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群众话有处说 理有处讲
周宁县玛坑乡“陈桂清调解工作室”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本网讯 不大的房间内规整地摆放着一张方桌和几把椅子,调解工作制度、调解员监督牌、信访评理制度流程等内容明晰地挂于墙上……作为周宁县公安局玛坑派出所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一大特色载体,在玛坑乡首章村,小小的“陈桂清调解工作室”可谓五脏俱全。自2019年成立以来,“陈桂清调解工作室”共调解大小民间矛盾纠纷27起,小到家长里短、邻里矛盾,大到房屋、土地纠纷,“有矛盾找桂清”成了当地村民的习惯与共识。这间小小的农村调解室有何门道?日前,记者跟随玛坑派出所所长魏永旭走进首章村,了解“陈桂清调解工作室”背后的故事。
对于首章村村民来说,陈桂清是他们最熟悉的“家里人”,因为自1993年担任首章村支部书记、村民主任以来,陈桂清服务基层已有27个年头。27年来,她始终把调解工作扛在肩上,充分发挥着人民调解员“第一道防线”的作用,而多年来的调解工作,也令她在助力推进基层社会治理规范化过程中,总结出了自己的经验。
“对于发生在农村的一些矛盾纠纷,由于其历史背景和特定的人文风俗,虽然事情看似不大但往往情况复杂。过去我们常常使用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可在人缘地缘不熟的情况下,很难让当事人心服口服。”多年的工作让陈桂清发现,只有时刻站在群众角度想问题,才能赢得支持,从根本上化解矛盾。这其中,最关键的在一个“理”字。
秉承着这种工作思路,2019年,在成立由其本人姓名命名的个人品牌调解工作室时,陈桂清与玛坑派出所共同商议,决定借助民间力量,在首章村推出“信访评理”制度。
该制度具体是:以群众推选的方式,在全村选出27名有威望的、明事理的老人,担任村信访评理员,并将其纳入评理员库。一旦遇到需要评理的纠纷事项,在派出所主持和纠纷各方的见证下,调解室将从评理员库中随机抽取5名与纠纷事项无利害关系的评理员组成评理小组,对纠纷事项进行调查。而后根据调查结果,依据村规民约与风俗进行评理,各评理员分别发表意见,并在形成多数意见后向纠纷双方公布评议结果。
“评理过程中,纠纷各方可根据各自意见进行陈述、答辩、举证,评理就是为了给群众一个说理的地方。对一些口角纠纷等小事,对评议认为的过错方,我们会对其予以批评教育并要求当事人向对方公开道歉;在涉及山林土地纠纷等农村大事时,则会将评议结果在村民代表大会上予以公布。”陈桂清介绍,评议结束后半个月内,评理员还会对评议结果进行回访,持续关注评议结果的履行情况。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在防疫工作最紧张的时候,村民郑某辉却将刚从武汉回来的女友带回村中,且未上报消息,此举惹得知情的邻里意见颇大。其后,郑某辉女友又因发烧前往村卫生所挂瓶,让原本便紧张的邻里关系更是一触即发。
了解情况后,陈桂清立即召集村委、派出所民警与评理员前往郑某辉家中。确认情况属实后,立即将情况上报乡政府并劝导郑某辉一家到医院进行检查。但郑某辉父母却出面阻挠,让陈桂清不要多管闲事,甚至破口大骂。
面对情绪激动的郑某辉一家人,陈桂清耐心讲解了《传染病防治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以及政府相关公告,告诉郑某辉一家人若拒不配合防疫工作,则会触犯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严重的甚至要负刑事责任。随同而来的评理员也从情、理、法等方面对郑某辉一家人进行劝导,言明全村防疫工作的重要性。经众人劝导,郑某辉一家人最终承认了错误,并向陈桂清道歉。
“调解员的工作就像在黑夜里点燃火把,可能谁也看不见这点点的光芒,但总有被看见的时候。”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规范化,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路上,像“陈桂清调解工作室”、玛坑派出所这样的基层“堡垒”,就如黑夜中的萤火,发挥着自身作用,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为建设“平安玛坑”提供了强有力的调解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