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乡镇综治中心的“善治”实践
本网讯 在周宁县咸村镇便民服务中心大楼里,一楼熙熙攘攘的办事窗口旁,两个竖着“信访纠纷受理”“法律咨询服务”标识的工位看似寻常。然而,正是这个依托便民服务中心建立的镇综治中心,两年间悄然成为化解当地矛盾、守护一方平安的关键枢纽。
今年5月20日,中心负责人张志锋接到紧急预警:本镇某村村民吴某某扬言要实施个人极端行为。情况刻不容缓,中心立即启动联动机制——联系该村党支部书记安抚家属;协调镇派出所调阅执法记录;工作人员同时尝试直接联系吴某某本人。
电话接通时,吴某某情绪低落,言语间充满怨气。原来,他因酒后骑车在龙岩被交警查处,不满处罚心生愤懑。“感觉被针对了,车被扣还要罚近千元,心里堵得慌。”中心工作人员没有简单说教,而是耐心倾听疏导。他们敏锐捕捉到罚款对其家庭造成的压力,主动提出协调沟通处罚额度可能,更传递了真诚的关心:“如果近期回老家,一定来中心坐坐,喝杯茶,我们也很想去看看你家老人。”几天后回访,吴某某情绪平复,连声道谢:“当时酒后冲动,想想真不值得。”
这类看似“突发”的极端情绪,背后往往是具体的生活困境。处理的关键,既要依法快速响应,更要有人情味的疏导与解决实际困难的努力。吴某某案例的快速有效处置并非偶然,背后是咸村镇综治中心打破部门壁垒、整合资源的坚实机制支撑。
中心构建了“一站式”集成服务:一楼窗口直接受理群众矛盾纠纷诉求,民政、医保、社保、残联、信访、平安办等部门人员常驻,群众“只进一扇门”就能找到“对口”的人。三楼则集中了更专业的调解和指挥功能。核心在于“4+N”联动化解机制——“4”指法庭、派出所、司法所、平安办四个核心政法部门,“N”是根据矛盾类型灵活加入的民政、执法大队等相关部门。由平安办统筹协调,确保问题有人接、专业研判跟得上、外调力量派得出。针对复杂疑难问题,则由法庭、平安办、司法所组成“铁三角”进行“3+X”精准研判,必要时召集涉事部门召开联席会议。
机制的活力体现在数据上。张志锋提供了中心的工作台账:2024年共受理矛盾纠纷189件,化解184件,化解率高达97.4%。2025年仅第一季度就受理124件,全部化解。更难得的是,成功啃下了一些“难硬重新”(疑难、复杂、重大、新发)的积案,如陈某某、孙某某等人的多年上访问题。
“化解不是压下去,而是真正解决问题、理顺情绪。”平安办驻中心工作人员陈姝敏举例,农村建房和“两违”问题是当前咨询和纠纷热点,今年上半年就处理了50多件次。“这类问题政策性强,容易激化。我们就请法官、法律顾问、金牌调解员一起上,既讲透法规政策,也请村支书、乡贤出面,用乡情邻里关系去沟通,效果往往更好。”对于棘手的积案,中心则善用“外脑”和温情。在化解孙某某的积案时,除了政策解读,还引入了有威望的社会乡贤与其恳谈,进行诉求引导,最终促使其息诉息访。
采访结束,便民服务中心窗口前仍有群众在咨询、反映问题。工作人员耐心解答、认真记录的身影,是“解忧站”最日常的风景。这个扎根于服务大厅的综治中心,正以“整合联动、多元共治、事心双解”的实践,默默编织着覆盖咸村镇的基层“善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