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上“谈心室”里“握手”言和
柘荣东源司法所在线调解一起土地纠纷
本网讯 “现已将现场图片上传至群里,各位确认一下,有问题可以在线上提出,没有问题的话,我们可以组织现场签订协议了哈。”日前,柘荣县东源司法所通过“非接触式”在线音视频调解的方式,成功化解一起土地纠纷。
2018年,随着省道201线宁德市柘荣县鸳鸯头叉口至东源桥头段公路项目的开工,柘荣县全速开动东源乡王家山村部分林地征收。
“这片地,我们几个都种了20多年了,你一句是村里的,就把我们撇得干干净净?岂有此理!”
“对!这地我的上辈就在种了!”
“这地里的林木都是我们养家糊口的宝贝,这地里的土,我们都滴过汗的!”
……
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在得知即将被征收的土地已办有林权证为村集体所有时,怒不可遏。
“1990年,我们村还没有改制,村委与吴某某等11人订立过一份联合造林合同。合同明确指出这地是村里的。”村委负责人解释道。
“合同在哪里?”“是啊!村里把土地承包给我们,不就是我们的了吗?”11户村民显然不买账。
几番争执无果后,他们来到了东源司法所。
司法所工作人员向双方详细了解事情原委和诉求后,考虑到当下正处于疫情防控特殊时期,便先劝说村民回家等待消息。
“一是来人众多,要保障大家的安全健康;二是我们还未查证相关证据,需要一些时间。”东源司法所工作人员说。由于该纠纷涉事人员众多,且涉及村委改制等复杂问题,该所随即派员组成调查组,多次深入林地,现场察看林木种植情况,并向当地村民调查求证。
“经了解,1990年2月,东源乡青岚面村(改制后为王家山村)的吴某某等11人在青岚面村地名为‘流桥里柴坪’的荒地中种植松树等林木,并与当时的青岚面村委订立了联合造林合同。现,合同资料发布于线上‘谈心室’供大家仔细查阅。”
东源司法所“谈心室”是该所依托微信平台建立起来的,由司法所干部、村居法律顾问、村两委、各级人民调解员、草根和事佬及志愿者等组成线上调解团队针对不同纠纷给出相应调解方案,打破了传统人民调解室受地域、时间及调解员法律知识限制等因素影响而信息不畅通、被动调解等弊端。
“合同规定由这11户村民造林种植协助村委完成绿化任务,林木收益归这11户人。村委并没有把承办权交付你们,但是这土地上的林木确为11户村民种植,应当将青苗款赔偿给村民。”线上“谈心室”内,调解员率先询问村民代表的想法和意见,随后通过讲道理、列法条、论利弊的方式向当事村民普及法律知识。
经线上“谈心室”成员多次耐心调解,双方当事人心中的“芥蒂”逐渐被消除,最终,村民同意将土地上的青苗进行有偿清除,双方达成和解协议。
“谈心室”志愿者们在群里上传了林地现场图片,双方表示无意见后,达成和解协议,遂出现文章开头那一幕。
“过去,我们没理解联合造林合同是什么,一股脑以为就是承包合同,这才闹了笑话。”
“调解员除了耐心释法说理,还会站在我们的立场上为我们争取权益,我们很感动!”
“司法所这工作模式好啊!不然我们这些人调解几次都浩浩荡荡地来去,也怪麻烦!‘线上’调解随时随地就可以进行,一点不耽误事!”
……
东源司法所从便民利民的角度出发,建立的线上“谈心室”,变“被动”为“主动”,变“坐等”为“主动”找事,司法所干部、各级人民调解员和村居法律顾问等可以通过线上平台随时深入群众,集法律咨询、法治宣传为一体,为基层老百姓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
“不仅是纠纷调解,乡里村民遇到法律问题都可以通过平台联系‘谈心室’团队。”该所工作人员介绍说,“线上‘谈心室’是社情民意收集点、地方民生的‘晴雨表’,小到家长里短、邻里矛盾,大到房屋拆迁、土地纠纷,都能通过‘谈心室’搜集上来、反映上去。”
“以前有事不好找人,现在调解员总在身边,有什么事及时沟通解决,方便多了。”东源乡群众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