台服务的窗口。二是完善便民举措。设置信息发布器、LED,为渔船民提供气象、渔讯、燃油补贴申领等方面实时信息。同时,提供船舶修理、补给、避风、就医等方面便利咨询服务,将船管站打造为全天候、全方位的服务平台。三是开设“情感驿站”。悬挂具有地域特色的风景画,摆放茶具,营造出温馨和谐的氛围。定期与渔船民在船管站开展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广泛征求渔船民意见建议,了解渔船民所思、所想、所需、所求,以热情周到、细致贴心的服务,将船管站打造成警民交流的“情感驿站”。
三、创新管理,精确管控。针对辖区大马力船舶多、作业区域广、船舶动态不易掌握的管理难题,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一是强化出海船舶动态跟踪。在船管站接入重点敏感海域监控系统、AIS渔船避碰系统,并安装了单边带电台,实现了对船舶的进出港动态、在外生产作业期间航行轨迹的实时监控,对进入敏感海域生产作业的船舶通过电台及时进行提示,有效防止了越界生产作业的发生。二是规范港内船舶管理秩序。针对中心渔港、澳口船舶停放混乱的问题,该所靠前管理,创新推出 “划段停靠”管理模式,将辖区1035艘出海船舶按照村居划分16个停靠段,根据出海船舶作业类型、船舶大小划分36个船舶停靠点,避免了大型船舶碰撞、航道占用等一系列问题,有效规范了港澳口内船舶的管理秩序。三是严格重点船舶管理。重点摸排登记辖区曾被台(日)临检抓扣、长期在外地区生产作业、经常赴敏感海域作业、本地人员外购渔船(未变更)等4类62艘重点船舶,将其纳入重点船舶管理,建立滚动摸排机制,逐艘明确责任民警,落实每航次一报告、每周一走访、每月一见面、一次谈话的跟踪管理机制。同时,通过选聘“海上治安中心船长”、开展“十船联防”等方式,化民力为警力,船舶管控能力明显提升。
编辑:
最新更新
各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