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安报》报道丨周宁公安:融合民俗文化 播撒禁毒种子
本网讯 “多亏了禁毒宣传基地的活动,我女儿现在可是家里的‘禁毒小专家’了!”电话那头,林大姐的声音充满欣慰。握着手机,我的目光落在办公桌的鲤鱼书签上,这是去年在周宁县“无毒有鲤”禁毒宣传基地研学活动中,她的女儿凭借扎实的禁毒知识赢得的奖品。“以前总觉得毒品离我们很远,孩子参加完活动,讲起毒品的危害,头头是道,我这当妈的都自愧不如。”林大姐说。
这个以“鱼水共生”为理念打造的禁毒宣传基地,巧妙地将禁毒知识融入本土鲤鱼文化。游客们徜徉于鲤鱼溪的诗画风光、感受独特民俗魅力的同时,也通过沉浸式体验,轻松而深刻地认识到毒品的危害。
如何让禁毒教育入脑入心?对此,禁毒宣传基地的探索用实践作答。今年,我们组织中学生在“无毒有鲤”禁毒宣传基地开展禁毒主题研学活动,通过互动答题赢取文创奖品的方式,既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远离毒品的种子。
禁毒宣传基地不仅是宣传窗口,更是温暖的港湾。小李曾因父亲吸毒的过往而自卑,我带他走进基地的“谈心角”,阳光透过鲤鱼窗棂洒在他身上,镀上一层金色。此后,他常来这里整理禁毒绘本,渐渐鼓起勇气在“禁毒小课堂”担任志愿者。去年“六一”儿童节,他主动站上讲台,向低年级的学生讲解如何辨别伪装毒品,曾经的阴霾已被自信的光芒取代。
戒毒康复人员能否顺利回归社会,是巩固禁毒成果的“最后一公里”。2023年,我在一次走访中,戒毒人员郑某告诉我,他想学开挖掘机。第二天,我和禁毒志愿者带着他的简历,走进了县里的工程队。当得知企业有愿意提供培训机会时,郑某欣喜不已。如今,他不仅成为技术骨干,更兑现了承诺。当他带着贴有“无毒有鲤”标志的挖掘机模型分享自己的经历时,那份新生的力量令人动容。
针对戒毒人员就业难这一问题,周宁县公安局联合乡镇党委、协会创新打造“行业+禁毒”帮扶模式,已助力23名戒毒人员找到工作,踏上了新生之路。
每一次生动的禁毒宣传,每一次温暖的帮扶,都是在为全民禁毒防线添砖加瓦。愿这片“无毒有鲤”净土,永远滋养千家万户的安宁灯火和美好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