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要闻
宁德市委政法委做好群众工作化解社会矛盾有要诀
2020-07-28 19:26作者:龚丽雯来源:
山区,有深入田间地头的干部现场调解;海上,有设置在渔排、码头的“海上巡回法庭”化解矛盾;社区,有“坐诊”律师释法说理……近年来,宁德市积极创新群众工作,不断拓展“积小安为大安”路子,以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社会化预防为手段,念好政法工作“山海经”。今年上半年,全市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达94.39%,位列全省第二;寿宁县群众安全感在全省县(市、区)中排名第一;柘荣县群众安全感增幅全省第一。
法律诊所:
律师“坐诊”化矛盾解纠纷
“都别急,虽然现行法律没有将‘标会’明确列为非法行为,但它实际上具有非法集资的性质。你们将相关材料移交公安机关,一般会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定罪量刑。”11月18日一早,寒风凛冽,但蕉北街道鹤峰社区“法律诊所”却人头攒动,当日轮值“坐诊”的张律师,正在用方言开导在场的群众。
听到张律师对相关法律详细的讲解,原本嘈杂的人群逐渐安静下来,按照导诊员的引导排队登记。
一旁鹤峰社区的王主任向记者介绍,这是由一场“倒会”引起的“风波”。两个月前,会首兰某停标后,拖欠胡某、刘某等69名会员1000余万元,随后没了踪影。“如果在以往,胡某等人很可能会采取一些激进做法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但‘法律诊所’成立后,律师以‘专业第三方’的角度介入,总能将群众引回诉讼渠道,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果然,不到30分钟,在听完张律师提出的法律专业建议后,群众的情绪缓和了下来,同意将该案移交蕉城区金融风险防范办。
如何创新工作方法有效服务基层百姓,一直以来都是宁德市在探索的课题。去年3月,宁德市委政法委联合市司法局、市法学会在全省率先开办社区法律诊所。通过科学整合法律资源,组织全市10个律师事务所的30名律师作为“坐诊医生”,统筹社区治保会、调解会相关人员为“导诊员”,利用社区综治信访维稳工作站网络,与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相对接,以“坐诊”普法、“出诊”送法、“把脉”教法、支招用法的方式,定时、定点、定人地为群众解疑支招,化解矛盾,近距离地为群众提供及时权威的免费法律服务。
成立一年多来,“法律诊所”共开展送法上门、法律咨询、个案指导381件次,化解矛盾纠纷10起,切实解决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海上枫桥:
社会管理盲区的华丽转身
中午时分,暖融的太阳将初冬的冷冽驱散。在三都边防派出所民警的带领下,记者登上巡逻艇,前往全国首个海上社区——三都海上社区,零距离感受“海上枫桥”的魅力。
伴随着沉闷的马达声,船艇缓缓离开了码头,该所副教导员郭遥铺开手中的“海上社区交通示意图”,思索片刻后,指着其中一处说:“先去四号码头的老陈家。”
老陈是当地的一位渔民,在三都镇城澳四号码头养殖了一片面积不小的渔排。一个月前,他的渔排桩绳被邱某驾驶的货船打断了13根,双方因赔偿问题引发纷争。
事发15分钟,该所海上警务区民警就赶到现场,了解事情原委。半个小时不到,蕉城区人民法院“海上巡回法庭”法官和海上调解室调解员也陆续赶到,三方当即启动“诉前调解”大巡回机制。摆事实、讲法理、拢感情、谈利弊……3个小时后,邱某主动认错,赔偿老陈损失5万元,双方握手言和。
“之所以能这么快在环境错综复杂的海上赶到现场,得益于我手中这张‘海上社区交通示意图’。”郭遥介绍说,该地图由派出所官兵们亲手绘制,不仅标绘了所有航道,还标记了岛屿、礁石、渔排房屋,一旦有风吹草动,他们总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除了手绘地图,该所还将辖区的渔排分区、划组、编号,在每组设置一位“海上网格员”,配上电子鹰监控系统,形成一张海上社区治安防范网。而海上调解室、海上巡回法庭的成立,实现了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的无缝对接,让那些几乎对簿公堂的群众及时化解了矛盾纠纷,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 但要将这个全国最大的‘海上浮城’从社会管理的盲区变为资源汇聚的社区,光靠这些还不够。”蕉城区委政法委书记肖惠明告诉记者,除了诉前调解大巡回机制,他们还统筹各种司法资源与调解资源,在镇区本岛设立“联合调处中心”;在最靠近海上养殖区的秋竹村设立了集渔政、渔港、渔业船舶、渔业生产安全和水产养殖等涉海综合行政执法的“执法服务中心”;在渔民聚居的海上建起了集医疗卫生服务、法律维权服务、水产养殖服务、计划生育服务、劳动保障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便民服务中心”。
“三个中心‘管理力量大整合、社会服务大集中、信息采集大平台、矛盾隐患大排查、社会治安大联防、行政执法大联动’的工作思路,不仅为海域经济发展和海上治安安定稳定保驾护航,更实实在在解决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肖惠明如是说。
无访乡村:
无访少讼并非只是句口号
走进寿宁县清源乡,记者看到一位在法制宣传栏前驻足的村民,当问及是否看得懂宣传栏中的内容时,这位村民没有犹豫地说:“开始我不想看,但这上面的画和解释语挺有趣的,道理也浅显,现在我经过这儿就会忍不住瞧一瞧。你看,这上面讲到‘人多势众上访就能解决问题吗’,我过去以为是,现在觉得不完全是。”
在寿宁县清源乡、凤阳乡、斜滩镇公众比较聚集的地点,这类法制工作和信访工作宣传栏随处可见。从征地补偿到农民工维权,从粮油补贴到房屋征收,寿宁县综治信访部门在宣传图解上,并没有回避敏感的问题,而是将群众最常见、也最可能发生的信访现象作了公开,引导群众正常渠道信访。用政府公开引导的办法,把群众遇到问题的反映渠道引到最基层组织。
“这种常态化的普法工作很有意义,虽然不一定立竿见影,但群众反映问题、提出诉求的渠道通了,才能让上访矛盾止于乡村。”清源乡党委书记李少玉对此感触颇深。
要实现“无访少讼寿宁”的目标,除了畅通信访渠道,开门接访变“堵”为“疏”,更要触角延伸变“上”为“下”、部门联动变“单”为“团”。 寿宁县政法委副书记周道芳说:“2012年8月,我们率先在宁德市开展设置县委群众工作部试点工作。围绕影响社会安定稳定的热点、难点问题,我们在强化分析研判上下工夫,将关口前移,将信访工作重心下沉,抓住源头即时解决,把握了信访工作主动权。”随后,他和记者分享了一个调解经历。
今年5月,清源乡阳尾村黄眉山至斜滩110KV南阳段线路建设工程项目部与40多名云南昭通籍劳工因劳资发生纠纷。尽管项目部没将此事汇报,但乡里得知后,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由乡人大主席刘志勇牵头,组织派出所、综治等部门负责人,赶赴现场进行调解。
现场,双方剑拔弩张。刘志勇意识到事件的严重性,与相关工作人员研究后,决定先将大部分劳工劝返回乡,留下3名代表协商解决。经过4天3夜7次协调会,双方终于各退一步,达成协议。由于乡党委政府发现及时,迅速介入,处理得当,一场可能引发群体性流血事件的矛盾纠纷就这样化解了。
扎实的基础工作换来的是喜人的成绩。今年以来,寿宁县没有发生群体性恶性事件和个人极端事件,全县有4个乡镇实现“无访乡镇”(清源乡、坑底乡、下党乡、竹管垅乡),176个村(社区)实现“无访村(社区)。
法律诊所:
律师“坐诊”化矛盾解纠纷
“都别急,虽然现行法律没有将‘标会’明确列为非法行为,但它实际上具有非法集资的性质。你们将相关材料移交公安机关,一般会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定罪量刑。”11月18日一早,寒风凛冽,但蕉北街道鹤峰社区“法律诊所”却人头攒动,当日轮值“坐诊”的张律师,正在用方言开导在场的群众。
听到张律师对相关法律详细的讲解,原本嘈杂的人群逐渐安静下来,按照导诊员的引导排队登记。
一旁鹤峰社区的王主任向记者介绍,这是由一场“倒会”引起的“风波”。两个月前,会首兰某停标后,拖欠胡某、刘某等69名会员1000余万元,随后没了踪影。“如果在以往,胡某等人很可能会采取一些激进做法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但‘法律诊所’成立后,律师以‘专业第三方’的角度介入,总能将群众引回诉讼渠道,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果然,不到30分钟,在听完张律师提出的法律专业建议后,群众的情绪缓和了下来,同意将该案移交蕉城区金融风险防范办。
如何创新工作方法有效服务基层百姓,一直以来都是宁德市在探索的课题。去年3月,宁德市委政法委联合市司法局、市法学会在全省率先开办社区法律诊所。通过科学整合法律资源,组织全市10个律师事务所的30名律师作为“坐诊医生”,统筹社区治保会、调解会相关人员为“导诊员”,利用社区综治信访维稳工作站网络,与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相对接,以“坐诊”普法、“出诊”送法、“把脉”教法、支招用法的方式,定时、定点、定人地为群众解疑支招,化解矛盾,近距离地为群众提供及时权威的免费法律服务。
成立一年多来,“法律诊所”共开展送法上门、法律咨询、个案指导381件次,化解矛盾纠纷10起,切实解决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海上枫桥:
社会管理盲区的华丽转身
中午时分,暖融的太阳将初冬的冷冽驱散。在三都边防派出所民警的带领下,记者登上巡逻艇,前往全国首个海上社区——三都海上社区,零距离感受“海上枫桥”的魅力。
伴随着沉闷的马达声,船艇缓缓离开了码头,该所副教导员郭遥铺开手中的“海上社区交通示意图”,思索片刻后,指着其中一处说:“先去四号码头的老陈家。”
老陈是当地的一位渔民,在三都镇城澳四号码头养殖了一片面积不小的渔排。一个月前,他的渔排桩绳被邱某驾驶的货船打断了13根,双方因赔偿问题引发纷争。
事发15分钟,该所海上警务区民警就赶到现场,了解事情原委。半个小时不到,蕉城区人民法院“海上巡回法庭”法官和海上调解室调解员也陆续赶到,三方当即启动“诉前调解”大巡回机制。摆事实、讲法理、拢感情、谈利弊……3个小时后,邱某主动认错,赔偿老陈损失5万元,双方握手言和。
“之所以能这么快在环境错综复杂的海上赶到现场,得益于我手中这张‘海上社区交通示意图’。”郭遥介绍说,该地图由派出所官兵们亲手绘制,不仅标绘了所有航道,还标记了岛屿、礁石、渔排房屋,一旦有风吹草动,他们总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除了手绘地图,该所还将辖区的渔排分区、划组、编号,在每组设置一位“海上网格员”,配上电子鹰监控系统,形成一张海上社区治安防范网。而海上调解室、海上巡回法庭的成立,实现了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的无缝对接,让那些几乎对簿公堂的群众及时化解了矛盾纠纷,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 但要将这个全国最大的‘海上浮城’从社会管理的盲区变为资源汇聚的社区,光靠这些还不够。”蕉城区委政法委书记肖惠明告诉记者,除了诉前调解大巡回机制,他们还统筹各种司法资源与调解资源,在镇区本岛设立“联合调处中心”;在最靠近海上养殖区的秋竹村设立了集渔政、渔港、渔业船舶、渔业生产安全和水产养殖等涉海综合行政执法的“执法服务中心”;在渔民聚居的海上建起了集医疗卫生服务、法律维权服务、水产养殖服务、计划生育服务、劳动保障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便民服务中心”。
“三个中心‘管理力量大整合、社会服务大集中、信息采集大平台、矛盾隐患大排查、社会治安大联防、行政执法大联动’的工作思路,不仅为海域经济发展和海上治安安定稳定保驾护航,更实实在在解决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肖惠明如是说。
无访乡村:
无访少讼并非只是句口号
走进寿宁县清源乡,记者看到一位在法制宣传栏前驻足的村民,当问及是否看得懂宣传栏中的内容时,这位村民没有犹豫地说:“开始我不想看,但这上面的画和解释语挺有趣的,道理也浅显,现在我经过这儿就会忍不住瞧一瞧。你看,这上面讲到‘人多势众上访就能解决问题吗’,我过去以为是,现在觉得不完全是。”
在寿宁县清源乡、凤阳乡、斜滩镇公众比较聚集的地点,这类法制工作和信访工作宣传栏随处可见。从征地补偿到农民工维权,从粮油补贴到房屋征收,寿宁县综治信访部门在宣传图解上,并没有回避敏感的问题,而是将群众最常见、也最可能发生的信访现象作了公开,引导群众正常渠道信访。用政府公开引导的办法,把群众遇到问题的反映渠道引到最基层组织。
“这种常态化的普法工作很有意义,虽然不一定立竿见影,但群众反映问题、提出诉求的渠道通了,才能让上访矛盾止于乡村。”清源乡党委书记李少玉对此感触颇深。
要实现“无访少讼寿宁”的目标,除了畅通信访渠道,开门接访变“堵”为“疏”,更要触角延伸变“上”为“下”、部门联动变“单”为“团”。 寿宁县政法委副书记周道芳说:“2012年8月,我们率先在宁德市开展设置县委群众工作部试点工作。围绕影响社会安定稳定的热点、难点问题,我们在强化分析研判上下工夫,将关口前移,将信访工作重心下沉,抓住源头即时解决,把握了信访工作主动权。”随后,他和记者分享了一个调解经历。
今年5月,清源乡阳尾村黄眉山至斜滩110KV南阳段线路建设工程项目部与40多名云南昭通籍劳工因劳资发生纠纷。尽管项目部没将此事汇报,但乡里得知后,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由乡人大主席刘志勇牵头,组织派出所、综治等部门负责人,赶赴现场进行调解。
现场,双方剑拔弩张。刘志勇意识到事件的严重性,与相关工作人员研究后,决定先将大部分劳工劝返回乡,留下3名代表协商解决。经过4天3夜7次协调会,双方终于各退一步,达成协议。由于乡党委政府发现及时,迅速介入,处理得当,一场可能引发群体性流血事件的矛盾纠纷就这样化解了。
扎实的基础工作换来的是喜人的成绩。今年以来,寿宁县没有发生群体性恶性事件和个人极端事件,全县有4个乡镇实现“无访乡镇”(清源乡、坑底乡、下党乡、竹管垅乡),176个村(社区)实现“无访村(社区)。
编辑:
最新更新
各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