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警服的“渔民”—记宁德三都边防派出所海上警务区警长、海上团委书记郭遥
在新时期深入学习实践群众路线主题活动中,宁德三都边防派出所海上警务区警长、海上团委书记郭遥把自己比喻成一名穿着警服的“渔民”。他说,学会做一名海上的“渔民”,才能了解辖区群众平时在想什么、平时在盼什么,才能懂得解决突发矛盾的“钥匙”在哪里,直至真正成为他们的贴心人。
今年3月的一天傍晚,天文大潮。在青山海域,养殖最密集的区域,139号渔排与138号渔排原本相隔6米的航道瞬间涌起,双方渔网都被渔排的木排刮蹭。两户养殖户从争吵到抄家伙,谁也不让谁,怒气写在脸上。
接到报警后,郭遥在现场勘查,水面不是路面,不留痕迹,难以断定。怎么办?
天色渐渐黑了下来,既然警长都说不出是谁先撞的,那么,谁也不先拉回桩绳,谁也不听警长的调解,这矛盾就像渔网一样搅在一起,打了个死结。
于是,郭遥坐下来听他们的“气”。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半夜,回到床上休息的郭遥想,损失虽不大,可这“结”不解,双方怨气自然不消,矛盾隐患仍然在啊!他满脑子都是先前两人的吵骂之声,翻来覆去在图纸上画着,突然计上心头。
第二天,作为三都海上团委书记的郭遥叫来兼任团委副书记的三都海上巡回法庭庭长和书记员。郭遥把当事渔排的养殖户叫来后,由巡回法庭庭长作公证人,在沟通调解下,郭遥与书记员分在两个渔排上细细勘查后,卷起了裤脚———他们缓缓地动手拉桩绳。看到警长带头动手,两位渔排养殖户二话没说,赶忙动手。
“结”解开了,两家养殖户一如从前。现场,巡回法官说,郭遥把海上团委组成单位的力量用到了关键点。
之后,养殖户说:“出事的是我们,出气的是我们,生怕警长偏袒一方,而他却当做一回事了,叫来法官,当上‘雇工’,让我们不得不心服口服。”
生长在北方的郭遥,从2003年入警初始,不懂走渔排,不会听当地方言,到如今已有18本的“民情日记”,海上村民都愿意把生产生活的烦恼和快乐与他聊,他们常常说,我们去找我们的“小郭”。
2012年10月,斗姥海域的渔排上,一名雇工不慎掉入60米深的海水,养殖户主立刻跳入海上抢救,两人随浮球漂在海上。这一情景,恰巧被海上警务区海防监控画面捕捉到。
完全不识水性的雇工,被救在警务区甲板上时,已经口吐白沫,身子蜷曲着,不断抽搐,急需紧急救援。然而,海上养殖生产最忌讳的就是这个,没有人愿意帮忙。这时,郭遥出现了。“快!通知城澳警务区。”说完,他一边与值班民警将溺水者放置平躺位置,将他的头偏向一侧,压挤他的心脏,一边听他心跳频率,看他的口、鼻内是否有水吐出,并直接用手抹去溺水者的唾沫。
随后,郭遥驾驶着海上110救护艇,用最快速度将溺水者护送到城澳码头。
时间就是生命。到达岸上后,城澳警务区联络的宁德市120急救中心已经到达。半个小时,一场急救“接力”将溺水者从海岛安全送到医院,争取了抢救时间。
当溺水者家属和老板要找郭遥表示感谢时,他却玩起了“失踪”。他说:“因为我是边防警察,我的身上穿着神圣的橄榄绿———就意味着我必须时刻守护一方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