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荣县楮坪乡“三治结合”创新乡村社会治理
本网讯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柘荣县楮坪乡始终坚持以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着力探寻乡村社会治理的支点、难点、热点,创新乡村社会治理体系,突出压实责任、夯实基础,做实服务,促进乡村社会治理有效,安定有序。
坚持以自治为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一)坚持党建引领。以村级换届选举为契机,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择优补强村“两委”班子。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全乡6个行政村实现“一肩挑”,通过村“两委”引导群众有序参与村内事务,坚持党员干部牵头,倡导移风易俗,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活动;二是深化设岗定责。湖头村建立4个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组,即建立知政联群组、帮办联群组、和美联群组、致富联群组,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三是强化基层建设。投入140多万元资金规范15个村级活动场所、4个基层党建示范点、8个思想宣传阵地建设,修缮、新建便民服务中心10个,为群众议事办事提供便利。
(二)完善村规民约。牵住村规民约的“牛鼻子”,开展村规民约提质增效工作,组织15个行政村修改完善村规民约。一是坚持问题导向。根据社会发展新需求,要求各村结合实际,将乡村社会治理面临着新问题、新挑战,例环境治理、扫黑除恶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范畴,“对症下药”;二是坚持规范程序。制定“六步骤”工作法,严格按照前期准备、宣传动员、组织起草、征求意见、表决通过和备案公布等程序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力求村规民约的制订充分、真实满足群众要求;三是坚持务求实效。将村规民约汇编成册,并组织各村主干集中学习。充分发挥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遵守践行村规民约,促进村规民约转化为村民自治自觉。
(三)加强民主监督。充分发挥群众民主监督作用,让乡村治理在阳光下运行。一是落实“强一会抓三会”制度。设立15个村级村务监督委员会,并由乡经管站组成乡级村务监督委员会。今年以来累计召开议事会30场次,征求党员群众意见、建议23条,议定村级发展项目11个。二是深化村务公开。增设公开栏12处,要求各村持续扩大村务公开内容、范围,并于“阳光村务”平台同步公开,继续推广“阳光村务”,目前已有3200余人关注我乡“阳光村务”平台;三是强化三资监管。定期召开村民大会,由村民代表审议村级三资管理情况,并上报乡经管站,保障三资“三账五相符”。今年来共收到并答复群众质疑32起,三资管理公开透明。
坚持以法治为本,树立依法治理理念
(一)坚持依法信访。狠抓社会稳定“源头”治理,坚持重心下移。一是持续开展“四大”信访工作,即大走访、大排查、大调处、大化解,全面掌握乡村动态,力争“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二是努力促进信访工作“三个转变”,即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变“事后处理”为“事前预防”,变“一时息访”为“彻底罢访”,切实增强信访工作的主动性、前瞻性,防止矛盾反弹。三是把好信访工作“两关”,即细化筛选出涉军、“老上访户”等重点人群,把好“排查关”,重点关注特殊人群的思想动态、言行举止,把好“源头关”。今年以来共化解涉访情况3次。
(二)坚持依法治乡。加大“法治楮坪”建设力度,推动依法治乡有序开展。一是突出宣传,树立法律意识。通过制作法制宣传展板、悬挂标语和横幅,于人员聚集地地点开展流动宣传,邀请法院及司法所工作人员讲解法律知识等形式营造全乡法制氛围,力求学法用法观念覆盖全乡。二是推动普法,搭建法治“三阶”。第一阶:乡政府、各村设立“法制服务站”,聘请福建颢腾律师事务所为乡政府及各村法律顾问,负责接待群众咨询,切实保障乡村各项工作开展有法可依。第二阶:乡司法所设立“司法服务中心”,服务站普法在先,服务中心调解在后,以理解降调解。第三阶:乡党委、政府统筹“依法治乡”全局工作,联合调解,推进“依法治乡”深化落实,正常运转。三是干群结合,确保法治落实。将“依法治乡”工作与“两学一做”、扫黑除恶等多项活动相结合,每年组织2次“法律知识进校园”活动,特别是做好对留守儿童、青少年的法制教育。
(三)坚持依法用权。组织乡村两级全体干部参加党委中心组扩大学习会议,促进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一是做到廉洁用权。要求乡党政班子领导及乡村两级干部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恪守党的规矩,保持自身廉洁的同时,做到廉洁用权;二是做到公正用权。要求全体干部必须不断筑牢思想防线,时刻绷紧理想信念这根弦,在行使权力时不偏不倚,不因个人情感好恶而在行使权力时对群众差别对待;三是做到履责用权。要求每位干部做到“权为民所用”,确保依法合规通过行使权力为党工作、为民办事,不能有权不用,更不能有权滥用。
坚持以德治为先,推动精神文明构建
(一)着力打造慈善文化,促进慈善孝德治村。仙岭村以弘扬明代慈善家郑宗远精神为主题,建设慈善文化十大景观,同时联合市慈善总会举办2次慈善文化节,被授予“省慈善文化教育基地”“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称号。时至今日郑宗远纪念馆前议事小院仍是仙岭村群众讨论村级发展、村庄规划等活动的重要场所,以慈善带动治理在全乡推广。
(二)着力打造畲族文化,促进少数民族治理。乡党委、政府充分尊重并加大培育茶湾、湾里畲族文化,加强畲族村落党支部建设,着力培养优秀的畲族党员和村“两委”干部,加大力度建设畲族文化展览馆、村级活动场所等,为畲族群众结合本民族特色和实际进行村级自治提供自由广阔的平台。
(三)着力打造红色文化,促进群众加强自治。深入挖掘楮坪、洪坑、彭家山等村的闽东红色文化内涵,保护开发龙井庵闽东特委会议、彭家山战斗和西竹岔战斗等革命遗址,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培训,使得党员领导干部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强化政治意识,以服务群众的优良作风领导群众进行乡村治理,依托红色文化精神推进乡村基层治理创新,助力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