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创新发展“枫桥经验” 打造诉非联动“宁德样板”
宁德法院深化诉非联动工作侧记
本网讯 “这次纠纷能这么快解决,真的十分感谢你们,我的钱终于拿到手了。”近日,王某向霞浦法院诉讼服务中心主任林如婷连连道谢,并对霞浦法院推出的“特邀调解员+司法确认”一站式解纷模式表示肯定。在霞浦法院诉非联动中心的调解下,王某顺利拿到了被拖欠许久的欠款,心中的石头得以落下。
这仅是宁德法院深化诉非联动的一个生动缩影。面对宁德发展新要求、新形势,宁德两级法院积极主动靠前服务,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多元司法需求,全面推进诉源治理减量工程建设,创新丰富新时代“枫桥经验”宁德样板实践内涵。
2020年,宁德法院通过诉非联动中心诉前调解各类纠纷案件12693件,调解成功9062件,成功率71.4%,当事人诉前调解成功后自动履行率88.06%,新收一审民商事案件同比下降18.94%,万人成讼率同比下降0.19个百分点,诉源治理工作初显成效。
精准施策 强化顶层设计
宁德法院将诉非联动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围绕内联、外联、前联、后联等“四联”要求,健全完善诉非联动中心工作规章制度,实行挂图作战、项目管理,创造性推进落实,努力提升非诉讼与诉讼对接实质化水平。
围绕顶层设计,宁德市中级法院结合实际创新提出“主导型”“嵌入型”“项目型”“社区村居型”四种类型诉非联动中心建设模式。随后,辖区基层法院因地制宜,发挥特色优势,推动诉非联动中心建设“一县一特色”创新实践。
2020年3月25日,在省、市法院的指导下,蕉城法院在全省率先成立了诉非联动中心。中心在所有民商事案件收件时,尽量引导当事人选择诉前调解模式解决纠纷。对于当事人同意诉前调解的案件,全部导入诉前调解平台,委派特邀调解员进行调解,同时通知相关员额法官提前介入跟进指导,做好诉调对接和司法确认工作。对调解不成功的案件及时予以立案,以达到缓解当事人矛盾,减少源头案件数量的效果。
据蕉城法院办公室负责人介绍:“如果乡镇民事纠纷不经调解或调解不成,都进入诉讼程序,那法院压力将越来越大。过去很多纠纷调解后,当事人又反悔,最后还要起诉到法院,白白耗费前期基层调解的人力物力。诉非联动,避免了很多无用功。”
据了解,宁德两级法院现已建成10个“主导型”、12个“嵌入型”、34个“项目型”、88个“社区村居型”诉非联动中心。
如何让诉非联动更精准、更高效?宁德法院精准对接人民调解、行业调解、专业调解、律师调解,有效衔接行政调解、行政复议、仲裁裁决,逐步构建起覆盖全市的多元解纷格局,在深化人民法院调解平台、福建移动微法院及12368热线应用的同时,自主研发诉非联动线上平台,实现法官和特邀调解员在线释法、在线指导、在线跟踪、在线解纷,努力为当事人提供一站通办、一网通办、一号通办、一次通办服务。
突出重点 构建“项目型”解纷模式
近些年,宁德接连抱上“金娃娃”,构建起产业发展的“四梁八柱”。宁德法院紧扣大局、贴近服务,紧盯“金娃娃”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堵点司法问题,积极参与重点项目建设、重点领域整治工作等矛盾纠纷综合治理,为项目建设顺利推进提供坚强的司法保障。
2018年9月,市中级法院与政府有关部门在上汽宁德基地项目指挥部成立司法行政多元调处中心,选派法官进驻,与律师、调解员等形成合力,深化诉调对接、多元化解机制,促进矛盾纠纷化解。
“在签订协议的时候,很多法律问题我们都不懂,多亏了调处中心的帮助。”蕉城区七都镇三屿村村民翁某翰说,自从上汽宁德基地项目司法行政多元调处中心成立后,村民们遇到疑惑、矛盾等,都习惯找调处中心帮忙,不仅节省了村民们的时间精力成本,也有效地推进了项目建设。
最终,上汽宁德基地项目仅用17个月时间就在一片空地上建起一座现代化汽车城,创造了令人鼓舞的“宁德速度”,该项目也实现了无一人员上访、无一矛盾激化、无一群体性事件发生。
这仅是宁德法院打造的“项目型”诉非联动模式一个探索。无独有偶——
紧扣市委、市政府做大做强做优锂电新能源产业发展目标,制定出台《服务保障锂电新能源产业发展工作意见》,设立锂电新能源产业发展司法行政多元调处中心,护航锂电新能源产业发展;
紧扣市委、市政府海上养殖综合整治,出台《服务保障三都澳海上养殖综合整治工作意见》,市中级法院同蕉城、福安、福鼎、霞浦4个沿海基层法院及有关部门联合成立海上养殖综合整治司法行政多元调处中心,打造“1+4”诉非联动一体化矛盾纠纷预防调处化解平台……
经过实践,2020年6月30日,市中级法院成立诉非联动中心,围绕市重点项目正式推行“项目型”诉非联动模式。
一个目标,一个靶,让力量更加集中、服务更加精准。“项目型”诉非联动模式,更加契合宁德中心大局,更加匹配宁德重点项目多、重点工作多的发展实际,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和各界的好评。去年11月,市中级法院在全省诉非联动中心启动仪式上作视频连线经验介绍,诉非联动模式被评为全市机关体制机制创新优秀案例。
联通联合 提升解纷合力
上个世纪80年代,古田县卓洋乡办茶厂,下地村村民委员会、林前村村民委员会和独峰村村民委员会无偿提供林地给该茶厂,2010年,卓洋乡政府招商引资,引入A公司,并与其签订茶厂承包经营合同。
疫情发生以来,A公司市场经营存在困难,B公司欲注资入股,但A公司尚拖欠农民工工资等200多万元。古田县卓洋乡下地村村民委员会、林前村村民委员会和独峰村村民委员会也主张要求A公司返还林地。A公司认为其从政府承包经营,与几个村不存在任何关系,因此引发矛盾,注资工作也无法继续开展。
接到相关通报后,古田法院立即启动群体性生态资源纠纷排查预案,主动与党委、政府建立互通信息机制,联合卓洋乡党委多次召集当事人调解,向各方当事人释法明理,协调解决方案。最终,各方当事人达成一致意见,B公司成功注资入股500多万元,A公司也主动偿还农民工工资等200多万元。
“对百姓来说,到法院打官司,不仅在于‘讨说法’,更希望能‘求解法’。”市中级法院立案庭副庭长高晓燕说,“可对于纷繁复杂的社会纠纷,单靠法院一家之力实是难以为继,于是我们主动融入社会治理大格局,与28个部门行业联动对接,引入专家、律师、心理学家等社会力量提供立案咨询、矛盾化解等多元服务,凝聚化解纠纷合力。”
同时,宁德法院加强特邀调解队伍建设,通过政策引导、业务培训以及法官结对全程指导等多种形式,提高调解工作质效。目前,全市法院已对接特邀调解组织116个、特邀调解员373名,且全部录入法院调解平台。
在此基础上,宁德法院主动融入党委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依托乡镇、社区村居、工业园区、开发区和人民法庭、法官工作室、巡回审判点,建立“法官+社区”“法官+村居”社区村居型诉非联动中心,结合乡镇、社区、村居干部和人民调解员力量,凝聚基层社会治理合力,联调联动、多元化解,努力做到哪里有司法需求,司法服务就跟进到哪里,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让更多群众享受到矛盾就地化解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