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治理

民法总则草案出炉 七大变化将直接影响你的生活

2020-07-28 23:44作者:2016-6-28 综合来源:
    本网讯  6月27日上午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千呼万唤民法总则草案终于出炉,首次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据了解,民法总则规定内容的范围与民法通则相近,包括基本民事主体和关系的定义,民法体系内通用的原则,与法律系谱中相近的重要上位法和下位法的关系等等,但内容更全面、完整,并且吸收了近年立法的新实践,在某些固有内容上做出了较大的修改。
 
    明确胎儿有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权利
 
    草案第十六条: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的保护,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是,胎儿出生时未存活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民法总则草案认为,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胎儿尚未出生,原则上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为保护胎儿的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权利,有必要在需要对胎儿利益进行保护时,赋予胎儿一定的民事权利。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年龄从十周岁下调至六周岁
    草案第十八条: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草案第十九条:不满六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草案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教育水平的提高,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的成熟程度和认知能力都有所提高,适当降低年龄有利于其从事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更好地尊重这一部分未成年人的自主意识,保护其合法权益。
 
    法律明确“生活无法自理的老年人须得到监护”
 
    草案第二十条:不能辨识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草案此次扩大了被监护人的范围,将智力障碍者以及因疾病等原因丧失或者部分丧失辨识认识能力的成年人也纳入被监护人范围,这意味着有利于保护这些人的人身财产权益,也有利于应对人口老龄化,更好维护老年人权益。
 
    法人将只有营利性法人和非营利性法人两类
 
    法人是法律拟制的“人”,是为了各类组织方便在法律上享有权利而设计的制度。过去对法人的分类有多种不同认识,学术界对此争论较多。
 
    草案认为,经过反复比较,应按法人设立目的和功能的不同,将法人分为营利性法人和非营利性法人两类。草案认为,这样的划分既继承了民法通则按照企业和非企业进行分类的基本思路,比较符合我国的立法习惯,同时这样的分类也合乎我国的国情。
 
    其中,关于非营利性是指为公益目的或者其他非营利性目的成立的法人,非营利性法人不得向其成员或者设立人分配利润。
 
    网络虚拟财产、数据信息将正式成为权利
 
    草案第一百零四条:物包括不动产和动产。法律规定具体权利或者网络虚拟财产作为物权客体的,依照其规定。
 
    草案第一百零八条第二款第八项:(知识产权包括)数据信息;

    近年来,关于虚拟财产的纠纷层出不穷,同时大数据的运用已经高度嵌入人们的生活,但关于它们的法律性质目前还十分模糊。为适应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发展的需要,草案对网络虚拟财产、数据信息等新型民事权利客体做出规定。
 
    破坏环境者,新的民事责任可为“修复生态环境”
 
    草案第一百六十条: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五)恢复原状、修复生态环境;
 
    针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草案特别增加了“修复生态环境”这种新的责任承担方式,而不像过去只靠赔偿了事。
  
    诉讼时效由两年延长至三年
 
    诉讼时效是为了避免权利人“躺在权利上睡觉”、督促其行使权利而设计的制度,一旦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期间届满后,权利则不受法律保护。
 
    近年来,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化,交易方式与类型也不断创新,权利义务关系更趋复杂,司法实践中普遍反映两年的权利行使时间较短,因此,此次草案予以适当延长,从两年的诉讼时效延长至三年。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