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义勇为

让每个普通人都拥有“崇义向勇”的力量

2025-07-31 16:19作者:沐清来源:长安评论

本网讯  连日来,关于第十五届全国见义勇为英雄模范表彰大会的报道在各大媒体平台“刷屏”。普通人也能成为英雄,他们的善行义举、正义正气在全社会回响,成为时代强音。我们在被感动的同时,也会扪心自问:如果路见不平,自己会有多少仗义出手的勇气?

 

你我本凡人,生命只有一次,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正因为如此,我们才由衷敬佩和尊重那些舍生取义的勇士。在他们身上,闪耀着人性至善之光。从1988年第一届表彰大会至今,国家持续对见义勇为精神进行褒奖和弘扬,给予百姓英雄最高礼遇。从2022年9月起,中央政法委每季度推出“见义勇为勇士榜”,已有536位普通百姓上榜。在榜样的激励下,更多的人会见贤思齐,将崇尚正义之心转化为践行勇敢的担当。

 

见义勇为、匡扶正义是中华民族传承两千多年的文明基因,跨越时空,生生不息。在中华法系代表性法典《唐律疏议》中,有不少条文要求普通人“见义必为”。今天,见义勇为不是法定责任和义务,国家通过立法、司法筑牢道德堤坝,让法治成为守护善行义举的“盾牌”。我国刑法从“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两个方面,为见义勇为者保驾护航。民法典设立了“好人条款”,就“好意施惠”“紧急救助”作出规定。新修订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增加了“正当防卫”条款。良法善治,让坏人违法犯罪的成本更高,为好人仗义出手“撑腰”,引领普通人走出“扶不扶”“救不救”的道德困境。


微信图片_20250730101222.jpg


一项数据表明,在全国近3年来依法依规确认的近4万名见义勇为人员中,牺牲近500人,致伤致残近700人。“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当前,国家层面正在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法协调、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见义勇为工作格局;各地完善地方法规,在医疗救治、伤残抚恤、就业援助、子女教育、住房保障、法律援助等方面,加大对见义勇为人员的权益保障;社会各界多元力量参与,加强见义勇为基金会建设,组织民间志愿者联盟,开展急救知识培训,用科技赋能善行。

 

在现代社会背景下,见义勇为的内涵向更科学、更多元的方向演进:从“道德要求”到“德法共济”,从“事后表彰”到“全程保障”,从“见义勇为”到“见义智为”,从“个体英雄”到“群体守护”……我们每个人只要不冷漠旁观,一个报警电话,一次守望相助,皆是勇为担当。


微信图片_20250730101230.jpg


“勇气”创造生长的土壤,让每一次挺身而出都被铭记、被尊重。一个“制度佑为、社会能为、人人敢为”的见义勇为生态,不断生长向上向善的正义力量,成为现代社会治理的韧性之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