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治理

老兵调解员——陈庆鼎

2020-12-07 18:25作者:张颖珍来源:

       本网讯  “老大哥,按辈分我得喊你声老班长。都是军人,您听我一句!”
  
       “小伙子,我当兵的时候你还不知道在哪儿玩,听哥的,军人要有军人样,这事就这么办!”
  
       “大妈,我理解你的心情,但闹下去不是办法,要尽快解决矛盾才是。”
  
       “陈老板,我们做企业的,钱没了可以再赚,多担一点,对方家里老小的生活就能轻松一点,也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不是。”
  
       ……
  
       遇到矛盾纠纷,一定要对簿公堂吗?蕉城区金涵司法所所长陈庆鼎以人民调解员的身份,将司法服务的端口前移,将矛盾解决在最基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工作35年,调解的案件不计其数,他用特有的老兵调解风格,“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化解一个又一个基层社会矛盾纠纷。
  
       “有什么矛盾,来我办公室坐下来说。”这是陈庆鼎面对剑拔弩张的调解双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今年57岁的陈庆鼎是一名退役军人,现在是蕉城区司法局金涵司法所所长,同时也是金涵畲族乡人民调解委员会副主任。他的办公桌对面摆放着一条大长椅,坐四五人不是问题。正是在这里,多少人坐在长椅上彻夜不归,面红耳赤争论不休,也有多少人在此握手言和,化干戈为玉帛。而不论面对什么情况,陈庆鼎总是始终陪伴在当事双方身边,做矛盾的倾听者、问题的协调者。
  
       从1985年参加工作开始,陈庆鼎就与调解工作结下缘分。小到村民之间的田埂之争,大到两个自然村之间的土地纠葛,这些年,他处理的基层矛盾纠纷案件纷繁复杂,一不留神,小摩擦就会成为大问题。如何在万般思绪中找准路子,他有自己的办法。
  
       “调解工作最重要的事情是调查和沟通。”每次调查事情来龙去脉后,陈庆鼎才开始理思路,从当事双方的角度出发,找到诉求点,预估双方的心理底线,琢磨潜在的争议点,一步步反复斟酌得出调解方案。
  
       今年4月1日,陈庆鼎接到一起案件。一位企业员工在卸货过程中从货车的升降板尾部坠落,抢救无效死亡。死者家属随后多次召集亲朋到企业哭丧并索要150万元的死亡赔偿。4月1日上午,该案件由金涵派出所移交乡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
  
       “棘手,毕竟有伤亡。”陈庆鼎接手后,第一时间带领双方当事人走访人社局工伤认定中心,确定为工伤后,应参照工亡赔偿标准理赔,但死者家属情绪激动,要求企业另行补偿。
  
       “死者是上门女婿,老婆才21岁,孩子2周岁,按照本地习俗死者本应赡养女方父母,他一走,一家人少了顶梁柱。另一方面,企业是刚成立的小公司,因为疫情原因经营状况不好,目前还在亏损。”身为调解人,陈庆鼎精准把脉当事双方的“痛点”。
  
       通过“背靠背”调解,多次沟通,4月1日下午,企业最终同意补助死者家属15万元,双方达成意向。然而,意外再次发生,死者的哥哥突然出现,要求分割部分赔偿款给死者的父母。
  
       这一突发情况中断了原本要进行的签约环节,更加棘手的“案中案”激发了陈庆鼎的“斗志”,他找来村里德高望重的人民调解员帮忙劝说,再以个人名义做担保,这笔赔偿款在亲属达成一致分配意见前将暂存在公共账户,“谁也动不了这笔钱,当务之急是和企业签协议,早日拿到赔偿款,让死者入土为安。”经过陈庆鼎声情并茂铿锵有力的说服工作,4月2日,协议终于签订。由此创造了当地伤亡调解完成速度之最。
  
       身为调解人的工作任务到此已经结束了,但陈庆鼎没有停下,他带着死者家属到法院进行调解协议书的司法确认,并且协助对方商谈完成赔偿款的分割,等死者家属们顺利拿到赔偿款后,他才完成了自己给自己定下的目标任务,“做事嘛,要善始善终。”
  
       “人人都怕麻烦,不敢接活,那调解工作怎么做下去?”靠着扎实的法律基础,沉稳的处事风格,以及一身浩然正气,陈庆鼎爱啃“硬骨头”擅解“硬茬子”的名声越来越响。工作35年,他总结了一套“四理”工作思路,“法理、道理、情理、俗理,我见了这么多人,看了这么多事,所有解决的办法都在这‘四理’之中。”多年来,用这“四理”思路,陈庆鼎的调解之路走得稳又快,15次被评为年度优秀公务员,获得2次三等功,调解达成书面协议近千份。
  
       今年“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由陈庆鼎担任“老兵调解员”的宁德市首个老兵人民调解室成立了,陈庆鼎说,作为一名退伍老兵,他与退伍军人有很多共同语言,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为战友们排忧解难也是他一直想要做的事情。从刚参加工作时跟着前辈做调解工作的小跑腿,到现在远近闻名的“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福建省人民调解专家”,陈庆鼎没有惊人的壮举,没有耀眼的光环,却几十年如一日,奋斗在人民调解工作的第一线,诠释着一名基层法律工作者的初心。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