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彩珍:解读死亡密码的“尸语者”
本网讯 夜深时分,万籁俱寂。从远处望去,福安市公安局刑侦大队技术中队的几盏灯火犹如夜幕中的星子,闪烁着孤独的微光。光影之下,方彩珍轻轻晃动着手中的试管,碰撞时传来的叮咚声,给这寂静的秋夜谱了一曲动人的乐章。
方彩珍是福安市公安局刑侦大队技术中队一名DNA检验人员。别看她是一名“85后”,却已在法医岗位上干了12个年头。
2009年底,从法医专业毕业的方彩珍顺利考进福安市公安局,成为一名女刑警。“在这支队伍里,法医并不像刑事侦查员一样冲锋一线,在幕后默默工作、于无声中寻找真相,才是一名‘尸语者’的日常。”方彩珍说。而她对岗位的这份透彻理解,源自刚工作时参与侦办的一起重大刑事案件。
2010年4月10日凌晨5时许,福安市公安局接到群众报警,在省道枫湖线某村口候车亭处惊现一具男尸。死者颈部有多处刮痧痕,双臂、大腿、胸部等处有较多大面积皮肤青紫,但现场未见明显搏斗痕迹。
为了明确死者死因,尸体被运入殡仪馆后,方彩珍对尸体展开了一次深度检查。通过对尸表全身皮肤青紫的分布、形态及颜色分析,以及对逐个部位的触摸,方彩珍从尸体左踝关节部多处部位触及的骨擦感推断,死者生前曾被反复殴打并骨折,死因很可能为挤压综合征。
然而,要明确猜想,还得对尸体进行解剖。这场特殊的“手术”不仅是门技术活,更是个体力活。在持续4个多小时的解剖工作后,方彩珍发现该名死者出现皮下、肌肉广泛出血,体内多处骨折等征象,符合挤压综合征的表现,并由此推断出发现尸体的地方并非第一现场,在短时间内为侦查破案提供了方向。
此时,死者的身份依然无从知晓,案件的侦破仍有难题。意识到明确尸源的重要性,方彩珍立即同技术员采集了死者的十指纹。通过编辑、入库、倒查、比对,很快比中其身份为郑某发。根据方彩珍提供的重要线索及定性依据,侦查员明确了侦查方向,由此迅速抓获犯罪嫌疑人郑某坤等人,成功侦破此案。
“为生者权,为死者言。”这是方彩珍自从警时便坚定的信念。而这信念背后的强大支撑,则源于她对技术工作日复一日的钻研、对自身能力从未懈怠的提升。
今年初,福安市公安局筹划创建DNA实验室,工作成绩突出的方彩珍被委以重任,承担起DNA实验室的运行工作。面对这项崭新的事业,方彩珍从零出发翻阅学习了大量业务书籍,并加强与同行沟通,在短时间内恶补专业知识,填补了该项技术知识方面的空缺。
今年3月26日,福安市公安局刑事技术员在一起入室盗窃案现场发现了一枚疑似嫌疑人遗落的烟头。该烟头被带回DNA实验室后,因遗落时间较久,无法用常规方法顺利提取DNA。几次分析无法得出理想数据后,侦查人员本已打算转变侦查思路,没想到方彩珍找到新的检测方法,通过梯度扩增方式,在其中一个梯度得到了满意的数据分析。经入库比对,警方最终确定了嫌疑人身份,并由此连续侦破3起案件。
“技术工作就像解题,要多方探索、逐一排除,不断地接近真相。”12年来,方彩珍以科学为底气,在一起起案件中为战友们提供着强大的技术支撑。在刑事技术的岗位上,她用忠诚捍卫着信仰,更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