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要闻

零返贫!“弱鸟”高飞——宁德四级党组织书记同台讲述“摆脱贫困”的故事

2021-01-04 17:38作者:魏青 裴敏媛 胡苏来源:

        本网讯 当年的“老少边岛贫”地区,如何成为今天福建经济的新增长极?

        靠着“弱鸟先飞”意识、“滴水穿石”精神,他们走出自己的特色脱贫路。

        12月30日,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宁德专场)。回顾脱贫历程、总结脱贫经验,宁德四级党组织书记同台讲述摆脱贫困,共奔小康的故事。

        精准施策没有一例返贫

        精准施策,用“一户一本台账”“一户一个计划”“一户一套办法”的工作方法,摆脱贫困,稳定脱贫。

        宁德市将7.2万人标准贫困人口,按户按人建立脱贫档案,严格甄别,动态管理。同时,在易地搬迁、教育资助以及产业发展及就业方面,帮助不同贫困原因的家庭建立不同脱贫计划,解决不同的脱贫难题。

        “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帮助1.8万贫困户找到了适合的生产项目,2.1万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通过建立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资金池,累计为贫困户贷款9.1亿元、覆盖率达56%,平均每户落实信贷资金3-5万元。

        中共宁德市委书记郭锡文介绍,今年以来,宁德市精准锁定受疫情等原因影响的651户存在返贫风险和363户生产生活出现困难的对象,并在全省率先出台强化疫情期间产业就业帮扶、基本生活补贴等“七条措施”,确保全市没有出现一例因疫返贫。

        因地制宜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助脱贫

        茶香四里,果香四溢,飘香致富路。紧扣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福安构建起以茶叶、葡萄为主,水蜜桃、脐橙等其他果业和畜牧、水产、林竹同步发展的“2+N”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使每个贫困村至少都有一个主导产业,并鼓励支持贫困群众积极融入、发展生产、脱贫致富。5年来,全市累计下达产业扶贫发展资金6949.13万元,扶持贫困户产业发展项目1.87万个,基本将所有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都纳入到农业产业发展体系,仅茶叶和葡萄这两大类,就给1669户贫困户带来人均1万元以上年收入。

        值得一提的是,以“坦洋工夫”红茶闻名的坦洋村,目前全村家家有茶,人人涉茶,年产干茶736.65吨、产值6224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20496元,实现了富民强村目标。福安市委书记叶其发说,“福安市建档立卡贫困户9352人全部脱贫,79个贫困村实现全部摘帽,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顺利完成。”。

        党建富民把党支部组建在产业链上

        党建富民,古田县凤埔乡脱贫工作有一抹特别的红色。古田县凤埔乡党委书记许巧清动情地介绍。

        党支部组建在产业链上。古田县凤埔乡积极构建“党委搭台、企业唱戏、社会参与、群众受益”的联动扶贫机制,成立食用菌产业园区“大党委”,组建食用菌龙头企业党支部4个,吸收30多名贫困人口及500多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实现“支部引领、产业铺路、群众致富”。

        红色金融服务在产业链上。针对部分群众发展食用菌出现菌包感染问题,引导绿华菌包厂党支部与金融机构合作共建,推出“保险+信贷”红色金融服务,为350多户种植户近4300万袋银耳提供种植保险,保额8500多万元;为230多户银耳种植户授信贷款额度2500多万元,既降低了种植风险,又解决了资金难题。

        合作社领办在产业链上。积极开展农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工作,推进“一村一基地”,引领建立食用菌、反季节蔬菜等专业合作社、产业扶贫基地14个,落实补助资金176万元,吸纳100多名党员群众发展产业。

        旅游富村 激发乡村振兴新动力

        30多年来,赤溪村村民们继续发扬“滴水穿石”闽东精神,艰苦奋斗、顽强拼搏走出了一条从“输血”到“造血”的科学扶贫、精准扶贫之路。

        确定“1+N”大旅游发展格局,以“旅游富村、农业强村、文化立村、生态美村”发展目标,乡村生态旅游扶贫路走得坚实。2019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3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2698元,全村经济总收入4132万元。

        福鼎市赤溪村党总支书记杜家住介绍,赤溪村以发展大旅游格局主动融入福鼎全域生态旅游发展,成立赤溪旅游投资公司和万博华旅游公司,通过资源整合,先后开发了竹筏漂流、户外拓展、玻璃栈道、田园光观等旅游产品。建成旅游集散中心、畲家客栈等旅游配套设施。不断增强旅游产业活力,2019年,全村共接待游客27万人次。村民通过开办特产店、农家乐、小超市、特色民宿等旅游配套服务业,年收入稳定在10万元以上的家庭近180户,占全村的44%。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