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追索 一朝兑现 ——寿宁法院深化“交叉执行”啃下“骨头”案
本网讯 近日,寿宁法院成功执结一起历时十余年、历经4次立案与4次终结的执行积案,为这起“老大难”案件画上圆满句号。而该案的突破,正得益于法院深化“交叉执行”机制,通过打破地域壁垒,搭建起兄弟法院紧密协作、信息互通、优势互补的联动网络,让跨区域执行难题迎刃而解。
2013年,老陈以资金周转为由向朋友老雷借款30万元,双方约定月息2%,老陈还口头承诺以安置房作为抵押。其后,老陈生意折戟,一直未能偿还上述欠款,老雷遂诉至当地法院。法院判决后,老陈仍未履行还款义务,老雷便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法院经查询发现,因老陈的安置房未办理抵押登记,老雷无法优先受偿。更棘手的是,此时老陈仿佛“人间蒸发”,法院穷尽手段也未发现其名下有可供执行的财产。2014年,该案首次以“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结案。
为了拿回多年的积蓄,此后数年,老雷持续寻找老陈的财产线索,并向法院提供了老陈的交房通知单、拆迁安置缴费通知单、回迁款收费凭证等房产线索。法院迅速恢复执行,却发现不动产登记和交易中心系统里并无该房产记录,查封无法实施,执行再次终结。
转机出现在2023年。经宁德中院裁定,该案通过“交叉执行”机制移送至寿宁法院办理。接到案件后,寿宁法院执行干警仔细查阅卷宗、梳理线索,并多次前往福州等地核实财产。但调查过程困难重重:原拆迁档案材料不全,安置房多年来因各种原因未能办理产权登记,产权归属无法确定。更令人意外的是,2023年3月,债务人老陈已经去世。面对无财产可执行的局面,执行干警向老雷说明了情况,老雷无奈同意了终结执行程序。
然而,寿宁法院执行干警并未就此放弃。今年6月,一位干警在重新梳理过往的调查笔录时,注意到一条此前被忽略的记录:“租客称老陈的安置房准备装修,故退租。”
“谁在装修?”这一细节引起了大家的重视。干警们判断,装修人很可能与老陈有密切关系,这或许是案件的关键突破口。
执行干警先是多方排查该安置房的物业登记、水电缴费记录,后又尝试从老陈生前的社会关系入手,走访其原住地社区、询问旧邻,几经周折,终于联系上了老陈的前妻。沟通中,她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老陈曾因拆迁补偿问题起诉当地政府,法院判决老陈享有其父拆迁款份额的四分之一,而这笔款项至今尚未发放。
于是,寿宁法院立即启动执行联动“高速通道”,核实判决内容、对接当地法院、联系拆迁公司……通过委托执行,当地法院及时向拆迁公司送达协助执行文书。最终,老陈应得的拆迁款被依法冻结。
7月25日,38万余元执行款被顺利划至寿宁法院指定账户。当执行款发放到老雷手中时,这位古稀老人紧紧握着执行干警的手,哽咽地说:“十多年了!我以为这辈子都拿不到这笔钱了。谢谢法院没有放弃!”至此,该起跨越10余年的执行案件得以圆满执结。
该案是寿宁法院深化“交叉执行”机制的一个生动缩影。截至目前,寿宁法院承接的158起“交叉执行”案件中,111起 实现案结事了人和,执行到位金额557.65万元,有效保障了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下一步,寿宁法院将持续立足工作实际,因地制宜、因案施策,继续加大执行力度,不断创新执行工作方式,将更多胜诉当事人的“纸上权益”兑现为“真金白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