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伍建设

省委政法委下派干部吴凯敬的扶贫路

2020-07-28 23:56作者:2017-6-22 朱硕峰来源:

一沉到底助“困龙”升天

 

本网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脱贫攻坚作出新的部署,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军号,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绩。那么,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我省政法机关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今日起,本报推出“摆脱贫困的政法力量”专栏,介绍我省政法机关充分发挥职能,用法治思维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突出成绩。

 

从省委政法委机关到周宁县浦源镇龙住院村,“一沉到底”的吴凯敬已经慢慢习惯了村支部委员会第一书记的新身份。“龙住院村,龙来了都要住院,你这个外来的和尚恐怕也没什么好下场!”作为一个有着浓重闽南口音的小伙子,愣是用在龙住院——这个闽东有名的贫困村里树立起的威信回应了同事们一开始的戏谑。看着半年来自己生活、工作并且为之思虑、奋斗的小村庄有了全新的面貌,吴凯敬也向记者吐露了自己的“秘诀”:强龙压不过地头蛇,龙来了都要住院,那么我的工作就从做一个“地头蛇”开始。

 

进村遭遇“下马威”:

 

种子居然被村民抢走吃掉了

 

“地头蛇”当然只是摸清村里情况的一种说法,这也是作为挂职村官的吴凯敬到村里的首要任务。上任伊始,吴凯敬就把走访作为第一要务。经过了四五天连续不断地走村入户,吴凯敬对龙住院村有了初步的印象。虽然来此之前,他就在心里勾勒出了浦源镇最偏僻的重点贫困村的大致景象,但显然眼前的一切还是超出了他对困难的预期。

 

“村里的老书记74岁,主任63岁,基本没有党组织生活;村财账户余额常年为零;耕地东拼西凑一共300亩,耕种勉强够维持全村人的消耗;由于交通闭塞,林木毛竹运不出去,数百亩的山林资源处在荒废状态……”比这一切更让吴凯敬觉得无奈的是,以留守老人为主体的村民思维观念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积极主动性差,依赖性强,没有发展动力,安于现状。

 

谈起初来乍到印象最深刻的,并不是夜里外出要打手电筒,也不是迄今还没有通路的彭家洋自然村,而是一次“抢种子吃”事件。“我从农科院申请了1000斤高山马铃薯的种子,希望村民们能够培育种植。种子到了村里,村民们体现了空前的积极性,哄抢的状态不仅仅让我始料未及,更是让我感到了由衷的兴奋,因为我当时感觉村民还是有靠辛勤耕作摆脱贫困的愿望和动力的。”但是结果却让吴凯敬失望了,大部分村民抢马铃薯的种子并不是用于耕种,而是拿到家里就煮来吃了。“送钱送物的传统扶贫方式让村民的依赖思想根深蒂固。想在龙住院开创一番事业,看来并没有那么容易!”吴凯敬感叹着并在心里谋划全村的发展思路。那一夜,他睡得并不好。

 

修路赢得民心:

 

手无分文做完百万元的大工程

 

龙住院的夜似乎来得特别早,深秋傍晚六七点,当城市的夜生活刚刚开始拉开帷幕的时候,这个漆黑一片的静谧村庄与村民们一起,已经进入了梦乡。连续几天在山头田间的奔走以及村民们哄抢种子煮来吃的情景让吴凯敬身心俱疲,但他仍旧是这个夜晚龙住院村思维最活跃的人。作为一个外来的年轻人,说着与当地格格不入的普通话,怎样才能树立威信,获取信任,让村民从依赖的窠臼中跳出来,跟着自己的思路走?吴凯敬正在谋划着自己的“大计划”。

 

“村里在2003年硬化了一条4公里长的水泥路,从村里通到国道。这是村民外出的必经之路,虽然狭窄,但是大大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条件,广受好评。从那之后到现在的十多年里,村里就再也没有修过一条像样的路。如果能把路修起来,村民一定会高兴。”通过连日的走访,吴凯敬心里已经有了计划,在最需要的地方修两条路。一条是环村路,让全村通达,保证大型车辆进出;另一条是钟山桥水库边的机耕路,盘活已经接近荒废的近800亩山林。当时吴凯敬可能并不知道,其实龙住院的村民们做梦都盼望着修这两条路,但是修路要钱,上百万元的修路款对于村财账户长期为零的龙住院村来说,跟梦一样遥不可及。

 

201612月底,在吴凯敬上任村官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龙住院的村民们做了一辈子的梦实现了。2公里长的环村公路和4公里长的机耕路修好了。“新来的村官是什么人?他怎么那么有本事?”结束了人力小板车运输历史的村民们开始讨论起吴凯敬来。村民们隐约觉得,这个政法系统下来的村官可能真的可以带领他们开创“大事业”、过上“大生活”。

 

“我哪里有那么大的本事?还不是政策好!只不过那么多年来,龙住院的村民们都没有一个能够跟紧政策的带头人。”看着拉着木头的货车从新修的路上缓缓开过的时候,吴凯敬有些得意地告诉记者:“2公里长的环村公路,按照政策每公里可以补贴22万元,这就是44万了,2003年村里硬化的4公里水泥路,每公里可以补贴10万元,村里也没有去争取,这样算下来,等于又有了40万。环村公路招投标的金额是96万,和政府补贴的金额相比,缺口不大了,争取一下县和镇的支持,应该没问题。所以我特地强调中标单位要先垫资,等通过验收后才结工程款,通过验收后,正好可以用争取来的政府补贴来交工程款。所以嘛,这哪里是我的功劳,全是国家的政策好,我只是拿来用一下。”

 

吴凯敬利用政策的算盘打得精,精得让村民心服口服。从此,在这个闽东的小村里,格格不入的闽南口音普通话渐渐响了起来。

小厕所的大文章:

 

村民感叹这个村官不一般

 

如果说运用政策扶持修路对于村民来说还有些神秘,那么从2017年开始接地气的“修厕所”事件则让全村人都觉得,吴凯敬真的不一般。

 

长期以来,龙住院村的厕所一直是众人聊天中笑而不语的话题,不仅村民家如厕条件简陋,就连村部的厕所都不像样。曾经有一位女干部下村找不到厕所解决内急的尴尬场景至今令全村哑然。自从今年1月份开始,周宁县鼓励村民进行厕所改建,符合标准的,一律给予2000元的补贴。这在吴凯敬看来,是一个改善村民生活,有利于村里环境的大好事。但是,村民不配合的态度却让他出乎意料。“这么多年都这样下来了,有什么好改的,麻烦!”这样的声音成为了村民当中的主旋律。“改建一下补贴2000元,四面砌水泥挖池子材料费不会超过1500,你们还能赚500,为什么不做?!”面对着吴凯敬算出来明显受益的账,村民们心动的有,但行动的还是没有。

 

怎么办,怎么样利用这个机会改善村里的公共卫生条件?吴凯敬做了三件事,正是这三件事,让村民觉得这个个头不高的小伙子村官,是个实实在在的大能人。

 

吴凯敬召集了村两委的干部,以龙住院村支部委员会第一书记的身份“命令”干部:“这次的改建,你们必须改,你们改才能起到带头作用,村干部都不改,你们让村民怎么改!”靠着修路积攒下的人气和威望,村干部们改了。

 

吴凯敬又召集了靠近水源的村民,以龙住院村村民的身份“恳求”村民:“我们住的地方靠近水源,厕所不好好改建一下,多脏啊,影响别人也影响自己。我们村虽然穷,但是我们村好歹有绿水青山,你们忍心把这些也毁掉吗?”靠着晓之以理的劝说,水源附近的村民也改了。

 

正月初五,吴凯敬提前从泉州永春的老家踩着年味回到了龙住院村。这时,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们还在龙住院村过年。吴凯敬挨家挨户把村里的年轻人拉进了微信群,以朋友的身份在群里“劝说”着:“你们每年回来一次,在村里上厕所方便吗?家里的老人们一年365天都要这样,你们觉得过意的去吗?现在政府出钱改造,你们能不能动员一下老人,并且帮帮忙,回家过年就顺手把这事情给做了。”微信群里一个人的认同会迅速发酵,大家都觉得政府出资改厕所是大实事,大好事。

 

从一开始大家的抵触,到后来大家欣然接受。村民们觉得吴凯敬可不是一般人,村民们不太会表达,七嘴八舌的向记者讲述此事,总结下来的意思是:命令村干部,显示他的魄力,领导能力;恳求水源附近的村民,显示他能放下身段,有环保意识和长远的目光;放弃假期回来劝说年轻人,显示了他愿意奉献,并且有政治智慧。在一旁的吴凯敬,听着脸红得笑了。

 

村貌大改变:

 

全村不舍他离开

 

吴凯敬来了之后,龙住院村发生的变化越来越多。

 

原先村民夜里外出需要打手电,现在有了“不用电”的路灯。村民们的作息都被吴凯敬改了,以前六七点就睡,现在还能集中起来看新闻。

 

“村里照明条件差,想去买路灯,贵不说,村民还担心费电。我也不知道怎么解决,就发了朋友圈,结果浙江的朋友说他做太阳能的灯,可以送我几根。就这样,我们村就有了不用电的灯。”吴凯敬解释说:“原先的村部经过重新改建,变成了老年人活动中心,吃完晚饭,不少人都过来看看新闻,以前村里信息闭塞,现在国家有什么好政策,他们还会来跟我讲。”

 

村民吴华弟的爱人早年残疾导致家庭长期贫困,一直以来没有拿到残疾补贴也使吴华弟对于政府颇多怨言,吴凯敬为了激励贫困户积极工作,在村里兴建一些工程时,都会叫上贫困户来做工,凭工作量来发放补贴,但是吴华弟不是说工作时间太早,就是说天气太冷。宁愿在家等着政府救济。但是如今的吴华弟,却总是第一时间抢着干活。依靠自己双手脱贫致富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始终在激励着吴华弟。而吴华弟则向记者吐露了从懈怠到勤快转变的外在推手:“吴书记去我老婆将乐老家去协调残疾补贴的事情,那么多年没人做的事情,他来了才多久就去跑,我不做事能对得起他吗?”

 

原先村两委都没正式地开过会,现在把荒废的小学改成新的村部,不但村两委定期进行党组织生活,还召集村两委,村里的党员,代表,邀请了村务监督委员会,县、镇的包片干部来开会研究村的发展方向。

 

记者看到,会议室里还有一个小柜子,里面整齐地摆放着笔记本。吴凯敬说:“两学一做,学习廖俊波,党员们一边学习一边做笔记,因为以前纪律比较涣散,经常来开会又说本子拉在家里,所以干脆就设置一个柜子,这样来了就学。”记者随意翻开一本笔记本,里面用并不工整的字写着,“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把推进农业供几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工作主线……”虽然供给中“给”写成了“几”,字写得潦草,但是却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村里有了摄像头全天候监控主要路段保证村民安全;村里有了4G信号和免费的wifi网络;春节大家可以拿到免费的春联;那个个头不高的吴凯敬会时不时地拿着水龙头到村民家冲洗打扫卫生……不知不觉间,村民的生活有了巨大的改变。

 

“收入多少真还没算,但是生活幸福了我们能感觉到,不是一点点幸福,是大幸福。我们村大多姓吴,吴书记是泉州人,却和我们同姓,这是老天爷给的缘分,我们不舍得他走。”在得知吴凯敬挂职一年就会离开后,村民们很不舍。

 

    “只要我们对党有信心,对干部有信心,对自己有信心,是不是我做书记,大家都会越过越好,接下来我主要做的是河道整治……”在吴凯敬的心里,他不算还有多久可以回福州,他盘算的都是怎样让龙住院村变得更美、更好。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