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佐原:当好医患双方的“中间人”
记宁德市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卓佐原
本网讯 “为了我们的事儿,你们都没过好元宵节,这个红包请你们一定收下。”
“我们不能收你的红包。看到你们的心结解开了,就是给我们最大的礼物了。”
2月26日,在一起医疗纠纷中,看到卓佐原忙前忙后的身影,医患双方都感受到了真情的帮助。当晚7时30分许,经过4个小时的耐心调解,医患双方争议的问题得以解决。
卓佐原是宁德市医患纠纷调解处理中心负责人、宁德市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宁德市法律援助中心律师。多年来,他秉持公平公正之心,于嘈杂喧闹中和语止怒,于静心倾听中探究因果,于过程分析中明辨责任,于真诚沟通中促成和解,先后被省司法厅评为“全省优秀人民调解员”“福建省人民调解先进个人”,被司法部评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
“调解工作和法援工作一样,都是服务群众”
2013年,卓佐原开始从事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8年来共主持调解各类医疗纠纷146件,成功率达99.32%,医患当事人无一反悔。在此之前,他是一名优秀的法律援助律师,还被司法部评为“第四届全国法律援助先进个人”。在卓佐原眼中,调解工作和法援工作一样,都是服务群众。
2019年4月,小池(化名)因其家属在某诊所接受挂瓶治疗后死亡,与诊所医生产生纠纷,来到宁德市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向卓佐原咨询医疗纠纷处置相关法律问题。他回答了小池咨询的所有法律问题,小池连声道谢表示很满意。
当小池得到解答正要离开之时,卓佐原喊住了他:“这件事拖不得,再拖恐将失去死因判断的时机,后面纠纷的处置将越来越被动。建议立即通过调解或诉讼的渠道解决,如果愿意申请调解,可以马上向宁德市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提出。”
小池同意接受调解后,卓佐原和他的同事们主动担起责任,立即与前期介入该案的派出所对接,了解案件详细情况,向医调委的专家库专家咨询,并趁休息时间到死者家属家中安抚死者家属和了解其家庭情况。另外,从情与法的角度分析患者的疾病、诊所的诊疗行为与患者死亡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劝导和说服。最终,经过连续3天的调解,医患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协议于签订时当场履行。
“调解医疗纠纷不是‘和稀泥’”
“医疗纠纷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调解医疗纠纷不是‘和稀泥’,需要通过专业判断,分析诊疗行为是否存在过错、错在哪里、占比多少,才能得出让医患双方都认可的调解结果。但医疗纠纷发生后,由于专业性强、双方医疗信息不对称等原因,极易产生冲突。”讲起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卓佐原颇有心得。
2020年,卓佐原以问题为导向,思考创新提升医疗纠纷专家咨询质效的经验做法,被省司法厅向全省推广。
2020年7月,老张(化名)因为颈椎出了问题到某医院进行治疗,被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经过手术,医生说可以出院休养康复。不料出院后不久,老张感觉术前右脚频频出现的麻木、发紧等症状,术后基本没有改变。
老张对医院的治疗提出质疑,并多次到医院要求赔偿,但院方只同意给予一两万元补助来了结纠纷,双方协商未果。得知情况后,卓佐原第一时间介入调解,对案件开展调查,并积极同双方当事人进行沟通交流。
“医院的诊疗活动是否存在过错,是解决本案纠纷的关键所在。” 卓佐原建议双方通过鉴定或向宁德市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专家库申请医学专家咨询判断,医患双方表示选择专家咨询判断责任。之后,得知专家咨询结果,卓佐原通过耐心释法说理促使医患双方达成调解协议,该起医疗矛盾纠纷就此圆满化解。
“这项工作虽然很辛苦,但很有意义”
医疗纠纷具有急迫性、对立性、专业性的特点,且纠纷时间越是往后延长越难处理,矛盾将越来越激烈。因此,卓佐原给自己制定24小时待命工作制,成功化解了一起又一起医疗纠纷。
“这项工作虽然很辛苦,但很有意义。”卓佐原坦言,在医疗纠纷人民调解过程中,他始终把医患双方的事当作自己的事。一次,某医院发生新生儿死亡医疗纠纷案件,患方试图以医闹的方式解决纠纷,接到电话的卓佐原放弃国庆假期返回工作岗位,经过连续6天调解,患方被卓佐原的热情服务与真诚感动,慢慢理解了卓佐原讲解的相关法律规定。最终,医患双方达成和解。
在调解工作中,遇到卧床或高龄行动不便的当事人,卓佐原采取主动上门服务的“一线工作法”,到医院或患者家里,陪同查封病历、听取事实陈述和调解方案,保障当事人意思表达权,确保调解合法性。
用心用情化解纠纷的同时,卓佐原注重下好“先手棋”,对医调委调解员以及行政调解、医疗质控、投诉接待人员等开展业务培训,将培训理念从只关注“事后调解”一端转变为重视“源头预防+事后调解”两端,培训内容从聚焦纠纷事后调解延伸到事前预防领域。辛勤付出换来的是可喜的回报,宁德市近年来65%以上的医疗纠纷通过人民调解的途径解决,医疗纠纷发生的总量呈下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