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宁德

“想回家”的小伙子

2020-07-28 22:48作者:佚名来源:
    2012年3月8日,国际劳动妇女节,担任人民陪审员的我第五次参加庭审。
    被告人是一位年轻的小伙子,二十出头,浓眉大眼,如果不是坐在被告人席上,他应该是个高大帅气的阳光男孩。他似乎不像我先前见过的几位被告人那么紧张,棱角分明的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偶尔,他那戴着镣铐的双手会在椅子上下意识地轻轻敲击着,也许他内心并不平静。
    庭审开始,威严而睿智的叶庭长有条不紊地按照法律程序开始审理。案情在一步步地明了,我仿佛看到三年前,那个狂乱的夜晚。一群十八九岁的年轻人在歌厅喝酒唱歌,他们朝气蓬勃的脸上因为酒精的作用显得兴奋而狂躁。他们因为一盒抽纸发生争吵,他们因为几句争吵而组织了斗殴。拿着西瓜刀的砍杀似乎和影视中的情节一样刺激,只是活生生的肉体顷刻间血肉模糊,却无法像影片一样剪辑与重新来过。伤残的一方在医院里煎熬,曾经的生龙活虎成为一种奢望;施暴的一方在逃亡中惶惶度日,最终逃不过恢恢法网。
    被告人席上的年轻人就是源于朋友义气而参与的这次斗殴,他本来应该在家陪母亲和女朋友,但是他还是告别家人上了那辆满载着仇恨的小车,一切就从此改变。谈到他为什么要上车,为什么要参与斗殴时,年轻人似乎还没有从那个噩梦中醒过来。他甚至不知道当初他上车后是帮谁去打架,为什么要打架……
    庭审即将结束,被告人为自己做最后陈述,“我对不起被害人及其家属,我向你们道歉。”被告人一改原来满不在乎的样子,语气的真诚出乎我的意料。“我对不起一手把我养大的妈妈……”被告人的脸涨得通红,他竭力扭过头,想寻找旁听席上的母亲,但是没能看到,他的眼里有泪花闪现。“我想回家……”法庭上沉默了。我看到旁听席上,一位中年妇女双手蒙着脸,把头深深地埋了下去。她的肩膀抽动着,“三八”妇女节,一个无声抽泣的母亲是那样令人伤感。
    “我想回家。”一句多么平常的话,可是在此时却是如此奢侈的一个愿望。如果时光能倒流该有多好——那个单亲家庭的母亲能够在忙碌之余,每天多抽出点时间陪陪孩子,不让孩子在孤独的守候中无助地长大。孩子不会去结交社会上的那些“哥们”,不会为了“哥们”义气坐在今天的被告人席上。然而,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作用总在悲剧发生之后才发人深省。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该有多好——校园成为孩子们向往的乐园,教师关爱每一个学生,成绩不是衡量素质的唯一标准,个体的差异得到认同,全面加个性的发展模式成就每一个生命的发展。不会有孩子因为挤不上高考的“独木桥”而放弃学业,不会有本该在校园里接受教育的花样年华在铁窗中虚度。反省学校教育,在培养孩子“成才”的同时,又有多少精力重视培养孩子“成人”呢。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该有多好——那些歌舞厅、网吧、游戏厅不会接纳未成年人;影视、网络等媒体不再充斥着暴力色情的场景……不会有血气方刚的孩子们在歌舞厅酒后滋事,不会有孩子迷恋网吧,不会有孩子误入歧途……孩子们离不开社会这个大课堂,良好的社会环境能引领着年轻人热爱生活,宽容善良。而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才能让孩子们真正健康全面地成长。反省我们的教育,面对我们的孩子,我们能说无愧吗?
    可惜时光无法倒流,法律是无情的,“我想回家”只能是被告人的一种期待。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也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悲剧是否还会重演,我们除了公平公正的审理这一个案子,还能做些什么呢?我庆幸自己是一个人民陪审员,能在法律的层面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我也庆幸自己是个教师,我可以把这些经历与体会整理成教育的案例,让前车之鉴警示与启发更多的孩子们。我期待每个家庭都幸福,期待我们的社会更和谐。
    (作者系福建省十一届人大代表,寿宁县鳌阳中心小学副校长,人民陪审员)
第1页  共1页
编辑:宁法    
文章出处:寿宁法院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