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宁县咸村镇创新社会治理助力“县域次中心”建设
让群众在和谐阳光下共享发展成果
本网讯 衢宁铁路周宁站点建成通车、规划用地3843亩的站前工贸科技园项目落地启动、以“县域次中心”为目标的集镇空间不断拓展……初冬时节,记者走进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周宁县咸村镇,见到这里处处洋溢着文明和谐和勃勃生机。这一景象的背后,得益于近年来该镇党委、政府在大踏步发展的征程中,始终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
“我们通过推行‘平安中心户长’、开展‘领导坐班接访’、构建‘三调联动’等系列工作举措,把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筑牢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镇党委书记魏日升说。
推行“平安中心户长”
走出和谐乡村“自治路”
周宁县咸村镇辖24个村居,户籍人口3.1万,与多个乡镇毗邻,社情民意相对复杂。
“一直以来,宅基地问题往往是农村社会各种矛盾的焦点和诱发不稳定因素的导火索。”咸村镇综治副书记张志锋介绍,为使各类矛盾纠纷早发现、早控制、早解决,镇党委、政府建立推行“平安中心户长”工作机制,由村民从村内有威望、有品德、有担当的退休村干部、老党员、乡贤中推选产生“平安中心户长”, 充分发挥“平安中心户长”在综治工作中村民自治、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走出和谐乡村“自治路”。
“自从村里有了‘平安中心户长’,邻里之间发生纠纷,有时候不用村委出面调解,问题就能解决。”上坂村党支部书记兼村民主任林志富说。今年2月,村里的林家兄弟俩因为宅基地问题发生激烈争执,“平安中心户长”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介入调解,对双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做双方的思想工作,兄弟俩最终握手言和。
在化解矛盾纠纷的同时,“平安中心户长”还充分发挥与村民相互之间知根知底的优势,深入群众,取信群众,协助开展涉黑涉恶问题线索摸排、矛盾纠纷排查、普法宣传等工作,不断提高村民法治意识。
开展“领导坐班接访”
让百姓话有处说理有处讲
“我的地在没有征得本人同意的情况下被征用了,请你们帮忙调查一下。”“您放心,您反映的问题我们会尽快组织人员调查,请留个联系方式,调查结果出来后我们向您反馈……”这是不久前,镇党委书记魏日升在镇信访接待室耐心接待群众信访问题的一幕。
今年以来,该镇党委、政府推行“领导坐班接访”制,由班子成员带班轮流在镇信访接待室接待来访群众,为百姓答疑解惑,用法治思维引导群众“合理诉求、依法维权”,确保群众“遇事有人管,件件有答复”。同时,按照“谁接访、谁负责”的原则,接访领导对接访问题的查办过程全程跟踪、负责到底;不属于镇党委、政府职能范围内的,积极帮助当事人联系相关部门进行协调沟通处理。
“通过实行领导班子成员‘面对面’接访,一些重点、难点信访突出问题得到有效化解和缓解,减少了重访、越访、闹访等情况发生。”张志锋表示,今年以来,咸村镇已解决各类信访问题21起,获得了当事群众一致好评。
与此同时,该镇充分发挥24个村居主干、综治协管员、平安志愿者等群防群治队伍作用,实行定期摸排与随时摸排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及时掌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于萌芽状态。
构建“三调联动”机制
打出矛盾纠纷化解“组合拳”
“感谢派出所民警和调解员的耐心调解,这件事我们愿意和解!”今年1月17日凌晨,经过咸村派出所和镇调委会、司法所的耐心调解,村民蔡某和魏某莲放下彼此成见、握手言和,一场持续了近10年的房屋宅基地纠纷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这是咸村镇建立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三调联动”工作机制以来,合力化解矛盾纠纷的一幕。
“咸村派出所在创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过程中,通过‘三调联动’工作机制,与镇调解委员会、司法所、咸村法庭等调解力量形成合力,打出了矛盾纠纷化解‘组合拳’,基本实现了矛盾不上交的良好态势。”咸村派出所所长李林忠介绍,今年以来,共化解大小矛盾纠纷113起,调解成功率达100%。
与此同时,在周宁县委政法委的指导和推动下,该镇以“维护稳定发展局面,依法依规协调处理”为原则,制定“党政领导第一时间牵头稳控、公安派出所第一时间调查取证、村两委第一时间参与协调、司法所第一时间介入调解、法庭第一时间提供依据、社会力量第一时间配合化解”的“六个第一”应急突发事件处置工作机制。
魏日升说,该机制形成以来,有效提高了各部门之间的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为建设“平安咸村”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