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破执行困局——福安法院创新“设备抵偿”方案实现双赢
本网讯 执行工作作为实现胜诉权益的“最后一公里”,不仅考验着法律的刚性,更彰显着司法的温度。近日,福安法院在执行一起腾退返还厂房案件时,面对高昂拆除成本与巨大安全风险,没有采取强制措施,而是以善意文明理念为指引,创新采用“设备抵偿+限期腾退”方案,成功化“执行僵局”为“双赢解纷”,为优化营商环境注入司法暖流。
申请执行人林某与被执行人某农业公司因厂房租赁产生纠纷,法院判决被执行人腾空并返还厂房,并支付占用费。案件进入执行阶段后,执行法官实地勘察发现棘手难题:被执行人某农业公司的制茶设备已直接焊接在厂房钢架的支撑柱上。若按常规路径强制拆除,需先行委托专业机构进行复杂的张力检测与风险评估,再制定切割方案实施搬迁,费用预估高达十余万元。对被执行人而言,这无异于雪上加霜的经济重负;同时,金属张力失衡导致钢架崩裂的安全风险更如悬顶之剑。申请执行人林某则忧心如焚——正值本地采茶炒茶旺季,厂房迟延交付一天,就可能意味着上万元的经济损失。双方诉求尖锐对立,案件陷入僵持。
面对困境,执行法官并未放弃,而是敏锐抓住双方核心关切,在深入现场勘查与充分听取意见的基础上,果断转换思路,提出创新性调解方案:将被执行人焊接在钢架上的制茶设备,经协商作价后用于抵偿其欠付的部分厂房占用费。这一方案巧妙绕开了物理拆除的巨额成本与安全风险,最大限度保留了设备的使用价值,同时为申请执行人快速恢复生产扫清了障碍。
“执行不是简单的‘一拆了之’,而是要在法律框架内,最大限度兼顾双方权益。”承办法官在调解现场点明关键。方案直击痛点——既免除了被执行人无力承担的拆除费用,避免了设备因拆卸报废而价值归零的损失;又使申请执行人能以合理成本获得立即可投入旺季生产的设备,抢占市场先机。双输的阴霾,被司法智慧瞬间驱散。
在法官主持下,双方当场达成执行和解协议:被执行人将固定设备交付林某抵偿部分占用费,并承诺限期自行腾退其余物品、付清余款。协议签署后,被执行人积极履行完毕,案件得以圆满执结。
本案的顺利执结,生动诠释了善意文明执行理念的实践伟力:对被执行人农业公司而言,不仅直接免除十万余元刚性支出,更规避了重大安全风险,保全了核心资产价值,为企业纾困再生保留了元气;对申请执行人林某,则确保了其以最小时间成本、最优方式收回厂房并整合生产资源,使其得以无缝衔接茶业旺季,及时将“司法胜诉”转化为“市场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