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逐绿而行 筑牢闽东生态屏障
本网讯 12月11日,人民公安报刊发文章《宁德:逐绿而行 筑牢闽东生态屏障》,报道宁德公安践行生态警务的做法亮点和实绩实效。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大雪节气已至,但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七步镇仍林海苍翠,中药花卉在树下茁壮生长,游客走进这个“森林氧吧”,尽情深呼吸。
山水如画间,“警察蓝”忠诚守护。宁德公安机关立足区位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不断深化“林长+警长”工作机制,构建“警格+林格”工作格局,推动视频巡防系统、无人机巡护力量向生态区覆盖,全力筑牢闽东生态屏障。
打防结合 拧紧管控安全阀
今年初,周宁县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队民警在入户走访时,接到群众举报称有人疑似电猎野生动物,民警立即摸排线索,仅半天时间不到,便成功抓获犯罪嫌疑人,当场查获麂后腿2条、电网一个、变压器一台。
宁德公安始终保持对生态资源领域违法犯罪高压态势,以“清猎”“昆仑”“绿盾”等专项行动为抓手,发挥森林警察的职能优势和打击涉林违法犯罪的主力军作用,与林业部门建立执法协作,规范涉林案件“首接共处”五快协作机制,严厉打击破坏古树名木、非法狩猎等违法犯罪活动,守护林区安宁,2023年以来,侦破涉林案件251起,破获案件数、破案率比升118%、22%。
近年来,在“三库+碳库”生态理念指引下,周宁不断探索“林养、林种、林游”融合模式,和谐牧业、三杉花卉、林下中草药种植等绿色产业活力涌动、潜力十足。
守护“三库”发展,既要及时对可预见的险情进行阻止干预,更要不断提高群众的生态意识。除了做好巡查整治、打击犯罪的日常“文章”,宁德公安在蕉城福口林场、周宁仙风山省级森林公园设立市、县两级“警察林”,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园”、野生动物放生“回归园”、珍稀植物迁地保护“名贵园”三大园区,打造党建教育、普法宣传、实践活动、研学培训基地,常态化开展森林资源保护宣传和法治教育,吸引远近师生、企业组织、村民群众来此研学拓展、踏青游玩,让敬畏法律、尊重自然的理念浸润人心。
空地联动 巡护有了“千里眼”
“看,这里疑似在焚烧桔梗,马上通知挂片林长前往查看。”宁德市洪口乡天池警务室中,洪口派出所所长万里林一边放大林区的视频画面,一边指挥警员赶赴现场排查隐患。
洪口乡是蕉城区森林覆盖比例最大的乡镇,林区面积近100平方公里,辖区内的洪口水库为福建第七大水库,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立足洪口乡群山绕水库的地理特点,宁德公安在库区、林区设立天池警务室和生态驿站,联合水库养殖公司保安队伍组成天池巡防队,定期通过“岸巡、水巡、视频巡”的方式联动巡护。2022年以来,洪口乡实现森林火灾零发生、盗伐案件零发案。
“起飞!”11月6日下午,古田县驾椅山头,一架警用无人机在古田县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队民警的操控下缓缓攀升至150米高空,拍摄并实时传送林区影像,辅助民警与挂片林长开始了例行巡林工作。
宁德公安全面推进“林长+警长”负责制,落实全市150名挂片林长,除了开展视频巡逻和人员步巡之外,利用无人机弥补步巡耗时长、范围小的短板。“林区广袤,无人机能更高效地拍摄记录大范围林区的情况,通过分析比对发现问题,大大提高了保护效率。”民警介绍,除了辅助巡护,无人机还能实现云广播、热感应等多个功能,助力日常的防火宣传、反盗猎、反盗伐等工作。
空地联动,形成了365天有巡防队巡逻、24小时有无人机巡逻、每个角落有人员管理的全天候无死角巡护,结合视频监控布置,巡护安上了“千里眼”,提高巡查效率,更好保护林区生态。
数字管护 古树领到“身份证”
近日,屏南县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队联合林业局对全县古树名木开展保护管理风险排查,推动屏南县林业局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屏南支公司签订《屏南县古树名木保险协议书》,为屏南县内1406棵古树名木投保,保险金额2392万元。
屏南县是高山生态县,有着世界上最集中、数量最多的岭下乡上楼水松林,被誉为“植物活化石”。
屏南县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队、各派出所联合县林业局深入林区实地踏查,全方位了解古树长势、病虫害防治、复壮措施、管护责任落实等情况,逐一登记建档,形成“一树一档”“一树一策”。全县1406棵古树名木的信息可实时查询,在管护过程中,信息将不断更新。“这就像古树的‘身份证’,每棵树都有独一无二的编号。”森林警察大队民警指着树身上的铭牌说。
屏南公安依托“林长+警长”工作机制,建立责任区民警、村干部、护林员等基层力量多层级监管体系,落实管护措施责任到人,及时掌握、清除古树名木可能遭受破坏、盗伐等方面的风险隐患,守护绿色“文物”,赓续生态文脉,“生态+司法+保险”联动的长效保护机制,让古树名木“老有所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