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巷”透“酒香”——寿宁斜滩法庭借助基层力量深化纠纷源头治理
本网讯 一溪穿镇过、车岭车到天、百余古民居、万亩茶园翠……深厚的文化底蕴赋予斜滩镇这座“茶码古镇”独特的古朴气质。4月25日,蒙蒙细雨中,记者一行驱车穿过集市、小摊,拐进老民居旁的那条深巷——新华街168号。寿宁县人民法院斜滩人民法庭就安身于此,一名法官、一名法官助理、一名书记员、一名协警,承担着周边5个乡镇、10余万人口的民商事案件。
它多年如一日地守候在那里,“深巷”法庭的“酒香”越酿越醇。而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将“法院+网格”双向融合,借助基层力量,深化纠纷源头治理,形成有机衔接、协调联动的基层治理工作新格局,把法庭从老街深巷搬到群众“家门口”,则是让“酒香”穿透“深巷”的重要因素。
家事网格员
“法院”与“网格”双向奔赴
“法官,你去问孩子好了,孩子说了要跟我。”
小夏、小丽婚后因风俗、语言、饮食等问题产生嫌隙,矛盾不断激化,分居后小丽以夫妻感情彻底破裂为由提起离婚诉讼。法庭上双方争执不下,均自信地表示:“孩子一定会选择跟我!”认为对方出具的抚养意见不是儿子小涵的真实意思表示,调解陷入僵局。
小涵已满12周岁,按照法律的规定,需要征求小涵自己的被抚养意见,但小涵分别向父母出具了不同的被抚养意见,且法院询问时小涵也未明确具体的意见。为了解小涵的真实意愿,承办法官委托小涵所在村落的家事网格员、老党员柳荣春进行家事调查。当天放学后,柳荣春和小涵单独见了面。“小涵,你告诉叔叔,你现在和你妈妈在一起开心吗?你妈妈平时有没有时间陪你?”因和小涵熟悉,柳荣春轻松地和小涵进行了沟通。
“原告基本情况、被告基本情况、家事案件类型、双方情感状况、综合性评估……”寿宁县人民法院家事调查基础要素表,上面详细记录了小夏、小丽的感情、生活状况,以及小涵本人的真实意愿。在家事网格员的协同帮助下,承办法官促成双方当事人达成了尊重儿子真实意愿的共识,法庭据此主持调解,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更好地维护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相较于法官依职权调查取证,家事网格员身处基层能更清晰全面地了解当事人的情感及婚姻家庭等状况,同时,他们具有区域性婚姻家庭信息,更熟悉地方风俗习惯,能给出一些关键的意见建议。”斜滩人民法庭庭长郭强告诉记者。
由于家事案件公益私益交织、人身财产兼具、道德法律交融等原因,夫妻双方是非对错和弱势一方权益保护一直是长期存在的难题,如抚养权、赡养等。为破解这一难题,斜滩法庭充分发挥村居网格员“六大员”作用和人熟、地熟、事熟的优势,打通“法院”与“网格”双向互动渠道,聘用村居网格员担任家事调查员、家事调解员和心理疏导员,拓展出司法参与基层治理的新形式——家事网格员。
“家事网格员的介入,对于亲情的修复将起到积极作用,即使最终无法修复关系,家事网格员的深入走访及最终形成的家事调查报告,也有助于法官做出客观、公正的判决。”郭强说。
据了解,2020年至2023年,斜滩法庭家事中心共审理离婚纠纷1137件,其中调撤率全市最高,达79.16%,平均审理期限全市最短。
诉服餐车
法庭干警“赶圩”忙
“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斜滩及周边乡镇山高水多,村落民居分散在各个区域,商业的交流、物品的交换成了群众的难题,为了能够备足生活的物资,斜滩等乡镇就有了在圩日设立集市,村民们进行赶圩的传统。
“大哥,您说的事我听明白了,月息四分已经超过司法保护上限……”这是郭强给村民的回答。郭强还一一解答了村民提出的自建房纠纷、婚姻家庭纠纷等民生问题。
今年农历三月十三日,恰逢斜滩镇“圩日”,郭强正带着法官助理架设诉服餐车“赶圩说法”,突然人群中一阵骚动,只见村民小李拽着一位摊主前来,要求法官主持公道。这位摊主郭强也熟识,每月他都会来赶圩。经过了解,原来小李清早在该摊主摊位上购买咸鱼干,回到家食用后出现呕吐、拉肚子等症状,认为是咸鱼腐败所致。小李遂找到摊位理论,要求赔偿,后双方因赔偿事宜发生争执,因赶圩的特殊性,担心摊主“跑路”,小李扣下了摊主的货物。
郭强考虑到赶圩摊位的流动性和证据收集时间困难,诉讼并非最佳方式,便定下“快调快处”的调子,通过释法说理,引导双方达成一致意见、握手言和。
“斜滩、凤阳、平溪等乡镇都有赶圩的传统。圩日,全县各地的赶集群众、周边县市的商家,肩挑手提车运各种农副产品及其他日用品来‘交流’。法庭法官也会走出法庭,奔赴圩日集市摆摊,通过就地调处纠纷、接待来访、提供法律宣传和法律咨询等服务,以接地气的方式让司法服务走进更多群众心里,增强普法宣传工作实效,让人民群众‘零距离’感受公平正义。”郭强说道。
“我们正在继续升级诉服餐车,这样能走向更多的乡村,为更多的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司法服务。”郭强笑着对记者说了斜滩法庭下一步的规划。
法治体检
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
“企业的法律风险、运营风险、财务风险等都是相伴而生的......做好法律风险防控,首先就要做好合同管理。”武曲镇是一个精密铸造业的企业聚集地,今年4月,郭强结合“法治体检”结果,向企业代表讲授企业在合同管理、劳动用工等方面的法律风险防控。
原来,郭强在审理一起因焦炭质量问题引发的买卖合同纠纷时,原、被告就焦炭质量是否存在问题、合同是否有就该问题作出明确的约定产生了争执。了解情况后发现,双方对焦炭质量关键指标未予约定,郭强针对性分析后促成了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虽然该起案件得到圆满调解,但因维权产生诉累却让企业难以负担。意识到经营者缺乏法律风险防控意识将严重制约企业健康成长,郭强遂到辖区企业开展法治体检活动,为企业“把脉问诊”。
近年来,斜滩法庭以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司法服务保障机制为命题,围绕企业“孵化、发展、危困”成长环节,对案件审理过程中发现的企业经营管理漏洞及时提出司法建议,解决企业发展中运行效率下降、管理机制失衡的企业病,帮助辖区企业解决发展过程中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
“企业‘全生命周期’司法服务机制,一是做好孵化器,通过‘法治体检’对初创企业生产经营、用工管理、风险防范化解中遇到的法律难题‘把脉问诊’,着力解决初创企业内控薄弱问题,提升初创企业抗风险能力。二是当好育苗人,护航发展企业‘健康发育’。践行能动司法,对案件审理过程中发现的企业经营管理漏洞及时提出司法建议,强化涉企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三是做好医疗师,审慎考量涉诉企业的客观实际,严格把握财产保全、证据保全的适用条件,缓解企业债务压力。同时开展‘信用修复’,最大限度减少对个人创业和企业运营的负面影响,助力企业‘造血再生’。”郭强介绍道。
据了解,2020年以来,斜滩法庭为辖区企业及职工提供法律咨询服务130余人次。针对无法调解的矛盾,开通涉企案件诉讼绿色通道,做到快立、快调、快审、快执68件,将涉企案件平均审理周期缩短至45.76天,买卖合同纠纷平均审理周期缩短至33.26天。
采访结束时,天气已经完全放晴。驶离深巷,记者仿佛看到了那辆崭新的诉服餐车,穿梭在人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