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枫警”】“小网格”托起“大平安”
古田县公安局城西派出所打造“网格化”社区治理新格局
本网讯 在古田县公安局,曾经流传着“没有两下半,城西待不惯”的说法。城西街道由5个社区与24个行政村组成,派出所辖区面积160.3平方公里,包含重点单位与行业场所共137家,实有人口近11万人。近年来,因城区发展,安征迁工作导致矛盾纠纷与案件数量剧增,城西派出所一度成为民警们口中的“太难派出所”。
自古田县公安局“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创建活动开展以来,该所民警们主动作为,直面难点攻坚,用“脚板”补短板,强科技提警力,想方设法控制矛盾纠纷发展激化,消除诱发因素,降低发案几率,通过高效整合公共资源、有序联动快调快处,探索出了一条新时期市域治理的创新之路。
用“脚板”补足短板
打造“融合型”网格
下午3时的城西街道,本是热闹时分,然而坐落在六一四路的城西派出所却倍显“寂寥”。记者近日于这一时段来到该所一楼的办公区里,发现除了两名户籍民警与接线民警外,再无他人“在家”。
“民警不在家”过去曾是百姓办事的隐痛,“门难进、事难办”更难以赢得群众对公安的信任。可在如今的城西,居民却因“民警不在家”收获了切实的幸福感。“民警与网格员隔三差五‘串门’,同我们唠唠家常、宣讲法律,并主动询问解决我们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感觉关系近了不少。”青云社区居民老陈说道。
为解决社会基层治理的痛点和难点,近年来,城西派出所全面整合社会资源,持续推进警务网格化管理工作。该所充分利用综治网格化管理体系,按照地域设置,将辖区分为街道、社区、村居三级共171个网格,并聘请175名驻村干部、“两委”成员、大学生村官等人员担任网格员,发挥网格员人、地两熟优势,助力破解警务服务难题。
与此同时,该所依托“百万警进千万家”活动,精心组织“全警进网格、平安送入户”活动,将社区民辅警与网格员进行“捆绑”,确保171个网格均有民辅警在其中,实现警力向网格流动、要素向网格集中、服务在网格进行、问题在网格解决,取得了警力与网格相融合“1+1>2”的工作成效。今年以来,该所入户走访4530多户,采集和更新流动人口 9462人次,并对流动人口开展宣传,接受群众求助2244起,采集和更新实有单位 1625家次,为群众办证4538人次,劝阻电信诈骗受害人2539人次,挽回经济损失85万元。
用科技提升警力
打造“智慧型”网格
“还好有你们倾力寻找,否则我母亲不知道会怎样。感谢人民警察!”5月21日,接到走失的老母亲后,从屏南县代溪镇赶来的求助人郑某某紧紧握住民警的手连声致谢。
郑某某的母亲是一名老年痴呆症患者。当天一早,其在家人未注意时误上了从屏南开往古田的客车,此后家属几经联系却始终未果。
接到郑某某求助电话后,值班民警立即与屏南县汽车站取得联系,确认了老人所乘坐的车次,但车辆已于8时40分抵达古田。此时距到站时间已过去3小时,给查找带来一定的难度,民警立即兵分两路:一方面通过网格化服务管理联动机制,在车站附近查找老人踪影,另一方面调取古田西客站进出视频记录,确认其活动轨迹。
2个小时后,该所民警经过倾力寻找,最终在古田体育馆找到了走失的老人。这是该所打造智慧网格、服务于民的一个生动缩影。
在科学划分网格的基础上,城西派出所建立公安110与网格化服务管理联动机制,实现信息共享、警情分流、联动处置。社区民警和网格员根据工作实际主动提出研判服务请求,形成双向互动、闭环运行工作格局。与此同时,该所致力打通“社区警务工作平台”与网格化服务管理壁垒,通过推进智慧警务建设、推广“福建治安便民”微信公众号“智慧房屋”等措施,深化“一标三实”信息采集攻坚,全面汇聚“人、房、物、地、事”等基础信息,实现研判指挥精准精确。
用共治推动法治
打造“平安型”网格
“新时代的基层治理,最强大的力量源泉来自于人民群众。只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基层社会治理才能汲取到群众给予的强大力量,才能战无不胜、所向披靡。”该所所长陈敏如是说。
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路上,城西派出所坚持以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为核心,持续组织社区民警和网格员滚动开展矛盾风险排查化解和“民转刑、刑转命”案件防控工作,健全风险评估、多元化解、源头预防机制。依托“警司联调、两所联建”矛调化解机制,该所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重点人员吸附在当地,做到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通过开展“平安村(社)区”系列创建活动,该所织严织密社区警务“1+N”群防群治网,共成立村社区巡防队28支、村社居治保会28个,发展志愿者178人,实现了“专群结合、以专带群、群防群治”。
截至今年9月1日,辖区各群防队伍共收集报送社会面治安动态信息200多条,协助派出所采集流动人口信息300多人,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线索25条,并配合派出所发现和消除消防、治安各类隐患100多处,化解各类纠纷警情25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