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力,在创新中步步“增值”
福安市公安局指挥情报中心创新机制守护第一道平安防线
本网讯 “您好!××号接线员!报警请讲!”
“你看到的嫌疑对象是否持凶器?”
“如有银行卡被盗,请您尽快拨打银行热线挂失银行卡。”
……
翻开福安市公安局“分类接处警微预案”册子,里面印制着规范的各类警情“接警模版”用语,立即引起了记者的兴趣。
这个被福安市公安局副政委吴茂鸿笑言为“傻瓜式”的接处警创新举措——分类接处警“微预案”,自2016年在全省率先推行以来,做到“一警情一微预案”,极大地提高了该局指挥情报中心接处警效能。
“分类接处警‘微预案’在推进规范化执法和扁平化指挥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十分明显。”吴茂鸿如是说。而这一切,得益于该局敢于“吃螃蟹”,从抓接处警创群众满意入手,连续用了几年时间大力加强和改进指挥情报工作的决心,有力地守好辖区平安的第一道防线。
改革“110”
将报警群众当亲友
几年前,福安市公安局把指挥中心、办公室、情报中心和科技通信部门职能兼并,整合资源、重组班子,成立新的指挥情报中心,有效解决了接处警工作内部机制问题。
但是,一个新的问题,又严重制约着接处警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原来,该中心同志感到,由于报警人对110不了解、不信任,警情信息选择性隐瞒,有的严重影响警情处置效率,个别的甚至危及处警民警人身安全。处警民警一旦遇到堵车等特殊情况迟到现场,则报警人怨言颇多,该中心如果解释原因,往往还会被误会为找借口,群众满意率再提升遇到了瓶颈问题。
“问题的严重性还不在困难本身,而是民警自己思想上缺乏自我更新突破的动力。大家甚至认为,群众不信任,不是110能改变的。”吴茂鸿坦言。
必须进一步改革!该中心在单位内部深入开展“当报警人是我亲人朋友”的大讨论活动,要求每个接派警人员研究总结应该如何赢得报警人的信任。通过融合集体智慧,大家找到了问题根源:必须诚恳、主动、及时地告知报警人有权知道的事项,自觉接受监督,才能赢得报警人的信任。
2011年9月,该中心出台了“3告知”,即“工号告知、派警告知、迟缓告知”。接警前,接线员首先告知报警人自己的工号,自觉自信地接受监督;完成派警的第一时间要像完成亲友交办事项一样,及时告知已经指派什么单位什么警种前来处置;当处警民警遇交通拥堵等特殊情况,当班接警员要提前告知报警人因什么原因要迟一点到达,让报警人充分知情,事前谅解。
通过设身处地想群众所想,将群众当做亲友对待,主动提供服务,让群众感受到最大程度的关心和尊重。当年,该中心的回访统计接处警群众满意率达98.4%,创历史新高。
构建“345”
改进派警处警和谐度
110联动工作,在公安系统内,警力回归主业的要求日趋明显,而社会和政府方面,要求仍在提高。有的警情不属于公安职责,不受理可能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影响安定稳定等问题,但受理了又移交困难。
“基层民警处理这类警情难度很大,占用警力资源多。而接处警工作,派警、处警是一个完整的工作体系,长此以往必然影响整体工作效能。”指挥情报中心主任刘仙源说。
如何为一线处警民警分忧解难,提供优质服务?对此,该中心在内部开展争创“派警满意”活动,对接警民警提出“4必须”要求,即:接警必须问清报警人所掌握的所有必要警情信息;指挥调度必须按照规范要求运作;处警民警安全风险必须提前提醒防控到位;处警单位超时到达或被投诉必须代为道歉。为更好地保障“4必须”执行到位,该中心出台“5报告”,要求处警单位出警报告、到达报告、迟缓报告、结束报告、协调报告,并运用全程视频指挥实现处警全程录音录像及视频指挥,以及时掌握处警现场动态,利于迅速调度支援处警民警,最大限度给予现场民警支持和安全保障。
“4必须”“5报告”与之前的“3告知”,形成了该中心接处警“345”工作机制,将接处警制度用最简单的数字表达到位,形成了一个指挥体系,易于工作人员熟记熟用,更改进了派警与处警单位之间的和谐度。“345”工作机制中的一些要求,被省公安厅采用纳入新的接处警规范中,并在全省推广。
2016年5月,在福安市公安局主要领导亲自推动下,修订了新的福安市110社会联动工作规范,充实了8个联动成员单位及其职责,把没人管的报警事项逐一摊给联动单位,让每件事都有主。同时,还扩展了110联动指挥调度权,指挥调度由联动单位扩展到非联动成员单位,并配以责任倒查机制,要求无条件出警处置。
规范接处警
全省首推“微预案”
创新永不止步!2016年以来,该中心又在全省率先创新推行所谓的“分类接处警微预案”,进一步提升了接处警规范化水平。
“经过近一年的研究探索,形成分类接警、分类派警、分类预案的工作规范,做到‘一警情一微预案’,推行”傻瓜式“接派警。”刘仙源告诉记者,目前已归纳为治安刑事、事故、群体性事件、求助、投诉、社会联动等6大类警情,细分为42类具体警情。
据介绍,“分类接警”是指区别理清各类警情需要询问的重点内容,将所有警情进行全面分类梳理,规范成列表,明确其中一定要问到的重点内容,以规范接警运作。通过规范交流,确保不因接警信息错误错下指令,不因信息不全漏下关键指令。“分类派警”,即对应警情分类,分别建好派警方案,规范指令,特别是对一些警情需要递进增派警力的,明确派警先后顺序,告知需要注意的事项,确保把出警迅速、处置到位的有关事项指令到位。而“分类预案”则是把所有警情的接警、派警、指令、报告都分别制定成“微预案”,实现小到咨询、求助,大到突发性、群体性事件,都有一份接派警“微预案”,从接到警情问清询问要素、到梯次派警顺序、到注意事项、到信息报送范围都有明确规定,确保每类警情处置有条不紊,科学有序。
成效,立竿见影!2016年11月,福安城区发生一起持刀伤害案件,110立即按照“微预案”执行指令,规范指派相关警种部门同步展开工作,迅速查明疑犯身份及去向,当日即抓获犯罪嫌疑人,第一时间消除社会影响。
技防走前头
成就警务效能“倍增器”
“你们警察的速度真快,我们还没来得及报警,你们就已经到达现场了。”案发现场群众纷纷称赞道。
今年5月17日零时30分许,福安公安视频在线巡查民警通过“视频巡逻”发现福安城南“宾馆一条街”路段有人打架后,立即使用对讲机呼叫在附近巡逻的警组前去处置,民警及时到达现场将打架者全部抓获。
“这是我市治安技防建设被省公安厅肯定为走在全省先进县市行列的一个缩影。”吴茂鸿颇为自豪地对记者说:“如今,我市的各类可防性案件得到根本遏制,‘两抢’、盗窃案件连续4年持续大幅度下降。”
据介绍,福安公安指挥情报中心充分发挥与科技通信部门同一套人马的职能优势,大力加强治安技防建设,构建人机结合、双重防范、保障平安的治安防范体系。通过高层面统筹、高密度覆盖、高效率应用,从2010年起不断推进福安市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和应用,至目前实现全市所有主干道,城区所有大街小巷,所有乡镇、村居主要交通路口以及各个重点部位、重点场所、案件多发路段全面覆盖、无缝链接。建成海陆空、多层面、立体式的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实现高空有望、平视有高清监控、重点单位有安防报警系统、重点部位有一键视频报警系统,各个沿海地带都实现视频全覆盖,布下天罗地网,最大限度挤压犯罪空间。同时,推进所有居民小区治安技防达到规范要求。
依靠改革创新,规范执法服务,提高打防效能,守好平安建设的第一道防线。该中心连续7年在本局和上级指挥情报部门工作考评中获优胜单位,荣立集体三等功2次;因创新工作模式经验成效突出,2015年荣立集体二等功;其专项工作新经验、新模式、新战法被省公安厅以召开现场会形式推介推广,并被公安部相关部门确定为“工作联系点”;今年还被团省委授予“省级青年文明号”。