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要闻
宁德市公安边防支队创新督察管理工作模式纪实
2020-07-28 19:29作者:2016-4-7 袁自由 胡来源:
“啄”出警务种种病
本网讯 3月22日,宁德市边防支队纪委通过支队主页新设的《问责曝光台》专栏,向官兵公开发布《问责曝光第二期》,曝光基层单位出现的部队管理问题。同时,对16名落实规章制度不严、领导责任履行不力的官兵予以严肃问责,发出从严管理部队的强烈信号。
在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大背景下,全国边防部队把确保部队和辖区安全稳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今年以来,该支队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充分发挥督察职能作用,研究制定了《加强边防督察措施实施细则》;大力实行“有限督察”、“精准督察”、“协助督察”模式,有效破解了以往督察职责定位不准、查纠问题不精、指导基层不专等问题,开启了督察管理工作新模式,有力助推了部队安全有序发展。
明确职责定位 实行“有限督察”
破解大包大揽、无序督察的问题
2月29日,在宁德市边防支队督察工作会议上,机关部门领导建议把业务科室部署的工作纳入督察范畴,立即被支队长郭麟叫停。他说:“督察不是‘太平洋警察’,不是‘万金油’机构,不能啥事都管。”
过去,一些官兵认为“找茬”、“挑刺”是督察的分内事,无论是组织各类检查、评比、考评,还是业务部门部署的工作任务,都习惯拉督察去跟踪督导抓落实。据该支队训练基地主任陈存介绍,去年督察队下乡检查61次,查纠各类问题1100多个,是到基层下乡最多、发现问题最多、下发通报最多的机构。但与之不相匹配的是,督察队在支队级以下单位没有正式编制,人员由训练基地、警训科参谋兼任,一般仅有2名干部、1名战士,人员相对较少,但承担的任务却十分繁重。
有限的督察力量,无限的督察任务,让督察工作也暴露了一些漏洞:督察的覆盖面太广,尺度不好控制,容易形成“瞎转悠”、“打乱战”的工作局面,结果常常是基层官兵指责、主管领导不满意。另外,督察干部人少事多,无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长期坚持下乡检查,工作异常辛苦,很多年轻官兵不愿意从事督察工作。
如何破解督察人少事多、忙乱无序的工作局面?今年初,该支队在做好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转变以往“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督察工作思路,严格区分业务部门与督察部门的职能定位;全面实行“有限督察”,把督察职能任务聚焦在督促管理部队、贯彻条令条例、推动重大专项行动的落实上,科学合理地压缩督察范围,削减督察任务量。针对督察下乡检查、机关业务部门临时部署督察工作任务的实际,该支队建立了督察下派审批制度。每次督察下乡检查,必须由支队主官或主管领导亲自审定、确定督察任务,有效避免了督察大包大揽、无序督察的问题发生。
明晰职责任务是前提,补充督察力量是关键。在军队和国防改革的大背景下,部队管理任务日趋繁重。该支队立足督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配齐配强督察队伍,成立了以支队长为督察长,副政委、参谋长为副督察长的督察委员会,负责督察工作全面统筹。碰到阶段重点工作、敏感节点工作部署,该支队就充分发挥团职后备干部业务能力强的优势,建立了团职后备干部参与派驻督察机制,督导各级贯彻落实上级党委工作部署要求,既弥补了督察力量不足的问题,又有力提升了督察实效。
对于一些督察干部心存“督察岗位经常得罪人”、“对前途缺乏信心”的问题,该支队建立了合理的督察干部考评机制。对在岗位连续工作满1年以上的专兼职督察干部,日常与年度绩效考评听取督察委员会意见;对敢于较真碰硬、严格执法执纪的督察民警,在评先评优、晋职晋衔、年终考评、列选后备干部上予以优先考虑。
职责定位准了,政策保障到位了,督察民警的工作干劲更足了。今年以来,该支队督察队累计行程7000多公里,开展督察52次,检查单位89个次、官兵200余人次,发现问题120个次,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5%,成为下基层次数最多的队伍。
改进督察方式 实行“精准督察”
破解蜻蜓点水、浮于表面的问题
“边防派出所吗?漳湾镇下塘村村委楼这边有人聚众械斗,请你们赶快派人过来处置!”3月20日,宁德市边防支队督察队队长陈存站在下塘村村委楼前,拨通了下塘边防派出所值班报警电话,旨在检验派出所在“两会”安保工作期间对重大警情的处置情况。
不到10分钟,警车一路呼啸赶到事发现场。车还没停稳,陈存带着督察民警就赶了过去,向处警民警敬了个礼:“我们是支队督察队,刚才的警情是模拟报警,现对你们的接处警工作进行督察。”驾驶员未系安全带、警务装备未带齐、防刺背心未穿戴……督察民警严格对照接处警规范操作程序进行检查,并逐一做好问题记录。1个小时后,督察民警又模拟群众聚众闹事警情,再次拨打派出所报警电话,检验民警处警是否整改到位。
“扭住一个问题实行精准督察,把问题的根源、特点与规律摸清楚、找彻底,才能提升督察效能。”该支队纪委副书记、政治处副主任刘仁功介绍说。以往督察方式以狂轰乱炸、漫无目的为主,撒的网很大、面很广,耗费了大量精力,但督察出来的问题零散,蜻蜓点水、浮于表面,不深入、不具体,难以形成预警性的研判报告,不足以为党委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思路决定出路,理念决定站位。今年初,该支队坚持在深入上、预防上发力,以问题为导向,区分不同单位、不同节点、不同专项任务容易出现的敏感突出问题,实行“精准督察”,把问题苗头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按照大队官兵总人数不少于5%的名额,建立督察信息员队伍和督察人员资源库,积极收集在线官兵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精准督察提供强有力支撑,促进各项规章制度更好地落实到位。数据统计显示,今年以来,该支队开展精准督察14次,查纠曝光车辆、执法、群众投诉等问题67个,问责26人次,部队未发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一起重大违纪事件。
除了转变督察工作思路外,该支队更加重视督察人员业务素质的提升。司令部参谋长兰群峰说,督察工作涉及机关各个岗位,想要发现问题和薄弱环节必须涉猎广,只有精通业务知识,督察才能有的放矢、抓到要害,真正成为督察百病的“啄木鸟”。
抓住症结才能找准方向。该支队创新思路,建立督察人才储备机制,择优选拔专兼职督察干部和相关业务骨干入库管理,明确规定督察干部上岗前必须有相关岗位经历。每季度,从督察人才库中抽调人员参与支队联合督察,并按照优选优推的原则,将相关人员推荐参与上级督察部门轮训,全面提升督察队伍的能力素质。“督察能力素质的体现,就是要让被督察的人不觉得我们是在挑刺,而是在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堵塞漏洞,推动他们工作开展。这才是督察民警应该具备的素质。”督察民警张友华说。
整合督察力量 实行“协助督察”
破解业务不专、指导不精的问题
今年2月中旬,宁德市边防支队一个派出所发生一件“蹊跷事”:两周时间,连续被支队通报批评6次,不是工作考评排名靠后,就是部队管理出纰漏。虽然不是大问题,但各项工作接二连三“冒泡”,难免不会“捅娄子”。
对此,该支队督察队立即启动协助督察机制,联合边管、法制、警训部门人员成立联合督察组,对派出所业务工作、部队管理进行为期两天的全面检查;共同分析梳理四大类17个问题,并下发《问题督办单》,由对应科室跟踪抓落实。1个月后,这个派出所不仅官兵面貌发生了大转变,执法考评还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
一招破解执行难。今年以来,该支队针对督察相对不足、任务日益繁重、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创新督察方式,整合督察力量,实行“协作督察”,变“单打独斗”为“纵横结合”,形成整体效应。对于一些上级部署或支队重大专项工作,支队督察队加强与业务科室之间的协作,指派督察成员与重点业务科室人员建立“1+N”联合督察组。既方便了督察部门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业务工作动态,又增强了督察的专业性和针对性,也提高了业务部门发现问题的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果敢性。司令部副参谋长朱治国说:“现在有了各业务科室的参与,基层单位由以前的躲避督察、敷衍督察开始向欢迎督察、认真对待督察转变。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
当前,在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大背景下,加强部队管理、严格规范执法已然成为部队管理的新常态,督察工作任务日益常态化,督察力度和频率逐渐加大。该支队立足新的形势与任务,放宽“协作督察”视角,除了加强与科室之间的协作外,还注重发挥大队“一线指挥部”的指导监督作用,建立了支队、大队两级协作督察工作机制。每月,支队按照不少于各大队30%的单位、大队按照不少于50%的单位分层分片进行督察,共同查纠基层苗头性、倾向性和顽疾性问题。同时,重点落实督察“下派、报告、纠正、反馈、问责”五个环节,督促大队发现重大敏感问题及时上报,由支队实行“一督一卷”,实现精确督察、法制督察,确保督察权威性。
“协助督察”,整合力量,精准发力,部队安全事故隐患明显减少,执法考评、部队管理等工作成效日益突出。该支队政委潘曦明深有体会地说:“只要一级落实一级的督导管理责任,脚踏实地地把部队的每一项工作、每一个安全问题想在前、做在前,部队发展就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本网讯 3月22日,宁德市边防支队纪委通过支队主页新设的《问责曝光台》专栏,向官兵公开发布《问责曝光第二期》,曝光基层单位出现的部队管理问题。同时,对16名落实规章制度不严、领导责任履行不力的官兵予以严肃问责,发出从严管理部队的强烈信号。
在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大背景下,全国边防部队把确保部队和辖区安全稳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今年以来,该支队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充分发挥督察职能作用,研究制定了《加强边防督察措施实施细则》;大力实行“有限督察”、“精准督察”、“协助督察”模式,有效破解了以往督察职责定位不准、查纠问题不精、指导基层不专等问题,开启了督察管理工作新模式,有力助推了部队安全有序发展。
明确职责定位 实行“有限督察”
破解大包大揽、无序督察的问题
2月29日,在宁德市边防支队督察工作会议上,机关部门领导建议把业务科室部署的工作纳入督察范畴,立即被支队长郭麟叫停。他说:“督察不是‘太平洋警察’,不是‘万金油’机构,不能啥事都管。”
过去,一些官兵认为“找茬”、“挑刺”是督察的分内事,无论是组织各类检查、评比、考评,还是业务部门部署的工作任务,都习惯拉督察去跟踪督导抓落实。据该支队训练基地主任陈存介绍,去年督察队下乡检查61次,查纠各类问题1100多个,是到基层下乡最多、发现问题最多、下发通报最多的机构。但与之不相匹配的是,督察队在支队级以下单位没有正式编制,人员由训练基地、警训科参谋兼任,一般仅有2名干部、1名战士,人员相对较少,但承担的任务却十分繁重。
有限的督察力量,无限的督察任务,让督察工作也暴露了一些漏洞:督察的覆盖面太广,尺度不好控制,容易形成“瞎转悠”、“打乱战”的工作局面,结果常常是基层官兵指责、主管领导不满意。另外,督察干部人少事多,无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长期坚持下乡检查,工作异常辛苦,很多年轻官兵不愿意从事督察工作。
如何破解督察人少事多、忙乱无序的工作局面?今年初,该支队在做好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转变以往“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督察工作思路,严格区分业务部门与督察部门的职能定位;全面实行“有限督察”,把督察职能任务聚焦在督促管理部队、贯彻条令条例、推动重大专项行动的落实上,科学合理地压缩督察范围,削减督察任务量。针对督察下乡检查、机关业务部门临时部署督察工作任务的实际,该支队建立了督察下派审批制度。每次督察下乡检查,必须由支队主官或主管领导亲自审定、确定督察任务,有效避免了督察大包大揽、无序督察的问题发生。
明晰职责任务是前提,补充督察力量是关键。在军队和国防改革的大背景下,部队管理任务日趋繁重。该支队立足督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配齐配强督察队伍,成立了以支队长为督察长,副政委、参谋长为副督察长的督察委员会,负责督察工作全面统筹。碰到阶段重点工作、敏感节点工作部署,该支队就充分发挥团职后备干部业务能力强的优势,建立了团职后备干部参与派驻督察机制,督导各级贯彻落实上级党委工作部署要求,既弥补了督察力量不足的问题,又有力提升了督察实效。
对于一些督察干部心存“督察岗位经常得罪人”、“对前途缺乏信心”的问题,该支队建立了合理的督察干部考评机制。对在岗位连续工作满1年以上的专兼职督察干部,日常与年度绩效考评听取督察委员会意见;对敢于较真碰硬、严格执法执纪的督察民警,在评先评优、晋职晋衔、年终考评、列选后备干部上予以优先考虑。
职责定位准了,政策保障到位了,督察民警的工作干劲更足了。今年以来,该支队督察队累计行程7000多公里,开展督察52次,检查单位89个次、官兵200余人次,发现问题120个次,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5%,成为下基层次数最多的队伍。
改进督察方式 实行“精准督察”
破解蜻蜓点水、浮于表面的问题
“边防派出所吗?漳湾镇下塘村村委楼这边有人聚众械斗,请你们赶快派人过来处置!”3月20日,宁德市边防支队督察队队长陈存站在下塘村村委楼前,拨通了下塘边防派出所值班报警电话,旨在检验派出所在“两会”安保工作期间对重大警情的处置情况。
不到10分钟,警车一路呼啸赶到事发现场。车还没停稳,陈存带着督察民警就赶了过去,向处警民警敬了个礼:“我们是支队督察队,刚才的警情是模拟报警,现对你们的接处警工作进行督察。”驾驶员未系安全带、警务装备未带齐、防刺背心未穿戴……督察民警严格对照接处警规范操作程序进行检查,并逐一做好问题记录。1个小时后,督察民警又模拟群众聚众闹事警情,再次拨打派出所报警电话,检验民警处警是否整改到位。
“扭住一个问题实行精准督察,把问题的根源、特点与规律摸清楚、找彻底,才能提升督察效能。”该支队纪委副书记、政治处副主任刘仁功介绍说。以往督察方式以狂轰乱炸、漫无目的为主,撒的网很大、面很广,耗费了大量精力,但督察出来的问题零散,蜻蜓点水、浮于表面,不深入、不具体,难以形成预警性的研判报告,不足以为党委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思路决定出路,理念决定站位。今年初,该支队坚持在深入上、预防上发力,以问题为导向,区分不同单位、不同节点、不同专项任务容易出现的敏感突出问题,实行“精准督察”,把问题苗头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按照大队官兵总人数不少于5%的名额,建立督察信息员队伍和督察人员资源库,积极收集在线官兵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精准督察提供强有力支撑,促进各项规章制度更好地落实到位。数据统计显示,今年以来,该支队开展精准督察14次,查纠曝光车辆、执法、群众投诉等问题67个,问责26人次,部队未发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一起重大违纪事件。
除了转变督察工作思路外,该支队更加重视督察人员业务素质的提升。司令部参谋长兰群峰说,督察工作涉及机关各个岗位,想要发现问题和薄弱环节必须涉猎广,只有精通业务知识,督察才能有的放矢、抓到要害,真正成为督察百病的“啄木鸟”。
抓住症结才能找准方向。该支队创新思路,建立督察人才储备机制,择优选拔专兼职督察干部和相关业务骨干入库管理,明确规定督察干部上岗前必须有相关岗位经历。每季度,从督察人才库中抽调人员参与支队联合督察,并按照优选优推的原则,将相关人员推荐参与上级督察部门轮训,全面提升督察队伍的能力素质。“督察能力素质的体现,就是要让被督察的人不觉得我们是在挑刺,而是在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堵塞漏洞,推动他们工作开展。这才是督察民警应该具备的素质。”督察民警张友华说。
整合督察力量 实行“协助督察”
破解业务不专、指导不精的问题
今年2月中旬,宁德市边防支队一个派出所发生一件“蹊跷事”:两周时间,连续被支队通报批评6次,不是工作考评排名靠后,就是部队管理出纰漏。虽然不是大问题,但各项工作接二连三“冒泡”,难免不会“捅娄子”。
对此,该支队督察队立即启动协助督察机制,联合边管、法制、警训部门人员成立联合督察组,对派出所业务工作、部队管理进行为期两天的全面检查;共同分析梳理四大类17个问题,并下发《问题督办单》,由对应科室跟踪抓落实。1个月后,这个派出所不仅官兵面貌发生了大转变,执法考评还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
一招破解执行难。今年以来,该支队针对督察相对不足、任务日益繁重、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创新督察方式,整合督察力量,实行“协作督察”,变“单打独斗”为“纵横结合”,形成整体效应。对于一些上级部署或支队重大专项工作,支队督察队加强与业务科室之间的协作,指派督察成员与重点业务科室人员建立“1+N”联合督察组。既方便了督察部门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业务工作动态,又增强了督察的专业性和针对性,也提高了业务部门发现问题的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果敢性。司令部副参谋长朱治国说:“现在有了各业务科室的参与,基层单位由以前的躲避督察、敷衍督察开始向欢迎督察、认真对待督察转变。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
当前,在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大背景下,加强部队管理、严格规范执法已然成为部队管理的新常态,督察工作任务日益常态化,督察力度和频率逐渐加大。该支队立足新的形势与任务,放宽“协作督察”视角,除了加强与科室之间的协作外,还注重发挥大队“一线指挥部”的指导监督作用,建立了支队、大队两级协作督察工作机制。每月,支队按照不少于各大队30%的单位、大队按照不少于50%的单位分层分片进行督察,共同查纠基层苗头性、倾向性和顽疾性问题。同时,重点落实督察“下派、报告、纠正、反馈、问责”五个环节,督促大队发现重大敏感问题及时上报,由支队实行“一督一卷”,实现精确督察、法制督察,确保督察权威性。
“协助督察”,整合力量,精准发力,部队安全事故隐患明显减少,执法考评、部队管理等工作成效日益突出。该支队政委潘曦明深有体会地说:“只要一级落实一级的督导管理责任,脚踏实地地把部队的每一项工作、每一个安全问题想在前、做在前,部队发展就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编辑:
最新更新
各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