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要闻
社区法律诊所 防纠治事护政 ——宁德市委政法委源头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工作纪实
2020-07-28 19:24作者:2014-4-30 宁德市来源:
“张律师你好,我想知道欠条是不是必须公证才有效?”“张律师,借名买房有什么风险呢?”“律师同志,请问合伙债务应该如何承担?”“”……日前,当记者一走进宁德市蕉北街道鹤峰社区“法律诊所”,看到的便是这一片热闹的景象。
怎样让群众身边的小矛盾、小纠纷不恶化、不升级?如何在矛盾纠纷的萌芽状态抓早抓小尽快调处?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政法综治、平安建设所关注的重点。从今年3月份开始,为深入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化为民服务的宗旨,宁德市委政法委、市司法局、市法学会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开辟了一条全新的群众工作之路——设立社区“法律诊所”,安排专业的法律工作者进社区免费提供一系列法律服务,一方面为群众咨询解忧,另一方面助社区依法行政,目前已初见成效,并受到广大群众及社区工作人员的一致好评。
据了解,此次由宁德市政法委、宁德市、区两级司法局等部门牵头分别在宁德蕉南东湖社区和蕉北鹤峰社区各设立一个“法律诊所”,“法律诊所”召集了来自宁德市十个律师事务所的30名律师,采用定时、定点、定人的方式,由该市律师协会对30名律师进行排班,每周三上午8:30至11:30,该市律师协会和宁德蕉城区司法局分别指派一名律师和一名工作人员到两个社区的“法律诊所”共同坐诊,围绕诊所“普法、调解、咨询、援助、服务”这五大职能部署开展工作,从根源上全面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大大降低了处理纠纷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为促进社区的和谐稳定和繁荣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
普法宣传 导正法律误区
“以前若抓到小偷,大家都会先把他狠狠打一顿再送派出所,那天,我跟诊所的律师聊过才知道,这样做是违法的;以前只要有人欠了我的钱不还,我就冲到他家里,怎么也得逼他还钱,可现在才知道,应该走诉讼渠道,要不然,有理变没理,搞不好还反惹官司。”家住鹤峰路的郑先生谈起对“法律诊所”的评价,不无感慨。
社区“法律诊所”工作人员平日里积极开展普法工作,对涉及民生的热点问题,从交通肇事到农民工维权,从夫妻吵架到房产买卖纠纷……工作人员对将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小事、常事进行分类汇总,将相关的法律知识整合成册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蕉城区司法局局长告诉记者:“社区普法宣传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关键是怎么做,群众容易接受,不一定一下子会有明显成效,对我们来说,把法律的种子在群众心里播下,也就是为社会安定播种了希望!”
贴心咨询 为群众排忧解难
在社区法律诊所,当记者询问正在咨询的周先生对社区法律诊所的看法时,周先生变得异常激动,言谈之中几欲落泪。周先生称其于2013年11月发生交通事故,半年来自己与肇事者多方交涉,却一直未能获得有效赔偿,甚至有了一些过激的想法。周先生说,想不到一直让他寝食难安的问题,就在家门口解决了,周先生表示非常感谢法律诊所的张律师为他开的“处方”,现在他的医疗事故赔偿已经有了眉目。
另外,记者了解到,区别于传统的“坐诊”,社区法律诊所不只是“定时、定点、定人”坚持开展法律服务,还拓宽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将法律诊所与社区网格化工作对接,从网格信息中获取需要帮助的群众资料,主动送法上门,为困难群众解决各种疑、难、险、怨、急的法律问题。社区法律诊所,逐渐成为了群众的贴心人。
矛盾联调 说理讲法治事
2011年,家住东湖社区的兰某借给其朋友钟某五万元,借款时碍于朋友面子,兰某未要求钟某出具借条或其他书面凭证,可没想到三年过后,钟某因生意亏损无力偿还借款,并以未打借条为由拒绝还款。这下可气坏了兰某,眼看双方就要在社区里大打出手,最后,同社区的群众把兰某劝到社区调解,可任凭社区工作人员百般劝解,双方还是相执不下,无奈之下,社区向法律诊所当值的蔡律师求助。蔡律师在了解情况后,一方面告知兰某若将人打伤将负怎样的刑事责任,同时建议指导兰某如何补充收集证据,最后,钟某不得不承认其借款事实,最终双方在社区达成还款协议。
蕉北鹤峰社区王主任告诉记者,在法律诊所成立之前,社区的矛盾纠纷往往是靠矛排中心来调解,但现在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随着近几年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区矛盾也愈发复杂,从原来的夫妻吵架,邻里不和等小问题升级到各类涉及专业法律知识的债务纠纷、财产纠纷、医患纠纷等,有些时候我们自己也理不清楚其中的法律关系,只能是劝,指标难治本。而法律诊所和矛排中心最大的区别在于,进行调解工作的律师都经过司法考试,他们可以给出权威性的意见和对策,特别是对一些要进入诉讼程序的纠纷,从“专业第三方”的角度介入调解,更能让群众信服,提高了居民特别是个别上访群众对“诊所”的认可与信任,使得法律诊所得以成为推进法治建设的基础阵地。
法律援助 三级对接的绿色通道
陈先生是湖北人,2001年1月来到宁德市鑫宇不锈钢有限公司担任保安,。2013年10月2日,鑫宇公司口头通知不让其上班并停发工资。陈先生多次交涉,鑫宇公司既不出具解除劳动合同的证明,也不安排工作和支付工资,由于该公司从来都没有给陈先生缴纳医社保,陈先生的生活顿时陷入困境。2014年4月9日,陈先生通过鹤峰社区“法律诊所”向宁德市蕉城区法援中心申请法律援助,该中心受理后立即指派律师为其提供援助。
与市、区两级法律援助中心的联动对接,是社区法律诊所的又一特色。对于一些经济困难或者刑事案件的被告人是盲、聋、哑或者未成年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或者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死刑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社区法律诊所在经过审核后,会将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案件移交至法律援助中心。这不仅解决了普通居民百姓,特别是困难群体对法律需求的成本问题,也一改过去法律援助律师坐等案件的局面,拓宽了受案的渠道。
处方支招 修筑程序轨道
有“诊”必有“方”,当记者看到律师为开出的“法律处方”时,不禁为律师的细致工作点赞。对于群众求助的法律问题,应该找什么部门,搜集哪些材料,方法流程步骤,“处方”上一一详尽列出,用程序为群众搭起了一条条办事轨道。为更好地与群众沟通交流,法律诊所还会邀请一些社区“翻译官”,为那些听不懂普通话和专业术语的人进行翻译。至此,群众听而不懂,过耳即忘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法律诊所的律师们同时还扮演着“社区军师”的角色,他们不仅为群众支招,也为社区依法行政护航,用法律为社区工作建起了一道有力的保护屏障。
“社区法律诊所建立之后,居民的大事小事都有了主心骨,该怎么做,去哪儿办都有了思路,法律诊所的律师和工作人员听民声、解民忧、顺民意,切实解决了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将印制使用门诊处方两联单,一方面方便信息的数据化管理,避免重新录入,同时也有利于跟踪回访。另外,我们还要将法律诊所推到海上,形成巡回的法律诊所,不定期的邀请各法律方面的专家,对一些涉及层面较广、社会影响较大的疑难杂症进行专家会诊,稳步将社区法律门诊工作推进深入。”面对采访,宁德市法学会专职副会长雷建云如是说。
怎样让群众身边的小矛盾、小纠纷不恶化、不升级?如何在矛盾纠纷的萌芽状态抓早抓小尽快调处?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政法综治、平安建设所关注的重点。从今年3月份开始,为深入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化为民服务的宗旨,宁德市委政法委、市司法局、市法学会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开辟了一条全新的群众工作之路——设立社区“法律诊所”,安排专业的法律工作者进社区免费提供一系列法律服务,一方面为群众咨询解忧,另一方面助社区依法行政,目前已初见成效,并受到广大群众及社区工作人员的一致好评。
据了解,此次由宁德市政法委、宁德市、区两级司法局等部门牵头分别在宁德蕉南东湖社区和蕉北鹤峰社区各设立一个“法律诊所”,“法律诊所”召集了来自宁德市十个律师事务所的30名律师,采用定时、定点、定人的方式,由该市律师协会对30名律师进行排班,每周三上午8:30至11:30,该市律师协会和宁德蕉城区司法局分别指派一名律师和一名工作人员到两个社区的“法律诊所”共同坐诊,围绕诊所“普法、调解、咨询、援助、服务”这五大职能部署开展工作,从根源上全面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大大降低了处理纠纷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为促进社区的和谐稳定和繁荣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
普法宣传 导正法律误区
“以前若抓到小偷,大家都会先把他狠狠打一顿再送派出所,那天,我跟诊所的律师聊过才知道,这样做是违法的;以前只要有人欠了我的钱不还,我就冲到他家里,怎么也得逼他还钱,可现在才知道,应该走诉讼渠道,要不然,有理变没理,搞不好还反惹官司。”家住鹤峰路的郑先生谈起对“法律诊所”的评价,不无感慨。
社区“法律诊所”工作人员平日里积极开展普法工作,对涉及民生的热点问题,从交通肇事到农民工维权,从夫妻吵架到房产买卖纠纷……工作人员对将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小事、常事进行分类汇总,将相关的法律知识整合成册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蕉城区司法局局长告诉记者:“社区普法宣传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关键是怎么做,群众容易接受,不一定一下子会有明显成效,对我们来说,把法律的种子在群众心里播下,也就是为社会安定播种了希望!”
贴心咨询 为群众排忧解难
在社区法律诊所,当记者询问正在咨询的周先生对社区法律诊所的看法时,周先生变得异常激动,言谈之中几欲落泪。周先生称其于2013年11月发生交通事故,半年来自己与肇事者多方交涉,却一直未能获得有效赔偿,甚至有了一些过激的想法。周先生说,想不到一直让他寝食难安的问题,就在家门口解决了,周先生表示非常感谢法律诊所的张律师为他开的“处方”,现在他的医疗事故赔偿已经有了眉目。
另外,记者了解到,区别于传统的“坐诊”,社区法律诊所不只是“定时、定点、定人”坚持开展法律服务,还拓宽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将法律诊所与社区网格化工作对接,从网格信息中获取需要帮助的群众资料,主动送法上门,为困难群众解决各种疑、难、险、怨、急的法律问题。社区法律诊所,逐渐成为了群众的贴心人。
矛盾联调 说理讲法治事
2011年,家住东湖社区的兰某借给其朋友钟某五万元,借款时碍于朋友面子,兰某未要求钟某出具借条或其他书面凭证,可没想到三年过后,钟某因生意亏损无力偿还借款,并以未打借条为由拒绝还款。这下可气坏了兰某,眼看双方就要在社区里大打出手,最后,同社区的群众把兰某劝到社区调解,可任凭社区工作人员百般劝解,双方还是相执不下,无奈之下,社区向法律诊所当值的蔡律师求助。蔡律师在了解情况后,一方面告知兰某若将人打伤将负怎样的刑事责任,同时建议指导兰某如何补充收集证据,最后,钟某不得不承认其借款事实,最终双方在社区达成还款协议。
蕉北鹤峰社区王主任告诉记者,在法律诊所成立之前,社区的矛盾纠纷往往是靠矛排中心来调解,但现在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随着近几年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区矛盾也愈发复杂,从原来的夫妻吵架,邻里不和等小问题升级到各类涉及专业法律知识的债务纠纷、财产纠纷、医患纠纷等,有些时候我们自己也理不清楚其中的法律关系,只能是劝,指标难治本。而法律诊所和矛排中心最大的区别在于,进行调解工作的律师都经过司法考试,他们可以给出权威性的意见和对策,特别是对一些要进入诉讼程序的纠纷,从“专业第三方”的角度介入调解,更能让群众信服,提高了居民特别是个别上访群众对“诊所”的认可与信任,使得法律诊所得以成为推进法治建设的基础阵地。
法律援助 三级对接的绿色通道
陈先生是湖北人,2001年1月来到宁德市鑫宇不锈钢有限公司担任保安,。2013年10月2日,鑫宇公司口头通知不让其上班并停发工资。陈先生多次交涉,鑫宇公司既不出具解除劳动合同的证明,也不安排工作和支付工资,由于该公司从来都没有给陈先生缴纳医社保,陈先生的生活顿时陷入困境。2014年4月9日,陈先生通过鹤峰社区“法律诊所”向宁德市蕉城区法援中心申请法律援助,该中心受理后立即指派律师为其提供援助。
与市、区两级法律援助中心的联动对接,是社区法律诊所的又一特色。对于一些经济困难或者刑事案件的被告人是盲、聋、哑或者未成年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或者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死刑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社区法律诊所在经过审核后,会将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案件移交至法律援助中心。这不仅解决了普通居民百姓,特别是困难群体对法律需求的成本问题,也一改过去法律援助律师坐等案件的局面,拓宽了受案的渠道。
处方支招 修筑程序轨道
有“诊”必有“方”,当记者看到律师为开出的“法律处方”时,不禁为律师的细致工作点赞。对于群众求助的法律问题,应该找什么部门,搜集哪些材料,方法流程步骤,“处方”上一一详尽列出,用程序为群众搭起了一条条办事轨道。为更好地与群众沟通交流,法律诊所还会邀请一些社区“翻译官”,为那些听不懂普通话和专业术语的人进行翻译。至此,群众听而不懂,过耳即忘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法律诊所的律师们同时还扮演着“社区军师”的角色,他们不仅为群众支招,也为社区依法行政护航,用法律为社区工作建起了一道有力的保护屏障。
“社区法律诊所建立之后,居民的大事小事都有了主心骨,该怎么做,去哪儿办都有了思路,法律诊所的律师和工作人员听民声、解民忧、顺民意,切实解决了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将印制使用门诊处方两联单,一方面方便信息的数据化管理,避免重新录入,同时也有利于跟踪回访。另外,我们还要将法律诊所推到海上,形成巡回的法律诊所,不定期的邀请各法律方面的专家,对一些涉及层面较广、社会影响较大的疑难杂症进行专家会诊,稳步将社区法律门诊工作推进深入。”面对采访,宁德市法学会专职副会长雷建云如是说。
编辑:
最新更新
各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