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社会治理】福鼎市贯岭镇构建“1+6+N”法治服务矩阵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本网讯 福鼎市贯岭镇享有“福建北大门”之称,地处闽浙两省鼎苍泰三县(市)交汇处,104国道、沈海高速、浙江58省道等交通要道穿境而过,人流车流川流不息,社会治安环境相对复杂。近年来,贯岭镇紧紧立足区位特点,坚持和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依托“闽浙毗邻地区人民调解联防联调中心”,在分水关村探索建设“1+6+N”(即依托乡镇综治中心,融合6个职能部门以及N种治理力量)法治服务矩阵,着力打造边界治理新模式,提升区域治理现代化水平。
成立“闽浙毗邻地区人民调解联防联调中心”
近年来,随着贯岭镇工业园区及分水关家具产业园区的不断发展,纠纷矛盾跨县、跨省趋势较为明显。比如,坐落在贯岭镇分水关家具产业园的12家企业,企业雇主多是浙江温州人,务工人员则多是贯岭当地人,园区内时常发生工伤纠纷和劳资纠纷。由于纠纷主体双方分属于不同省籍管辖,地域不同、双方风俗民情亦不同。两地管辖不同、赔偿标准差异大等问题逐渐凸显,矛盾纠纷多、治安事件多。于是,贯岭镇依托于“1+6+N”法治服务矩阵模式,成立“闽浙毗邻地区人民调解联防联调中心”,中心通过设立矛盾纠纷直通电话,常态化派驻调解员,按照“矛盾共管,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联合调处”原则,坚持“四不”共识(宣传不分界线,防范不分界线,信息通报不讲时间,协作调处不讲条件),推行联席会议、综合调处、领导包案、信息共享、联合培训、专项管理等六大机制,确保能够更快、更好地解决矛盾纠纷,还边界一个平安、和谐的社会。
强化阵地建设,依托联调中心“联合作战”
一是成立闽浙边“栀子花调解队”。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闽浙两省的分水关村一直都是社会治理的“盲区”,不仅存在“脏乱差”现象,而且随之引发的邻里纠纷、家庭矛盾不断涌现。三地平安办、派出所、司法所、村居等优秀女性工作人员组成“栀子花调解队”,重点聚焦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妇女维权等矛盾,充分发挥女性特有的耐心和细致,从情感角度出发,将心比心进行沟通,达到润物无声、以柔克刚的效果,妥善化解家长里短矛盾纠纷。2021年以来,“栀子花调解队”联合调处边界矛盾纠纷30余起,为省际群众排忧解难。
二是搭建闽浙党建联盟。贯岭派出所党支部依托闽浙省际党建联盟平台,联合边界派出所、司法所及其他基层组织党支部构建边界党建联盟,坚持以党建带队建、以党风强警风,以党务促警务,持续完善闽浙党建联盟,有效推动党建工作和警务工作深度融合,切实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强警优势,充分发挥党建联合聚变效应,共同筑牢“福建北大门”的边界防线。实行动态开放的党员教育管理方式,开展“边界党员活动日”主题活动,邀请边界乡镇党员领导干部、各基层党组织党员等互上党课,共同举办党史知识竞赛等,加强党员之间的学习交流,共同开展主题党日活动70余次。
三是组建交通安全专职宣讲队。贯岭镇、彭溪镇联合分关交警自主组建交通安全专职宣讲队,在闽浙边界开展交通安全宣传进村、进校、进企活动,有效进行精准宣传。还针对性走入分水关驾校进行重点宣传,得到了驾校教练与学员的一致好评。用实际行动践行“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的“枫桥经验”,前置性地化解社会矛盾,近年来通过两省交管业务的联勤协作,分水关交界处的交通违法行为不断减少,交通拥堵警情下降45.2%。
四是建立联勤警务站。贯岭镇分水关是两省三地的交通要道,地段治安属于福建辖区,而交通则属于浙江管辖。对此,分关交警中队发挥与彭溪派出所职能整合的优势,在分水关建立联勤警务站,与福建当地交警中队、高速交警和苍南县交警建立常态联勤联动,签订交管协作备忘录,在交通治堵和事故处理等方面形成长效制度。当该路段发生事故或接到该路段的群众报警时,第一批接警单位不问管辖权,一律先受理后移交,缩短出警时间和出警半径,有效提高了排堵效率和事故处理速度。同时,贯岭镇分水关村地处闽浙两界山区高海拔乡镇,遇到低温降雪天气,部分路段常出现路面结冰的现象,存在路面湿滑给车辆通行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为确保恶劣条件下的道路安全、畅通,分关交警中队联合宁德、温州两地公路局和公安部门,第一时间启动冰雪勤务模式,增派警力,强化24小时视频巡检。同时,第一时间组织精干力量,在闽浙边界辖区内重要路口、坡道、弯道设立执勤点,疏导交通,指挥车辆安全有序通行。
五是成立边界联合临时党支部。贯岭、彭溪、桥墩三镇还分别就栀子产业发展、交通治理、环境整治、治安联防等主要问题达成交流合作意向,促进了联防联调的边界社会治理。疫情期间,贯岭镇党委紧紧依托闽浙边界党建联盟机制,分别引导建立2个边界联合临时党支部,设置了7个党员先锋岗检测卡点,发挥党员的先锋示范作用,建立了24小时轮流值班制。“枫桥经验”一路走来,靠的是人民主体,为的是人民幸福,也是其创新发展的基本点。
六是组建“汾关义警队”。贯岭镇充分发挥公安职能,积极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组建由辖区企业安保人员、毗邻地区志愿者组成的“汾关义警队”。打造边界枫桥式治理的新模式,面向省界区域、打破界域壁垒,有效提升警务效能,实现接处警、巡逻防范及重大活动安保等勤务工作同速开展,充分发挥其接触群众广、边界地区熟的优势,协助开展巡逻值守、防范宣传、交通劝导、流动人口管理等工作。自“汾关义警”成立以来,共开展治安巡逻70余次,开展交通劝导50场次,开展防范诈骗宣传45场次,发放宣传材料1200余份,以一个个“小力量”汇成闽浙边界的大平安。
省际治安联防,共建N个“立体化”防控屏障
一是强化“技防”建设。为织密省际边界“智能天网”,向科技要警力,三地根据边界地区发案特点,积极协调当地政府在交界的行政村主要出入口、重点地段、重点部位等处安装社会面监控设施,并发动三地产业园企业、治安积极分子等,在产区、住所安装监控设施,提升视频监控覆盖率,共同筑牢闽浙边平安防护网。目前,两省边界地区共建设视频监控12路,治安卡口6个。
二是筑牢“站卡”防控圈。三地公安机关在各自管辖区域内的主要省际口建设省际公安检查站,形成闽浙边界区域的闭环查控,三地派出所利用公安检查站,制定区域联动协作机制和联合应急处突预案,适时组织开展冲卡堵截、勤务联动等实战演练,全面提升应急处置和协同作战能力。其中,贯岭派出所通过与毗邻派出所联动堵截,成功抓获多起流窜盗窃案犯罪嫌疑人。
三是打造闽浙边界法治乡村走廊。贯岭镇还致力于将民俗文化与普法活动有机结合,培育当地普法特色,让群众在观赏节目的同时强化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观念。福鼎市贯岭镇“嘭嘭鼓”说唱新时代法治思想在法治文艺演出上大放异彩;来自闽浙边界地区110余名法治志愿者齐聚一堂,投身到以“清风徐来浙里花开,典亮生活闽天更好”为主题闽浙边界法治乡村走廊联合法治宣传活动中,“法治之花”绽放闽浙边界。“边界枫桥”厚植“红色根脉”,通过挖掘闽浙边革命旧址、战斗遗址、党性教育基地、红色革命纪念馆等红色资源,打造出一批别具特色的贯岭“红色风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