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检察机关助力精准扶贫展现担当
“攀亲”贫困户
本网讯 前些日子,周宁县礼门乡溪兜村的村民老李家里又来“亲戚”了。这些亲戚是宁德市检察院来的,他们通过走访了解结对帮扶对象的近况,并对国家扶贫政策、习近平总书记给下党乡乡亲的回信精神、《习近平在宁德》访谈实录进行了重点宣讲,引导村民们拓宽思路,早日实现脱贫致富。
民之所盼,便是政之所望。近年来,宁德市检察院积极响应国家扶贫政策,牢记为人民谋幸福初心,紧紧围绕本地区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找准履行检察职能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充分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在精准扶贫的战场上主动担当作为,交出了一份检察人精准扶贫的答卷。
司法救助燃希望
受到不法侵害,赢了官司却可能因加害人没有能力赔偿,致使受害人因案致贫、因案返贫……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国家司法救助是检察工作体现人文关怀、民生保障的重要方式。
宁德市检察机关深入开展司法救助,助力脱贫攻坚工作。自2018年4月最高检部署开展“深入推进国家司法救助工作”专项活动以来,宁德市检察机关共受理国家司法救助申请17件22人,发放司法救助金55.5万元,积极为因案致贫、因案返贫的困难群众提供有效救助,帮助他们重拾对生活的希望。
2019年元旦前夕,宁德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施忠华带案下访,为何某清故意杀人案中的受害人江某某送上8万元司法救助金,解了这一家子的燃眉之急。该案中,江某某夫妇及其两个未成年的孙女遭加害人伤害,身上多处受伤,伤情从重伤至轻伤程度不等,仅早期医疗费、护理费就花费了37万多元,且两个未成年人的腿脚无法完全康复,一家人生活极度困难,而罪犯无财产可供赔偿。
宁德市检察院相关负责人说,这是一起典型的被害人因案致贫案件。在送上司法救助金的同时,施忠华还详细了解被害人江某某等人的康复情况,安排该院相关部门积极与当地民政、医院进行沟通协调,为在此案中受到不法侵害的两个未成年人提供有针对性的后续救助和帮扶工作。
驻村蹲点筑富路
如何让村里种下的农作物产生经济效益?有什么办法可以增加村级财务收入,帮助改善村容村貌和群众生活质量?如何帮助村民建一条四好农村路?这些问题一直在宁德市检察院驻村干部李斌的脑海里萦绕。
李斌是宁德市检察院选派到柘荣县富溪镇北岭村的驻村第一书记,他于2018年8月来到村里后,迅速摸清村情民情,与村两委一起,带领群众发展生产、发家致富。村里党员有21人,实施“党员致富带富”工程,支持农村党员、致富能人、返乡创业大学生创办脱贫攻坚示范基地。组织有帮带能力的4名党员与2户贫困户结对帮扶,提供资金、技术、销售等帮助,带动贫困户共同致富,共帮助困难群众20户47人。眼下,村里原建档立卡贫困户2户9人已全部脱贫。
此外,村两委因地制宜,以建设“党建示范村”“生态宜居村”“优质服务村”为目标,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大大提升了村民们的幸福感、获得感。
“干警去驻村,单位做后盾”。驻村工作开展情况如何?村民们生产、生活条件如何?这些问题一直都是宁德市检察院领导心头的牵挂。施忠华等院领导多次到村里看望慰问驻村干部,了解村民生产生活情况,帮助协调落实帮扶资金,鼓励村民积极发展生产,通过“造血”真正实现脱贫致富。
近年来,宁德市检察院指派检察干警先后深入到寿宁、周宁、柘荣挂钩帮扶的省、市级扶贫开发重点村驻村蹲点。驻村干部是法律人,同时也是村民的“贴心人”、扶贫的“有心人”,他们团结村两委,带领群众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结对帮扶“走亲戚”
脱贫是老百姓的殷切期望,也是检察机关服务发展大局的一项重要工作。
根据宁德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从2015年开始,宁德市检察院的干警们便与周宁县桃园村、溪兜村的43户贫困户结对帮扶“走亲戚”,精准助力贫困户实现精准脱贫。
该院研究同意拨付50万元精准扶贫专项资金,并安排全院科级以上干部以小组的方式“一对一”结对帮扶这些贫困户。各扶贫小组通过走访,详细了解帮扶对象生产生活现状、致贫原因以及对脱贫的愿望、需求、意见和建议,并与村干部进行座谈交流,共商脱贫措施。
在此基础上,对贫困户建立一户一台账,为找准扶贫工作的办法和措施奠定基础。因户施策,通过产业扶贫、项目扶持,帮助村民发展生产,增产增收。支持贫困户养蜂、开小商店,就医、子女上学等实际困难和问题,扶贫无小事,事事都是帮扶检察干警们心里惦记的大事。
如今,宁德市检察院俨然成了帮扶村的“娘家人”,村两委或是村民有困难或是有发展生产的“蓝图”,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找检察官反映,谈谈思路,争取支持。你来我往的来回走动,宛如亲戚间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