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伍建设

学做“渔上村民”,才会是村民的贴心人 ——记福建宁德三都边防派出所海上警务区警长、海上团委书记郭遥

2020-07-29 00:02作者:林宇 2013-07-26来源:
    福建宁德边防支队三都边防派出所始终秉承“三个跟进”的典型经验做法,把辖区群众的根本利益置于第一位。在新时期深入学习实践“群众路线”主题活动中,海上警务区警长、海上团委书记郭遥把自己比喻成一名穿着警服的“渔民”。他说,学会做一名海上的“渔民”,才能了解辖区群众平时在想什么、平时在盼什么,才能懂得解决突发矛盾的“钥匙”在哪里,直至真正成为他们的贴心人。
郭遥是如何学的? 
    你用心聆听不说大道理,动手参与才会解开矛盾的
    青山海域,养殖最密集的区域。
    2013年3月,一天傍晚,天文大潮,139号渔排与138号渔排原本相隔6米的航道,瞬间涌起,两个渔排木排插掐。两户养殖户从争吵到抄家伙,谁也不让谁,怒气写在脸上。
接到报警后,郭遥在现场勘查,水面不是路面,不留痕迹,难以断定。怎么办?说道理吧,可双方渔网都被木排刮撑。一方说,本好好的,是对方冲过来;另一方,则怒气说,你是法官啊,凭什么证据?
    一扯皮,再怒备拳脚。天色渐渐黑了下来,既然你警长说不出谁先撞的,那么,谁也不先拉回桩绳,谁也不听警长的调节,这矛盾就像渔网一样搅在一起,打了个死结。
好吧,郭遥坐下来听他们的“气”。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半夜,回到床上休息的郭遥想,损失虽不大,可这“结”不解,双方怨气自然不消,矛盾隐患仍然在啊。他满脑子都是先前两人的吵骂的理由声,翻来覆去在图纸上画着,突然计上心头。
    第二天,作为三都海上团委书记的郭遥叫来三都海上巡回法庭庭长和书记员,他们俩都兼任三都海上团委副书记。郭遥把当事渔排的养殖户叫来后,由巡回法庭庭长作公正人,一张桌子,六张椅子。在沟通调节下,郭遥与书记员分在两个渔排上细细勘查后,卷去了裤脚——干嘛,他们缓缓地动手拉桩绳。看到警长带头动手,两位渔排养殖户二话没说,赶忙动手。养殖户说:“出事的是我们,出气的是我们,生怕警长偏袒一方,而他却当做一回事了,叫来法官,当上‘雇工’,让我们不得不心服口服。”
“结”解开了,两家养殖户一如从前。现场,巡回法官说,郭遥把海上团委组成单位的力量用到了关键点。 
    你把村里的小事当成自己的大事,村里就把你当做自己的孩子
    2012年6月10日,白基湾自然村。买家钟某与当地10余户村民发生争执。
接警后郭遥火速赶往事发现场时,30余名群众相互推搡在一起。原来是市场看涨,村民希望能以时下的价格,而不是当初的口头约定价。凭啥价格?这可是差价与利润的经济问题?
    郭遥知道,这个时候关讲市场价格、诚信的大道理,现场的养殖户与购销户都不会听。怎么办?为了事态不扩散,他立即将双方当事人进行隔离时,双方的老乡、朋友都待在一旁助阵,准备“磨刀霍霍”。
    关靠自己不行,得有个权威的人。谁啊?郭遥找来村里的老人代表,讲清双方争执的焦点。三个多小时后,双方达成协议,由钟某按原定价将海带运走。一场群体性纠纷得以成功化解。
“讲道理,还需靠情感的支持。”郭遥说,“用村里老人、养殖户权威代表来说话,才有效。因为他们把你当做自己的‘兄弟’、朋友,自然会支持你的工作。”
郭遥如何成为村民的贴心人呢?
    白基湾村的老人回忆起一件事:今年7月,全国居民一代身份证停止使用。郭遥入户走访发现,青壮年大多忙于出海作业,村里有一部分老人因海上交通不便没来申请换证。其中,一位80多岁的老人因瘫痪还躺在床上。如果没有二代身份证,老人们就无法享受新农村政策的补助。郭遥立即请示所领导,在所领导支持下,将人像采集设备和户籍警一同“搬迁”到渔村里。找到合适的村民房子后,布好景,郭遥便和警务区民警,一起把瘫痪老人抬到采集点。
    二代证办好了,郭遥又再一次出现在老人们的家里。村里老人感动地说,小郭,就是咱们村的孩子!
   村里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去年2月,郭遥在“大走访”中发现,青澳村养殖户放苗、起鱼的时间,常在夜晚与凌晨之间,而村口通向码头没有路灯,养殖户极为不便。他及时与村委会沟通后,提交了报告,得到了镇政府的支持。一个月后,便民路灯亮了起来。 
    你始终知道橄榄绿的神圣职责,才懂得守护一方的价值
    2012年10月,斗姥海域的渔排上,一名雇工不慎掉入60米深的海水里。养殖户主立刻跳入海上抢救。两人随浮球漂在海上。这一情景,被海上警务区海防监控画面扑抓到。
完全不适水性的雇工,被救在警务区甲板上时,已经出现口吐白沫,身子蜷曲着,不断抽搐,急需紧急救援。然而,海上养殖生产最忌讳的就是这个,没有人愿意帮忙。郭遥第一时间出现了,他一边与值班民警将溺水者平躺着,将他的头偏向一侧,压挤他的心脏,一边听他心跳频率,看他的口、鼻内是否有水吐出。
    “快!通知城澳警务区。”于是,岸上最近的卫生所做好了救护准备。郭遥直接用手搽去溺水者的口沫。
    一声疾呼,郭遥驾驶海上110救护艇,将溺水者护送到城澳码头。
时间就是生命,到达岸上后,城澳警务区联络的宁德市120急救中心已经即将到达。半个小时,一场急救“接力”将溺水者从海岛安全送到医院,争取了抢救时间。
当溺水者家属和老板要找郭遥感谢时,他却玩起了“失踪”。他说,因为我是边防警察,我的身上穿着神圣的橄榄绿——意味着守护一方平安。
生长在河北承德的郭遥,从2003年入警初始,不懂走渔排,不会听当地方言,甚至皮肤不是那么黝黑,到如今,他有18本“民情日记”,累计走访辖区群众3600户次、7660人次,辖区熟悉率达100%,走访中做好事、解难事162件,调处矛盾纠纷90余起,化解群体性纠纷13起,救助群众140余人,照顾孤寡老人6人,资助困难儿童3人。2013年,郭遥被福建省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评为“2012年全省抗洪抢险救灾先进个人”。三都海上团委被共青团中央评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而今,海上村民愿意把生产生活的烦恼和快乐与他聊,他们常常说,我们去找我们的“小郭”。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