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的创新路径——福安打造矛盾纠纷化解“终点站”
本网讯 人民调解、诉讼服务、法律咨询……走进福安市综治中心,敞亮整洁的办事大厅里,一体化开放式的受理窗口整齐排布。在这座城镇化率达67.8%的闽东县域,一套融合机制革新、法治思维与心理赋能的治理体系,正悄然改变基层矛盾化解的传统路径。
机制整合:从“多头跑腿”到“一站清账”
“以前办继承证明要跑7个部门,现在法律援助中心直接联动调查。”站在福安市城北街道郑厝巷重建工地旁,火灾受损户王某感慨。2024年初,福安市城北街道发生火灾,导致多户房屋被烧毁,但因种种原因无法办理重建手续,城北街道综治中心多次组织受灾群众进行调解,未能成功化解。2024年12月,城北街道综治中心将该案件提交至市综治中心调解。
“这件事非常重要,所以我们要按照会议安排研究的方案,不要让群众带着矛盾过年。”在福安市委政法委的牵头下,一场多方协作的 “证据攻坚战”,将法定确权周期压缩至三分之一,印证了 “把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的初心 —— 相关部门多次召开会议,承办律师团队穿越70年时光,从1953年土地清册、1987年房产存根中打捞历史证据,用11位邻居证言编织起7代继承关系图谱。
治理效能的跃升,本质是机制创新的成果转化。在1500平方米的福安市综治中心,“三区协同”的治理格局有序运转:综治指挥大厅的屏幕上,全市矛盾纠纷动态实时流转;速裁法庭的法槌声与调解室的谈心声交织;舒心解压室里的心理疏导、工作室中的法律问诊,让“法理情”在多元场景中深度融合。这里常驻着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等6家单位,10余名调解员与法律专家全天候值守,真正实现 “一个口子收案、一个平台交办、一套机制办结”,正如墙上标语所写的“小事不出村 大事不出镇 矛盾不上交”,这里成为群众信赖的说理的地方。
在受理案件时,中心引导当事人先调后诉,调解不成的,由综治中心根据情况对案件进行繁简分流,将简单案件交由中心速裁法庭办理。2025年以来,全市综治中心受理矛盾纠纷423件,调解成功409件,成功率96.7%;法律援助15件;咨询类服务113件;舒心解压室开展心理疏导服务17次。
法治思维:解纷队伍的“技术革命”
基层,既是产生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的“源头”,也是协调利益关系和疏导社会矛盾的“茬口”。福安市坚持将法治思维贯穿矛盾调解全过程,市综治中心成立了由政法机关业务骨干、资深律师、法学专家等组成的“智囊团”,为复杂纠纷提供法律意见,不断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法治生态,为调解工作注入专业力量。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纠纷,福安市构建“分类调解+法律兜底”模式。如,婚姻家庭纠纷引入市妇联和心理咨询师协同调解,劳动争议由人社部门提前介入。
3月26日下午,福安市行政服务中心二楼等待区,6岁男孩小宇在等待区玩耍过程中,不慎将服务中心的智能引导机器人推倒在地,导致机器人外壳破损、导航模块失灵。行政服务中心负责人王某贤现场检查后,要求其母亲林某云承担引导机器人的维修费用,但林某云以“孩子年幼不懂事”“机器人放置位置存在安全隐患”为由拒绝赔偿,双方争执不下。
王某贤调出采购合同说:“这台机器人日均引导300多位群众,维修需返厂更换专用配件……”话未说完便被打断:“我知道要担责,但你们摆放设备也有安全隐患,而且报价单里的配件费明显高于市场价。”林某云的声音提高了几分,周围办事群众纷纷侧目。
福安市行政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通过综治中心热线电话将矛盾纠纷提交至市综治中心综合受理窗口。经研判,综合受理窗口工作人员将纠纷信息同步推送至市综治中心“李财兴调解工作室”。金牌调解员李财兴首先调取监控录像:画面显示小宇奔跑时未受家长牵护,碰撞前10秒内,林某云曾抬头观望却未制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188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监护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调解员将手机中的法条原文展示给双方,“但我们也会仔细核实维修费用的合理性。”
在中心设备管理室,三方逐页查看维修报价单。“我们理解带孩子办事的不易。”李财兴转向林某云说道,“但公共设施的正常运转关系到每位市民的办事效率。您看这样是否合适:赔偿金额以厂家最新报价为准。”一番话让原本紧绷的林某云松了口气:“其实我不是不愿赔,就是担心被‘漫天要价’。现在清楚了,这钱该出。”下午5点15分,双方在调解协议书上签字。
心理赋能:源头消解纠纷隐患
矛盾背后可能隐藏未满足的心理需求(如被尊重、安全感缺失)。心理服务通过分析人格特质、成长经历等,揭示冲突根源,助力调解更具针对性。福安市综治中心深谙此理,通过整合专业资源,将心理疏导与矛盾纠纷调解有机衔接,形成“心理服务与矛盾调解”双轨并行的工作模式。通过系统性融合情感疏导与法律调处,在化解纠纷的同时关注当事人心理需求,实现从单一事件解决到综合情绪治理的深化,从源头上消解负面情绪,预防矛盾升级。
“快递怎么又扔在地上?”2025年4月的某个傍晚,福安市商贸园菜鸟驿站里,林某贵的质问声打破了暮色。员工郑某刚忙完高峰期,语气带着不耐烦:“嫌乱你自己找,没看见我忙着吗?”两句口角后,双方推搡着走进派出所。尽管民警当场促成和解,但林某贵次日通过社交媒体公开投诉驿站服务,引发郑某强烈不满,双方矛盾再度激化。
传统调解中常见的“表面和解、深层积怨”问题,在这场纠纷里暴露无遗。市综治中心启动“心理服务+矛盾调解”双轨机制:调解员李财兴拿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逐条分析双方权责——驿站确有保管不善之责,林某贵也涉嫌侵犯隐私;心理咨询师刘新惠则把两人带进舒心解压室,引导两人写下“情绪日记”——郑某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暴躁源于长期高压;林某贵也坦言,投诉背后藏着多日加班的疲惫。
心理服务为矛盾调解提供“内在修复工具”,调解则为心理服务创造“实践应用场景”。二者结合不仅能解决表面争端,更能推动深层次的心理成长与社会关系重建,是实现“治标又治本”的有效路径。未来,随着社会对心理健康重视度的提升,二者的协同将更加系统化、专业化。
从“单兵作战”到“系统治理”,那些曾被视为“死结”的矛盾纠纷,终将在法理情的交织中找到解开的线头,实现“让老百姓遇到问题,能有地方‘找个说法’”,切实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