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要闻
东源乡:办在群众家门口的“律师事务所”
2020-07-28 19:26作者:2015-02-03 姚平官 王来源:
“‘ 律师事务所 ’过去只办在县城,如今我们家门口也有了,而且还是免费的。” 柘荣县东源乡福源农村社区居民邹阿丽高兴的说。在福源农村社区,有一个深受居民欢迎的法律咨询服务处,它是柘荣县率先在各乡镇推广的,受到各界广泛赞许的“法律诊所”。“律师事务所”成了当地居民对“法律诊所”的爱称。
福源农村社区是全省最“年青”的社区,成立于2013年10月份。该农村社区前身系岚下洋造福工程安置点,占地面积86亩,共安置来自柘荣县9个乡镇、36个建制村、52个自然村地灾点和生活不便山区的群众448户、2453人,由汉族、畲族、黎族、高山族和苗族等多民族人口组成。长期以来,由于管理缺失,引发一系列民生问题,如社保、医保、低保、再就业等面临严峻挑战。同时,因家庭婚姻、邻里纠纷、医患关系、交通事故引起的民事纠纷、经济纠纷、涉法涉诉问题也日渐增多。要把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化解在家门口,特别是涉及到一些较为专业的法律问题,单靠乡镇、社区来调处,有时显得力不从心。如何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请到法律专家来解决法律难题呢?在县法学会、司法局的大力支持下,在东源乡党委的高度重视下,“法律诊所”于2014年11月应运而生,顺利“开张”。
“法律诊所”集“法律咨询、法律宣传、法律服务、法律援助”于一身,设“法律普通门诊”和“法律专家门诊”。“法律普通门诊”由2名司法助理员组成,每逢星期一、星期三集中“坐诊”,主要以小纠纷、小求助、小申诉、小信访为主,重点是解决低保、医保、家庭邻里纠纷等问题。“法律专家门诊”则由钟谢兴律师每逢星期五“坐诊”,主要以房屋继承、房屋产权、财产归属、家庭婚姻、经济纠纷、涉法涉诉等法律专业问题为主。“法律诊所”还公布了全体工作人员的电话号码,并制作了联系卡分发给社区居民,只要群众有需求随时都可以进行法律咨询或上门“出诊”。“法律诊所”还制定了首问责任制等工作制度,规定了“接诊”人员必须热情主动、及时高效地给予来访者法律上的帮助,并严禁接受吃请和钱物。
曾玉凤老人,经过东源村龙山安置房后面道路时,被林步华在建房子的楼顶丢下的砖头砸伤,送医缝了十多针,在医药费的赔偿问题上遇到了麻烦。2014年12月26日,曾玉凤的儿子赵郑全来到“法律诊所”,向当日“坐诊”的东源派出所民警徐琦尚倾诉。了解情况后,徐警官找到房主林步华,对其进行有关民事损害赔偿的法制教育。通过教育,林步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表示会全额赔付医药费。压在曾玉凤老人心头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
像这样通过“法律诊所”解决棘手法律问题的例子还有好几起,自成立“法律诊所”两个多月以来,接待群众法律咨询、调处矛盾纠纷、提供法律援助10人次以上。通过开办“法律诊所”,福源农村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明显增强,居民有问题主动到“诊所”寻求法律咨询的多了,无谓上访的人次、数量明显减少,从而节约了行政资源,减少了群众盲目上访耗费的人力和物力。
福源农村社区是全省最“年青”的社区,成立于2013年10月份。该农村社区前身系岚下洋造福工程安置点,占地面积86亩,共安置来自柘荣县9个乡镇、36个建制村、52个自然村地灾点和生活不便山区的群众448户、2453人,由汉族、畲族、黎族、高山族和苗族等多民族人口组成。长期以来,由于管理缺失,引发一系列民生问题,如社保、医保、低保、再就业等面临严峻挑战。同时,因家庭婚姻、邻里纠纷、医患关系、交通事故引起的民事纠纷、经济纠纷、涉法涉诉问题也日渐增多。要把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化解在家门口,特别是涉及到一些较为专业的法律问题,单靠乡镇、社区来调处,有时显得力不从心。如何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请到法律专家来解决法律难题呢?在县法学会、司法局的大力支持下,在东源乡党委的高度重视下,“法律诊所”于2014年11月应运而生,顺利“开张”。
“法律诊所”集“法律咨询、法律宣传、法律服务、法律援助”于一身,设“法律普通门诊”和“法律专家门诊”。“法律普通门诊”由2名司法助理员组成,每逢星期一、星期三集中“坐诊”,主要以小纠纷、小求助、小申诉、小信访为主,重点是解决低保、医保、家庭邻里纠纷等问题。“法律专家门诊”则由钟谢兴律师每逢星期五“坐诊”,主要以房屋继承、房屋产权、财产归属、家庭婚姻、经济纠纷、涉法涉诉等法律专业问题为主。“法律诊所”还公布了全体工作人员的电话号码,并制作了联系卡分发给社区居民,只要群众有需求随时都可以进行法律咨询或上门“出诊”。“法律诊所”还制定了首问责任制等工作制度,规定了“接诊”人员必须热情主动、及时高效地给予来访者法律上的帮助,并严禁接受吃请和钱物。
曾玉凤老人,经过东源村龙山安置房后面道路时,被林步华在建房子的楼顶丢下的砖头砸伤,送医缝了十多针,在医药费的赔偿问题上遇到了麻烦。2014年12月26日,曾玉凤的儿子赵郑全来到“法律诊所”,向当日“坐诊”的东源派出所民警徐琦尚倾诉。了解情况后,徐警官找到房主林步华,对其进行有关民事损害赔偿的法制教育。通过教育,林步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表示会全额赔付医药费。压在曾玉凤老人心头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
像这样通过“法律诊所”解决棘手法律问题的例子还有好几起,自成立“法律诊所”两个多月以来,接待群众法律咨询、调处矛盾纠纷、提供法律援助10人次以上。通过开办“法律诊所”,福源农村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明显增强,居民有问题主动到“诊所”寻求法律咨询的多了,无谓上访的人次、数量明显减少,从而节约了行政资源,减少了群众盲目上访耗费的人力和物力。
编辑:
最新更新
各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