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伍建设

【宁德政法人风采】从橄榄绿到警服蓝,他们誓言未改,初心不变

2022-08-03 17:50作者:admin来源:宁德市公安局蕉城分局

 军人,国家的盾牌警察,人民的卫士脱下军装,换上警服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守护的初心

 

身披夜色,他飞身制服嫌疑人


1-220P31K430540.jpg 


李升,201112月入伍武警北京总队,201612月退伍,20173月参加公安工作,现任宁德市公安局蕉城分局巡特警反恐大队四级警长。

 

“站住!警察!”2022724日凌晨,在蕉城南路附近,一阵严厉的呵斥声划破了寂静的夜晚,巡特警反恐大队民警李升一个百米冲刺,飞身将拼命逃跑的嫌疑人制服在地。

 

当日凌晨2时许,民警李升带队夜巡至蕉城南路,发现一名男子手提大包在某便利店门口东张西望、神色慌张,形迹十分可疑。凭借多年办案抓捕经验,李升立即警觉起来,并迅速上前准备对其进行盘问,不料该男子见状更加慌张,一个转身便沿着富春路撒腿逃窜。电光石火之间,李升不假思索,拔腿就向该男子跑去,一边追赶,一边大喊,但男子仍执意逃窜。身披夜色,李升带领队员一路追至宁川南路某小巷中。此时,该男子已然体力不支,李升见状便立即示意队员配合自己,紧接着一个箭步飞身扑向该男子,将其死死压住。最终,该男子被民警成功制服,其随身大包内赫然携带着盗窃所得的财物。

 

这只是李升参与“百日行动”的一个工作片段。自“百日行动”开展以来,李升共参与巡逻169次,接警数162起,救助群众18人。无论是在40摄氏度的酷暑下,还是在凌晨两三点的街道上,他始终带领队员踏着整齐划一的步伐,穿梭在辖区的大街小巷,用踏踏实实的脚印守卫着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从特战到特警,穿的不再是军装,听的不再是军号,但永远是民族的脊梁,本色不褪,生死不惧,初心不改。”这是李升写在日记本扉页上的一句话。

 

险跌入海,他奋力控制闹事者


1-220P31K510114.jpg 


曾欢,201212月入伍边防部队,20191月随边防部队转改入警,现任宁德市公安局三都海防派出所四级警长。

 

六道血痕、三处灼伤、一件被撕烂的衣服,这是718日正午定格在三都海防派出所民警曾欢身上的痕迹。

 

“有人在村里到处砸东西,你们快来!”当天上午,三都海防派出所接到群众反映,称某村有一名男子正四处打砸,情绪激动。和同事抵达现场后,曾欢发现对方体型魁梧、警惕性高,所处地点又是狭长的渔排,要直接制服难度很大。来不及多想,曾欢一边独自上前与男子搭话,一边缓缓伸手摸向身侧的催泪瓦斯,趁男子抬头之际迅速打开!始料未及的是,催泪瓦斯带来的灼烧感让这名男子更加疯狂地向曾欢抛砸物品进行攻击,并试图拿取刀具。千钧一发之际,曾欢不顾一切奋力将其扑倒,出警的同事也共同上前支援。然而,闹事男子还是借体型优势挣脱了控制,纵身一跃跳入海中。

 

“快,上快艇搜救!”曾欢顾不上喘息,立即进行搜救控制,但该男子水性极好,在各个快艇底部来回躲闪。见此情形,曾欢示意快艇上的同事利用钩杆吸引男子浮出水面,并抓住时机迅速收绳将其套住。终于,闹事男子被众人合力制服,大家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回过神来,曾欢的双眼早已被催泪瓦斯熏得通红,上衣被扯烂,身上也是伤痕累累。

 

边防转制以来,曾欢始终坚持为民服务的初心,汗流浃背、与月光为伴是他工作的常态。出警调解、岸线巡逻、卡口临检,他是三都澳海岸线可靠的“守夜人”。

 

头顶酷暑,他用脚步为老人寻家


1-220P31K531414.jpg 


何声椿,200112月入伍边防部队,20191月随边防部队转改入警,现任宁德市公安局飞鸾派出所四级警长。

 

“这大热天的,要不是遇到你,我想想都后怕,真是太谢谢了!”老人的子女心有余悸地说道。作为被感谢对象,何声椿来不及回应对方谢意,只见他一手搀住老人臂弯,另一手手背则细心地贴在车门框上为其护头,在确保老人稳稳下车后,他才站直身子向老人的家属“唠叨”起来:“你们在大伯外出时一定要注意陪同,写着家人联系方式的胸卡也得给他准备......


原来,620日中午,正进村入户开展反诈宣传工作的何声椿,眼尖地发现有一名老人正独自蜷缩在某公司门前的角落,神情恍惚。此时,室外温度已然逼近40摄氏度,何声椿当即上前将老人扶起,并大声呼喊周边群众,合力将早已体力不支的老人扶进警车内。

 

“大伯,你家在哪里?家里人电话记不记得?”一边递出拧开瓶盖的矿泉水,一边调高空调温度防止老人因温差过大受寒,何声椿尝试通过方言与其沟通。然而,老人听力不好,讲话也含糊。何声椿随即改变思路,顶着烈日步行到附近村居一家一家询问有无走失老人,同时利用警务平台进行搜索比对,终于成功将老人顺利送回家人身边。

 

这仅仅是何声椿在日常工作中的一个微镜头。自“百日行动”开展以来,无论是打击违法犯罪,还是化解矛盾纠纷,何声椿的身影总是穿梭在辖区的各个角落,出现在群众需要的地方。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