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智辉:发扬“背包警务”精神 践行新时代新使命
本网讯 陈智辉 一名平凡却又不平凡的基层民警,多年来,他始终奋战在基层公安一线,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一名人民警察的初心和使命,荣获了“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先进个人”等众多荣誉称号。
发扬“背包警务”精神 践行新时代新使命
近日,在寿宁县公安局鳌阳派出所所长陈智辉的带队下,鳌阳派出所经过前期排查,牵头坑底派出所、清源派出所、大安派出所组织开展统一打击禁毒行动,分别在东区景泰街安置房、宁和社区、胜利街某民房、清源乡三望洋自然村等处先后抓获8名涉毒人员。经查,8名被查获人员对自己的涉毒行为供认不讳。
“今年,我们围绕‘践行新使命、忠诚保大庆’的要求,加强日常违法犯罪的打击整治,全面强化打防管控等措施。”寿宁县公安局鳌阳派出所所长陈智辉说。
寿宁县坑底乡在闽浙边界的群山延绵中,平均海拔900多米,是个典型的山区乡镇,曾被称为寿宁的“西伯利亚”,地广人稀,交通不便,村民外出一趟办事很不容易。而基层派出所的警力有限,如何才能更好地服务当地群众呢?
2012年12月,初调坑底派出所任所长的陈智辉,用几个月的时间跑遍辖区的每个角落,通过肩扛腿走,践行为民情怀。在这过程中,他突然想到,何不准备一个“警用装备包”,里面装上群众办理业务的常用工具,减轻他们的负担?
于是,他准备了一个“警用装备包”,包里装着用于办理二代身份证所需的笔记本电脑、指纹采集仪、摄影器材、白色背景布以及警务预约登记簿、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登记簿和各种安全防范宣传单等,足足有20多公斤重。
“我就想通过背包警务的方式,走村入户方便群众,希望我们走得多一点,群众就能少走一点。”陈智辉说。
从2013年起,在陈智辉的带领下,派出所的干警背上背包,穿梭于坑底乡的田间地头,将日常警务活动前移并延伸至辖区各自然村及群众家门口。从那时起,“背包警察”就成了群众最暖心的“亲人”。
在“背包警务”的基础上,陈智辉又进一步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三个一”工作法,用一本笔记、一个背包、一套台账,将警务工作延伸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他有一本特殊的笔记本,赫然写着“为民本”三个大字,里面用黑、蓝、红三色进行记录和标注。黑色笔记录走访内容,了解群众所需、所急、所困;蓝色笔标记群众诉求的办结情况;红色笔标记未办结情况,分析未办结的原因,时刻提醒自己抓紧办结。用心为民体现得淋漓尽致。
白天,陈智辉随身携带笔记本,便于随时记录走访得到的各类治安工作信息,群众需要预约办理的事项以及社会各界对派出所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回来后再进行归纳分类。夜里,陈智辉则抓紧时间将走访内容进行总结归纳、梳理,整理成各类台账。
仅2013年至2016年,他和同事们就收集建立辖区村居基本情况、重点单位、寄递物流营业部、烟花爆竹经营点、机动车、交通安全承诺书、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刑在押人员家属、五保户低保户、外籍人员、流动人口、外出人员等18类7800余份基础管理档案。陈智辉说,通过做实这些基础工作,可以及时掌握辖区动态,让服务群众更到位,打击犯罪更精准。
随着科技的发达,坑底派出所干警们又配备了平板电脑,内置有走访记录、外籍新娘管理、寄宿生信息管理、流动人口管理、重点单位管理、村庄信息管理、车辆信息管理、特种行业管理、房屋出租管理等16个模块。“这样我们不仅可以用文字记录,而且可以拍图片、视频作为资料,还可以实时更新资料。”陈智辉说。
上门找陈智辉办事的群众越来越少,下村时聊家常的群众越来越多。陈智辉将为民服务窗口不断前移,从最初的方便群众“最后一公里”到让群众“最多跑一次”,逐渐再到让群众“一次都不用跑”转变,为基层民警树立了楷模。
如今,到了新岗位上,陈智辉对于创新服务群众形式的探索还在继续,“鳌阳派出所作为寿宁县委县政府所在地的城关派出所。如何在新的岗位上发扬原先‘背包警务’的精神,如何延伸‘三个一’工作法,践行新时代新使命,是我的新课题。”
“我们将延伸县局整合资源警务机制模式,从围绕目标定位、工作重点、工作短板、创新服务、队伍建设等五个方面狠抓落实,推动工作,做好服务民生和打击犯罪工作,真正做到‘践行新使命、忠诚保大庆’,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陈智辉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