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要闻

宁德交警部门全力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

2020-07-28 19:40作者:2019-1-18 陈晖来源:

对焦问题  查补不足


    本网讯  “以前这个路段大货车、小车乱停靠现象突出,自从新增施划泊位100余个后,这里立马整洁有序了。”家住宁德市蕉城区院岗路附近小区的黄先生满意地说。


    文明、有序、和谐的交通环境,是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之一。2018年2月,宁德被确认为新一届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以来,全市交警部门对焦问题,查找不足,补齐短板,围绕“文明交通”的重点、焦点、堵点、漏点,持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全力助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突显争创工作的“宁德热度”“交通速度”和“交警强度”。


    “‘创城’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查找问题、改进不足的过程,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升的过程。2018年以来,全市交警部门坚持把问题导向贯穿‘创城’工作全过程、各环节,逐一梳理整改交通管理短板不足,逐一整治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和交通乱象,确保以安全、有序、文明的交通环境为‘创城’添砖加瓦、添色加彩。”宁德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支队长叶剑说。


      警力不足、民力补,联动6000多名志愿者参与劝导


     宁德交警支队现有警力128人,其中下辖直属一、二两个大队共有警力77人,管辖主城区共666平方公里区域的城区及农村道路。城区多个中队只有2至3名民警和若干辅警。人少面广路长、情况复杂是摆在交通安全管理面前的难题。


     在创建工作中,支队、大队、中队三级交警部门克服警力不足的困难,坚持一警多岗、一警多能,落实警力下沉、保障下移,将警力最大程度充实一线、投到路面,形成对路面高压整治态势。每周末,机关55岁以下民警到城区各岗亭执勤站岗。同时,联合文明办、工商、城管、乡镇、街道社区以及志愿者组织开展创建工作,加强对道路主干道周边摆摊设点、乱停乱放、闯红灯等交通违法行为的整治劝导。


    据了解,从2018年1月起,共联合开展劝导活动7批次,参与的志愿者、公交车司机等共计6632名。


    硬件不足、软件补,投入1000多万改造交通基础设施


    与其他先进城市相比,宁德的交通设施配套建设起步较晚,1992年中心城区架设起第一个红绿灯。至2018年初,中心城区共有53个路口设置红绿灯,安装交通监控探头78个,28个路口89个方向安装电子警察抓拍系统,设置隔离护栏15公里和交通标志牌1500多面,公共停车泊位8408个,中心城区机动车保有量11.7万。


    市交警支队科设大队大队长阮时庆说:“原来宁德中心城区主城区没有现在这么大,这几年城区东扩北展很快,因此在交通设施规划建设方面有许多跟不上、不适应的地方,不能够满足日新月异的城市快速建设发展交通功能需求。”


    基础设备硬件的不足,给城市交通管理带来“硬伤”。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以来,宁德交警支队不等不靠,加快科技投入和建设步伐,投入800多万改造中心城区灯控路口智能交通前端基础项目,将45个灯控路口的单点控制信号机升级为智能信号机,还进行了地下管网、灯具国标化等改造,实现路口交通信息接入指挥中心、全网协调控制等功能,为下一阶段智能交通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投入200多万新建主城区交通违法抓拍系统(电子警察)30个,施划13条道路的交通热熔标线共3万多平方米。


    在改善交通设施“硬件”的同时,宁德交警支队注重交通执法“软件”的提升。针对公共停车泊位少的问题,支队主导推动宁德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宁德市城市停车场建设管理条例》,2018年10月1日起实施,整治违规占道停车现象。同时,推动宁德市政府公布合标电动车型号目录,管控销售源头,对登记挂牌在用超标电动自行车过渡期延期,规范管理。


    作为主城区路面执法执勤主要单位,直属一大队和直属二大队立足实际,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全力破解交通管理疏堵难、整治难、巩固难等瓶颈问题。直属一大队建立“两网巡查”“三级责任”制度,大队领导、中队长、辖区辅警逐级包点负责,中队加强路网巡查、大队加强监控网巡查,对路面违法行为没有巡查纠正的给予责任追究。


     直属二大队地处东侨区,辖区闽东路是连接动车站至蕉城区的主干道,路上机关、企业、医院、商铺林立,上下班高峰期经常拥堵,群众出行困难。如何让道路畅通?直属二大队从2018年2月开始在该路段实行“监控实时巡查监测,中心及时研判调度,路面分时手动放行”的“三时”模式。


    “我们利用在闽东路两边的高空探头,实时监测方圆3公里范围的车流人流信息数据,民警在大队指挥中心综合研判,及时指挥沿线的执勤民警放行车辆。”直属二大队大队长林颜斌说,“这种模式一改过去红绿灯路口信号灯定时单点放行的方式,转变为根据整条线路的情况分段、综合放行,大大提高了现有路况条件下的车辆通行速度。”


    据了解,实行该模式以来,高峰时期该路段通行等待时间由原来的15—20分钟,缩短至目前的3—5分钟。


    秩序不足、整治补,组织开展10多个专项整治行动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上汽等重点项目落地宁德,许多农村人口、外地人口迁入宁德主城区居住生活,货车、工程车、渣土车等超速超载,摩托车、超标电动车不佩戴安全头盔、闯红灯、不按道行驶、加伞,超标电动车、三轮车“有证无牌”“无证无牌”等交通违法行为明显增多,给主城区交通管理带来巨大压力。


    “创城”以来,宁德交警支队共开展了主城区道路交通专项整治、清理僵尸车、治理机动车斑马线不礼让行人、整治共享单车随意停放、机非分离分道行使、整治校园交通安全、严整严治酒驾醉驾违法犯罪、打击飙车、假牌套牌等10多项专项行动,收到很好的效果。


    “通过集中专项整治,道路交通秩序明显好转、道路交通违法明显减少、道路交通事故明显下降、交通参与者交通文明素质明显提高。例如,各路口摩托车戴头盔率明显提高,迎检时达到99%。”交警支队秩序大队教导员叶生说。


    据了解,2018年,宁德主城区交警部门查处酒驾毒驾600多起,查处违法停放车辆2.4万起,查处行人、非机动车违法2.6万起,约谈了共享单车企业8次,并清理乱停乱放共享单车6000多辆。


    2018年12月下旬,进入“创城”迎检阶段,交警支队还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对主城区勤务进行了调整,确保重点时段见警率、管事率,促进规范化、秩序化。同时,根据迎检的项目类型,制作出“交通迎检作战图”,清晰标注中心城区17条主次干道,4条商业大街和16个主要交通路口检查点,将日常检查中发现的不文明交通的问题和交通的重点、难点问题一一列出,按网格化进行治理,逐一整改。


    该支队还利用电视台专栏《红绿灯下》和交警微信公众号展开对交通违法行为和交通陋习的曝光,共曝光60期,发送提示警示性短信923.65万条;开展“微直播”宣传活动48场;深入学校、企业、社区单位开展宣传活动1402场次,市民对于交通文明的关注度大大提高,交通意识明显提升。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