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墙”到“心桥” ——宁德监狱创新打造“廊桥”矛盾化解品牌
本网讯 在宁德监狱,有一种桥,不跨溪涧,却渡人心。它静立于高墙之内,以“廊桥”为名,砌理解之石,架沟通之梁,将隔阂与对抗,悄然化作倾听与和解的回响。近年来,宁德监狱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打造“廊桥”矛盾化解品牌,通过构建全链条工作机制,将矛盾化解于未发、处置于萌芽,为维护监狱安全稳定、促进服刑人员积极改造,探索出一条卓有成效的新路径。
品牌引领 搭建“连心桥”
“廊桥”矛盾化解品牌取其连接、沟通之寓意,旨在监狱这一特殊场域中,为矛盾双方搭建起理解与和解的桥梁。品牌精神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宁德监狱巧妙融合闽东特色文化,借鉴“倾听民声、现场办公”的优良传统,将“小事不出监区,大事不出监狱,矛盾就地化解”作为核心目标,推动矛盾化解工作深度融入日常管理。
宁德监狱系统制定《服刑人员矛盾化解工作实施方案》与《矛盾纠纷排查办法(试行)》,确立“源头预防、全员覆盖、分类施策、多元联动、闭环管理”的工作思路。通过构建“1+N”立体监测网,综合运用行为观察、谈话摸排、信息研判等手段,实现矛盾纠纷排查全覆盖,并精准划分“囚囚、警囚、囚亲、囚社”等类型以识别隐患。
在队伍建设方面,宁德监狱依托专业培训提升民警能力,动态组建攻坚小组,并开展比武评选以强化激励。化解过程中,深化“一核多维”技术应用,设立“和讼”驿站,开展“红苹果”“黄丝带”等特色项目,引入社会力量,并创新运用中医文化“辨证施治”理念。最后实行“排查、甄别、调处、修复、巩固”五步闭环管理,动态跟踪成效,并将未化解矛盾清单在刑释时100%移交安置帮教机构,确保“监内化解、监外衔接”。
专业破冰 巧解“心中结”
阳光透过“廊桥”矛盾化解综治服务站的调解室窗户,柔和地洒在浅色调的墙壁上。这里没有审讯室的冰冷与威严,而是令人安心的宁静。书架上的《矛盾化解实务技术》与心理学、法律政策等书籍静静陈列,昭示着民警在日常工作中所依托的专业素养。
调解室空气中飘着淡淡茶香,一位在“红蓝对抗”比武中获评能手的民警,正将一杯热茶递到一名眉头紧锁的服刑人员手中。民警眼神专注、姿态前倾,不是在审讯,而是在倾听。他试图从那充满对抗的叙述中,捕捉那句未曾说出口的“渴望被关心”。
不久前,一起因洗碗时饭渣倾倒引发的争执在号房内发生。服刑人员谢某与号长林某情绪激动、各执一词。民警介入后并未就事论事,而是敏锐地觉察到,争执背后,是长期积怨导致的沟通障碍。
“你希望通过争吵让他相信你能做好,但结果是不是适得其反?”民警一句切中要害的提问,让谢某陷入沉思。随后,民警引导双方使用“我看、我想、我请求”的沟通模板,将矛盾焦点从“人与人的对立”转向“事件认知的差异”。经过耐心调解,谢某学会正确表达内心诉求,他感慨地说:“以前总感觉别人针对我,现在明白了,好好说话,关系顺了,心里也敞亮了。”
从专业书籍到实战技巧,从对抗情绪到有效沟通,民警以专业与温情为刃,悄然剖开矛盾之结,也让教育改造透进了理解与希望的微光。
多元共治 铺就“新生路”
“廊桥”矛盾化解综治服务站的另一大特色在于其整合与联动能力。工作站不仅整合监狱内部资源,更积极引入社会力量,搭建起“和讼”驿站、恢复性司法平台等多元载体,推动矛盾化解从“案结事了”向“人和心顺”深化,实现从监内到监外的闭环管理。
在一起持续多年的社囚矛盾中,服刑人员刘某因不服判决,对被害人林某心怀怨恨,长期无理申诉。工作站民警从刘某感兴趣的文艺创作入手,鼓励其参加监狱《高墙抖音》栏目制作,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法律知识,矫正错误认知。民警还同步做通其家属工作,引导他们为刘某树立正确的改造方向。
当省监狱管理局部署“恢复性司法”实践活动时,民警认为时机已成熟。在多方协同下,一场由专业调解员主持的会面在“廊桥”矛盾化解综治服务站举行。当天,刘某真诚地向林某道歉,说明情况,表达悔意。林某也深受触动地说:“看到他的转变,我很欣慰。10年的情谊能够修复,比什么都重要。”这起纠纷的成功调解,不仅化解了积怨,更打通刘某重塑自我、回归社会的“最后一公里”。
“安宁之路,始于倾听;矛盾化解,成于实干。”“廊桥”矛盾化解综治服务站,正是宁德监狱将新时代“枫桥经验”与监狱治理实践深度融合的生动缩影。一座座“廊桥”,连通的不仅是矛盾的对立面,更是迷失心灵回归社会、走向新生的希望之路。未来,宁德监狱将继续深化这一品牌建设,为构建更高水平的平安监狱、法治监狱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