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要闻

寿宁县公安局下党派出所“1警+5员”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

2020-07-28 19:42作者:2019-8-14 黄锡顺来源:


“外出乡亲放心,在家乡亲舒心”


本网讯 “总书记给咱乡亲们回信啦,鼓励咱们发扬滴水穿石精神,走好乡村振兴之路……”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顿时让寿宁县下党乡沸腾了!


30年前的盛夏,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乘车近3个小时、披荆斩棘徒步2个多小时,冒着酷暑到下党乡访贫问苦,帮助解决发展难题。之后,他又两次来到下党,“四下基层”从这里开始,“精准扶贫”在这里实践。


时光荏苒,下党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路网络四通八达,已开通5条进乡公路、10条通村公路,拉近了下党群众与外界的时空距离。近日,受乡亲们委托,下党乡6位党员干部群众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下党脱贫的喜讯,表达了对党中央和总书记的感恩之情。8月4日,乡亲们收到了总书记的回信,高兴万分。


总书记在信中表示,“当年‘三进下党’的场景,我至今还历历在目。经过30年的不懈奋斗,下党天堑变通途、旧貌换新颜,乡亲们有了越来越多的幸福感、获得感,这生动印证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道理。”


秉承总书记“三进下党”的为民情怀,同样拉近的还有下党警民之间的距离。近年来,寿宁县公安局下党派出所积极探索创新“1警+5员”工作模式,以“下党民警在身边”微信号为纽带,用心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实现了真正的警民“零距离”,呈现出一幅“让外出乡亲放心,让在家乡亲舒心”的共建共治共享和谐乡村新景象。


“总书记的回信让我激动万分、倍受鼓舞!作为下党的一份子,我感到十分的光荣和自豪。我们要认真学习总书记的回信精神,把它当作下党派出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起点。”下党警区主任卢允桥说。


派出所民警和参与写信给总书记的党员群众一起学习回信精神.jpg

派出所民警和参与写信给总书记的党员群众一起学习回信精神


传承为民情怀

创新“1警+5员”工作模式


“这几颗玉米是我亲手种的,没有洒农药,你一定得带回所里煮了给大伙儿尝尝……”7月27日上午,下党警区主任卢允桥和主持下党派出所工作的副所长郑小凤一同来到溪后村入户走访,刚从菜园子回来的大妈张岩凤看到后,热情地招呼两人进屋,亲如家人。


张大妈今年76岁,一个人独居,儿子在外地务工。就在前段时间,张大妈在菜园里摔倒,民警闻讯赶到将她送往医院治疗。之后,所里的民警、辅警经常来家里走访,关心张大妈的日常生活情况,帮助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并将“警民联系卡”贴在厅堂的醒目位置,以便她能及时联系民警。


“寿宁县公安局率先在公安机关开展警务资源整合,建立‘大部制联勤,大警区联动’的警务管理机制,全县14个派出所划成4个警区,其中以下党派出所为中心所的下党警区包含下党、芹洋、托溪、平溪4个乡镇派出所。”寿宁县公安局党组成员、政工室主任詹炳生说,随着警务改革的深入,自然也就对农村警务工作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


民警与巡防员在村内巡逻.png

民警与巡防员在村内巡逻


下党乡10个行政村,51个自然村,常住人口7082人。针对村居分散、空巢老人多的辖区特点,下党派出所提出了在党建引领下的“1警+5员”工作模式,即每1名民警(辅警)身兼“引导员、服务员、巡防员、调解员、联络员”5个角色。所里4名民警、4名辅警全部挂职兼任村干部,既促进地方发展又延伸警务触角,实现警务覆盖全域化、警务跟进实时化、警务惠民终端化。


回望过去,更知今日。作为寿宁县最边远的山乡之一,过去的下党乡素有闽东“西伯利亚”之称。1988年建乡时,下党成了有名的“五无乡镇”(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电灯照明、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受限于这种条件,同年成立的下党派出所也只能租借在一座土木瓦房里办公。


而习近平总书记,便是在这最为艰苦的时期,三进下党。也正是他的三进下党,让下党派出所民警感受到了深入基层为民办实事的赤诚可贵,并将这种为民情怀传承、发扬。如今,这份整整传承了30年的精神,成了根植在派出所每一位民警、辅警心中的警魂。30年来,该所保持民警“零违法、零违纪”纪录,共受到各级表彰26次,荣立集体三等功2次,1人荣获“全国优秀人民警察”“我心中的警察英雄”“福建省优秀人民警察”称号,2人次荣立二等功、6人次荣立三等功。


“‘1警+5员’是下党派出所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也是激活基层派出所活力的重要法宝。”詹炳生说。


瞄准“精、专、强”

探索新时代矛盾纠纷新解法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但房前屋后间难免会有不尽人意之处。2019年6月13日,下党派出所接到上党村村民吴某回报警称,其利用自家门前空地扩宽道路路面时遭到了邻居吴某粉的多次阻挠。


“扩宽路面本应是一件便民利民的好事,为何遭到邻居阻挠?”带着疑问,民警赶赴现场了解到,吴某回正在扩宽的道路路基较高,邻居吴某粉担心路面扩宽后,如遇降雨天,屋檐水会落地溅起的水花会导致其墙体受损。


“起初,吴某粉情绪激动,误以为民警是来抓他的,甚至对民警破口大骂。”为防止矛盾纠纷进一步升级,民警对吴某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一面努力平复其情绪,向其耐心释法说理;另一面联系吴某粉在外工作的儿子,让儿子做父亲的思想工作。与此同时,成功说服吴某回作出承诺,路面扩宽后做好相关防水措施。最终,二人握手言和。


事后,吴某粉的儿子在电话中,同样用“让外出乡亲放心,让在家乡亲舒心”这种亲身感受,表达了对下党派出所民警的感激之情。


如何更好为民服务,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真正把“红色下党”建成“平安下党、和谐下党”?近年来,下党派出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推动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治理新格局的同时,积极探索矛盾纠纷新解法。


下党派出所民警在下党乡鸾峰桥宣誓.png

下党派出所民警在下党乡鸾峰桥宣誓


郑小凤介绍,派出所首先做“精”民警直调,牢固树立调解也是执法的理念,推动执法活动向矛盾纠纷调处延伸、执法资源向矛盾纠纷调处倾斜。围绕化解矛盾纠纷的首要环节“接处警”开展岗位练兵,提升民警矛盾纠纷调处能力,利用接处警的“黄金时间”,最大限度把筒单矛盾纠纷就地化解在一线。同时,建立矛盾纠纷回访制度,以提高群众对矛盾纠纷调解工作的满意度。


做“专”调解队伍,是下党派出所践行“枫桥经验”的又一个法宝。该所建立了一个乡村“调解微信群”,把熟悉辖区情况、在群众中有威望、具备一定法律知识、热心并善于调解的离退休干部、村干部、法律工作者等全部聘为专、兼职村级调解队伍,同时邀请国土、住建、民政、人社、司法等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充实乡一级的调解队伍,实现网上网下调解同步进行,提升矛盾纠纷化解的质效和权威。


与此同时,做“强”联合调解,对一些“疑难杂症”的矛盾纠纷,由处警民警做好先期取证后,第一时间联合乡、村两级调委会,发挥专业人民调解员和调解志愿者的作用,既实现了非警务警情的有效分流,又发挥了人民调解员的专业优势,防止“民转刑”,使调解真正起到“第一道防线”的作用。


践诺“民警在身边”

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王大爷,您儿子用微信转账转了300元,让我们转交给您,他怕您老人家不会用手机取钱。”7月13日,民警前往后村垅村王成寿老人家中,转交了其儿子给他的生活费。


王成寿也是一名“留守老人”,儿子在莆田市务工,已有许久未回家中看望父亲了。因老人取款困难,其儿子便联系民警,将钱用微信转账给民警,再由民警帮忙兑现转交老父亲。考虑到许久没有见面,民警还用微信让父子俩进行视频聊天,以解思亲之情。


郑小凤说,下党派出所专门开设“下党民警在身边”微信号,让每一户群众中至少有一人实名加入微信号,并按行政村进行分类,坚持做到“民需警应”。如今,该微信号成了下党警民联系、服务百姓的一个很好的互动平台。


“为民服务,敬业正直!”——8月3日,一面送到下党派出所的锦旗,讲述着一个暖心的警民故事。


两个月前,有群众在微信号“下党民警在身边”里反映称,溪后村一个名叫王某某的村民患有精神疾病,流浪在外20多年,至今没有户口,影响了医社保的办理。


民警为王某某采集身份信息.png


“群众事,无小事!”下党派出所立即行动起来,经过多方查寻后,郑小凤于7月22日带上一名辅警专程前往福州,在鼓山风景区一个废弃管理站里找到了以拾荒为生的王某某。因为精神疾病,王某某并不知道身份证件的重要性,民警尝试与其沟通,但其却爱答不理。


经过一番劝说,民警才将王某某带至附近的派出所,采集了指纹、照片等身份信息。回寿宁后,郑小凤立即收集相关材料,第一时间向局领导汇报情况,很快就为王某某补录了户口。之后,民警又积极联系王某某的亲戚,陪王某某回到下党办理了身份证和医社保卡。


近年来,下党派出所主动为群众联系相关部门上门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和残疾人上门服务,实现“民警多动腿,群众少翻山”。上党村年逾八旬的杨月菊于半年前不慎遗失社保卡,由于老人年迈体弱、腿脚不便,便迟迟未能补办,这可把需要社保卡领取社保金的老人急坏了。卢允桥当即协调下党乡农村信用社工作人员,一同驱车20多分钟蜿蜒山路,来到杨月菊老人家中上门办证。7月3 日,卢允桥又驱车将老人接到信用社更改了密码,彻底为老人解决了心头之忧。


结合开展智慧房屋警务工作,下党派出所搭建便民服务平台,将“下党民警在身边”的微信二维码送到工地,使外来务工人员办理暂住登记“一次都不用跑”。如今,进村入户、现场办公、微信搭桥、群防群治,已经成为下党派出所践行“枫桥经验”的有效举措。


依托群防群治

实现“人民治安人民管”


“我们认真贯彻总书记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的重要指示精神,致力于把有限的警力融入到无穷的民力之中,打造出一支遍布整个辖区、集合各方力量的综合性群防群治服务队。”卢允桥说。


借助民警、辅警全部挂职兼任村干部的优势,下党派出所充分调动和发挥辖区社会力量,整合村级治保会、义务消防队、单位保安,按照“派出所—综治中心—网格”三级社区网格化管理架构,组建“1”名(民警、辅警)带领“2”名(义务消防员、专兼职保安)发动“N”名(村小组长、民兵、志愿者)的巡逻队伍,以基础信息采集维护为抓手,登记管理辖区流动人口,做好辖区人口管理的防控工作。


民警教独守老人利用微信与在外务工子女进行视频通话.png

民警教独守老人利用微信与在外务工子女进行视频通话


同时,完善农村警务服务,巡防队员在日常的工作中,重点关注精神病患者、孤寡老人、五保户等群体,并对村中的重点部位进行巡防,发现辖区精神病患者有发作迹象或者有可疑人员进入村中,便第一时间与派出所联系,由派出所派员共同处理;针对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留守妇女等弱势群体,建立分色预警机制,在这些人行动不便、生病等困难需要帮助的情况下,便在门口悬挂预警颜色,以提示巡逻队员。巡逻队员发现后,及时联系派出所,由派出所提供车辆、组织乡卫生院的医护人员一起前往处置。


卢允桥说,多年来,一支由乡政府各部门骨干力量、派出所党员民警、志愿者等组成的“警民先锋服务团”活跃在下党乡村。服务团职能涵盖义务消防、政策宣讲、依法维权、紧急救治等多方面,并作为公安的补充力量,配合派出所开展村居网格化警务,对辖区各类安全隐患进行排查整改,使民警从过去的“孤军奋战”转变为“群体作战”。


“下党民警在身边”微信号在着力提升农村防控水平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鉴于农村偏、远、静和少有监控视频的难点,下党派出所号召在村群众争当巡防员,鼓励群众对辖区内的违法犯罪行为,通过正常的电话报警之外,还可以通过手机微信、短视频将正在发生的违法犯罪视频发至“下党民警在身边”的微信上,协助警方查处违法犯罪行为。


从公安“小巡防”到群众“大联防”,下党乡的群防群治模式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人民治安人民管”这一核心要义。“下党乡多年来实现‘刑事零发案、服务零投诉、矛盾零上访、安保零失误、民警零违纪’。”下党乡党委书记叶忠强说,“下党派出所工作确实很给力,表现非常的优秀!”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