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四下基层” 写好“平安答卷”——宁德市政法机关扎实开展主题教育推动政法工作高质量发展
本网讯 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宁德市委政法委和全市政法机关准确把握主题教育目标要求,迅速动员实施、精心谋划推进,坚持把深化运用“四下基层”作为重要抓手,持续组织推进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服务工作,立足闽东特色拓展“海上枫桥经验”,大力实施网格化服务管理改革,将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依法能动履职的强大动力,有力推动了政法工作高质量发展。
“枫桥”为媒
打造平安和谐海域
机声隆隆、船来船往,一串串海带随波起伏,一口口网箱整齐划一,霞浦县溪南镇七星海域好不壮观。碧波延绵处,由退休村干、沿海村网格员、党员养殖户等组成的“海管中队”已乘船出发,开始了一天的日常巡查。
行至东安海区时,中队队员发现了异常——在一处渔排交界处,两名养殖户正发生激烈争吵。队员示意船只靠近,并喊话询问情况。原来,李某某与谢某某的养殖渔排当天发生挤压碰撞,造成谢某某渔排损坏。谢某某要求李某某进行赔偿,但李某某则认为该情况因潮汐涨落所致,属不可抗力因素造成,不愿承担责任。
眼见着二人争吵愈烈,“海管中队”立即进行劝说制止,安抚双方情绪。通过调取查看“海上社区智慧综治平台”视频影像,“海管中队”协调“金牌调解员”谢友忠乘坐“流动评理室”快艇抵达海上社区,并联合“1+6+N”法治服务矩阵驻点单位工作人员、热心养殖户等一并介入调解。经各方耐心细致工作,矛盾双方各退一步、握手言和,纠纷得以圆满调处。
这是宁德拧紧矛盾预防“安全阀”,打造平安和谐海域的一个缩影,也是传承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持续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一次生动实践。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宁德市审时度势,深刻把握“四下基层”的丰富内涵、时代价值和实践要求,统筹平安建设成员单位和涉海有关部门发挥职能作用协同保障,为深化“海上枫桥经验”提供有力支持。
宁德市委政法委多次召开现场会,出台指导性文件,将“海上枫桥经验”向沿海县(市、区)推广延伸,指导成立由党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任组长的“海上枫桥”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在全市共建立50多个海上基层党组织,构建区域化“大党建”体系,通过“联席会议、联手排查、联动协作”三项机制推动工作开展,因地制宜培育了霞浦溪南“化解海上养殖纠纷”、福安溪尾“连家船民评理室”、福鼎沙埕“闽浙边界海上综治中心”等一批“枫桥式工作法”,逐步将一地“盆景”变为全市“枫景”。
为破解海上便民服务平台无法满足当前海上人员日常生产生活所需的问题,宁德市委政法委推动各沿海县(市、区)及有关职能部门,构建布局合理、覆盖广泛的服务站点体系,致力贴近基层做好群众工作。同时,落实基层政法单位工作人员轮驻制度,吸收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法律咨询、心理服务等社会力量进驻,打造集“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法律援助、政策宣传等功能为一体的“1+6+N”法治服务矩阵,有效提高化解矛盾、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的能力水平。
日前,霞浦县溪南镇“化解海上养殖纠纷工作法”入选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蕉城区人民法院“普惠金融多元解纷工作法”、福安市公安局交警大队“轻微道路交通事故快处快赔工作法”和柘荣县双城镇“草根和事佬工作法”入选全省新时代“枫桥式工作法”先进典型,并获表彰。
“网格”破题
实干增进民生福祉
“基层是第一线,也是前线,也是火线。”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强调,要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基层一线。走好新时代“四下基层”之路,党员干部更要坚持把问题在一线解决、服务在一线跟进、责任在一线落实。
如何与“实”俱进、身入心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宁德市政法机关聚焦政法工作堵点难点,以“网格”破题,用精细化网格服务管理体系给出了答案。
今年10月,《福建省各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下发后,宁德市委政法委高度重视,结合宁德工作实际,第一时间研究制定落实措施,部署推进,并将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工作纳入平安建设年终考核,细化日常工作考评,推动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实体化、规范化建设工作。与此同时,全市政法机关在原有基础上,结合规范社区(村)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1+6+N”法治服务矩阵建设,持续优化县、乡两级综治中心,加快了全市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升级迭代。目前,全市共设立网格1.7万多个,配备网格工作力量1万多名,有序组织网格员业务培训,逐步建立网格-社区(村)-街道(乡镇)-县(市、区)四级自下而上分级处置运行机制和自上而下统筹协调落实的工作体系。
既有整体谋划,也下“绣花功夫”。
为了更好地发挥网格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蕉城区充分运用“近邻党建”形式,深化党建引领基层网格服务管理工作。基层党支部将业委会、业主监事会、物业拧成一股绳,充分整合辖区网格党员、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开展卫生防疫、平安建设和治安巡逻等各项工作,激发了网格内群防群治内生动力。
在周宁,礼门乡在集镇人口聚集的新村,创新实施“党员巷长+网格警”制,以巷道为界确定一名“党员巷长”和一名民警,开展政策宣传、民意收集、纠纷调解、健康医疗、治安巡查等工作,将“问题找上门”变为“上门找问题”,实现“群众找我办事”到“我为群众服务”的转变。
以数字化改革穿针引线,屏南县研发“数字屏南·网格化服务”平台,通过群众“点单”、平台“接单”、部门“办单”、居民“评单”联动方式,对基层矛盾纠纷、突发事件和公共事务进行动态管控、实时调度和精准治理,有效增进了民生福祉。
而寿宁通过加快推进数字化和网格化深度融合,建成了一个具有寿宁特色的“智理廊乡”数字化综合指挥平台,并借助云计算、空间地理等现代化信息数据手段,实现了网格内“人、地、事、物、组织”等全要素信息的数字化管理。
民生为要
力解群众急难愁盼
“感谢镇领导,感谢梦龙矛盾调处志愿者之家,为我的事费了许多心思。”近日,在寿宁县凤阳镇廷加洋村,顺利拿回征地补偿款并签下息访息诉协议的村民陈某诚挚地说道。
2018年10月,福建省某交通工程有限公司因公路建设堆土需要,与村民陈某签订征地协议,征用陈某位于岗后的2093平方米土地作为弃土场,并约定给付费用102033元。然而,将近5年过去,该公司仍有25000元征地款未如期拨付,这也成了横亘在陈某心中的一根“刺”,为此多次上访反映诉求。
获悉情况后,梦龙矛盾调处志愿者之家“首席法律咨询专家”深入凤阳镇调查发现,双方虽未在补偿款上达成一致意见,但对基本事实均无异议。为了尽快推动息访息诉,“首席专家”随即通过查档取证、外调走访、会商研讨等方式,促使该公司按约发放剩余欠款,让这起拖欠多年的征地补偿款信访事项得到实质性化解。
民生至上,民安为要。聚焦人民利益,不断提升百姓幸福感与获得感,是宁德市政法机关大力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宁德市委政法委坚持社情、民意导向,“以百姓之心为心”,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确定为开展主题教育整改整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前期部署开展为期三个月的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专项行动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推动,围绕“减存量、增控量、防变量”目标,全面起底矛盾纠纷存量,针对性提出“调查研究下基层,服务解题在一线”措施,加强领导包案化积解纷,规范排查调处机制和流程,建立责任倒查机制,落实每月督导考评和排名通报,推动各级干部力量下沉一线把问题找准、隐患查清、短板补齐,实实在在化解矛盾、服务群众、维护稳定。
“精耕细作”换来“开花结果”。如今,一个个各具特色的矛调品牌在闽东大地落地生根:寿宁县传承冯梦龙“无讼”主张,创新“干部+专家、联动+联调、帮办+普法”的“3+”解纷模式,实现案结事了人和;福安升级“四型诉非联动中心”,在21个乡镇(街道)成立“公法诉调对接诉非联动点”,用“公调对接+司法确认”模式,有效化解矛盾纠纷;柘荣创建一站式多元服务中心,打造“商企(园区)枫桥”多元化服务品牌,实现了“小事不出企业、大事不出园区”目标;蕉城区金涵乡创新“法理、道理、情理、俗理”为核心的“四理”调解法,用“土言土语”拉近距离、理性引导、化解纠纷……
数据显示,今年7月至10月,宁德市已累计滚动摸排矛盾纠纷8783件,化解8186件,化解率93.20%,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